步步踩在点上

2016-10-21 05:05王运宝夏自钊
决策 2016年5期
关键词:经济圈合肥城市群

王运宝 夏自钊

合肥既能跑得快,又能方向准,在恰当的时机做对事,这是“合肥现象”的重要特征。

一个“大”字背后,蕴含哪些深层内容?

本刊把最近三个五年规划的文本放在一起后发现,合肥市十一五规划中的定位表述是“现代化滨湖城市”;十二五规划中则是“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一字之差,不仅是对整体空间格局的再造,实质上是发展境界的提升。通俗地说,“合肥是个大城市了”,“大”也顺势成为合肥之变传递给外界的最深印象之一

合肥城市格局的大开大合,与2006年启动滨湖新区建设息息相关。2011年8月,合肥行政区划调整之后,800里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随之城市形态实现“环城—滨湖—临江”的三级跳;在空间战略上,从“141”组团变为“1331”组团。

现在来看,合肥恰好抓住了城市扩张的黄金机遇。如果没有过去10年在城市空间上的提前布局,就不可能有当前乃至今后的发展潜力和平台载体。2016年2月,安徽省正式向国家申报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一个全新的战略大平台即将揭幕。

但城市空间扩展只是一个层面,“大”不在于城市的体量,而是对外的影响力。区域经济的魅力所在,是激动人心的城市群合纵连横。这如同下围棋,需要三个以上的棋子来组成一个“势”,才能乘势取胜。10年来,合肥还巧妙地抓住了城市群的机遇。

造圈入群

如果把合肥放在城市体系的维度来解析,在“十字形”格局上,合肥向东有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西有长江中游城市群,向南是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城市群;向北有中原经济区。在这张棋局上,合肥处于什么样的格局中?

首先是合肥周边有南京、武汉、杭州、郑州、长沙等特大城市竞相发展,武汉、杭州经济总量都已突破万亿大关,南京将在2016年突破万亿;各城市十三五规划中都树立了更高标杆,长沙、郑州也将在十三五期间提前合肥进入“万亿俱乐部”。

其次,以这些大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正在“跑马圈地”,扩大影响力。因此,合肥要实现隆起,必须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经济圈。恰好是在10年前的2006年,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圈战略规划正式提出,2009年8月,名称确定为”合肥经济圈”,同时把淮南、桐城纳入经济圈范围;2012年11月,定远县加入;2013年12月,滁州市整体纳入合肥经济圈,形成4+1格局。2016年4月,合肥经济圈正式升级为合肥都市圈。

就在合肥经济圈成员间你来我往的热络中,另一个国家级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在2009年浮出水面。2010年1月,皖江示范区规划正式获得国家批复,合肥是示范区核心之一。放在安徽全省发展大势中看,合肥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实现了“两个联动”,即江南与江北联动、湖东与湖西联动,这是一个环湖与跨江互动的大格局,也更符合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同样是在2010年,是年3月,合肥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从2003年7月提出申请算起,这张入场券合肥整整等待了将近7年。但超出预料的是,大门一旦推开,各种更大的利好接踵而来。

先是在2012年12月,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五次市长联席会上,合肥被确定为继上海、重庆、武汉、南京后的第5座主席城市。到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合肥被正式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2015年3月,在“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合肥的战略定位是内陆开放型高地。

这条以时间为纵轴的演变过程,乍一看眼花缭乱,其背后的实质只有一个,即合肥在区域经济新棋局上的定位大幅度提升。

经过这一系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纵横捭阖之后,原本对外影响力有限的合肥,不仅是安徽省域的经济“天元”,更重要的是跃升为全国城市体系中的战略节点,是区域经济重心所在。合肥市政协原副主席盛志刚对《决策》分析说:“重心不是中心,用一个比喻来说,秤砣在秤杆的中间时,不一定能达到平衡,而能够实现平衡的那个点,就是重心所在。”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放在区域经济格局上,如果把长江黄金水道比作一根秤杆,武汉虽是地理中心,但距离上海和长三角较远,重庆则更远。相对来说,合肥的距离最适中,居于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间链接点上,呈现出“一根扁担挑两头”的大格局。这一战略区位决定着合肥是承东启西的门户和枢纽,具备巨大的腾挪空间。有空间才能有发展的加速度,但在全国第一的速度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加速度”背后的

改革力

合肥市政府在总结“十一五”以来快速发展的经验时认为,“合肥成功探索并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加快发展、被誉为‘合肥模式的体制和机制”,打造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合肥版”,在科技体制、金融体制、财政体制、城市管理体制和政府行政体制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公共资源交易的“合肥模式”,成为全国学习的经典样本,正是制度改革的产物。现在回想起当年的“商鞅变法、壮士断腕”,仍然有壮怀激烈之感。

对此,长期观察研究合肥发展路径的安徽日报社合肥记者站主任许根宏对《决策》分析说,合肥10年来的快速发展,归根结底依靠的是制度创新,“2006年开始,合肥启动了一系列改革,围绕城市发展所需的人财物等要素资源的配置,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效能革命、投融资改革、招投标改革、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等,实际上是发展的一套组合拳。”

无独有偶,2015年6月10日,《人民日报》同日刊发《合肥加速度》和《改到深处见奇崛》两篇通讯,从“合肥速度”和“合肥全面深化改革”两个视角,解读合肥的发展经验。

每当论及“合肥速度”时,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案例是,在合肥,工业项目3个月内、其他项目4个月内都能办好手续、开工建设。建设项目查验申报的办理时限,在一些城市需要100多个工作日,在合肥最多只需8个工作日。

合肥的速度为什么这么快?高效率的背后,是“效能革命”后形成的制度保障和规则支撑。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合肥先后进行6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优化审批流程,推出一系列创新做法,成为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的省会城市之一。多项改革组合拳营造出阳光公平的政务环境和市场环境,推动了全要素资源的顺畅流动。

2016年2月,国务院批准合肥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改革试验区,合肥的改革与开放,升级到网络空间。以此为标志,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空港经济区等八大开放平台,布局在合肥主城周围。开放的大平台也是发展的大舞台,统计显示,合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量的70%、固定资产投资的60%,均来自于招商引资企业。合肥借力开放大平台,正在嵌入全球产业链。

日常生活中有个常识,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定会有大成效。一座城市的发展同样如此。合肥经过10年磨砺,才赢得在区域经济新棋局上领袖群伦的气势。盛志刚认为,“合肥这10年对趋势把握得非常准,非常到位,步步踩到点上,不仅仅是在恰当的时机做事,更重要的是做成了事。”

猜你喜欢
经济圈合肥城市群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生态合肥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