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校专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10-21 20:33韩立
大经贸 2016年5期
关键词:专利高校管理

韩立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不断稳定增长。然而,在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隐藏着的是:高校师生专利意识相对薄弱、高校专利服务机构相对落后、高校对专利价值认识相对不足、高校专利转化相对困难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高校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转变管理方式方法,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使高校专利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 高校 专利 管理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以及2015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进一步从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等领域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1-2]。

高校作为科研的重要阵地,也是知识产权主要的申请群体。高校的专利的管理与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专利的数量、质量。而目前高校申请授权的专利往往存在:专利服务机构不完善;专利政策区分度不明显;专利技术脱离市场需求等问题,从而制约了高校的专利转化率。本文通过对高校专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一、高校專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师生专利意识相对薄弱

在大部分高校缺乏专利相关的课程及政策宣讲,使得部分师生对于专利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专利是“高、大、上”的,自己研究的成果与申请专利还有相当距离,从而致使部分本来能申请专利保护的技术没有得到保护。同时,也有部分师生认为,论文才是科研成果的主流,有了科研成果应该第一时间发表高档次的论文,与论文相比专利申请周期长,手续多,还需要持续缴纳一定费用,但在职称评审等环节“含金量”却又不高。另一方面,高校专利还存在维持年限较短,大量的专利在授权后的几年纷纷失效而失去了法律的保护。

(二)高校专利服务机构相对落后

高校专利相对于企业专利而言总体上缺乏直接转化成产品的能力,这也使得高校专利需要通过转化才能完全的反应出其本身的价值。但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缺乏能与之相匹配的专利服务机构。一般承担专利转化的职能部门是科研处,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气道沟通高校与企业的作用,但受制于职数限制,与缺乏专业的管理机制,令高校管理人员对于专利潜在市场发觉、前景预测、风险评估等方面力不从心。同时由于专利中介机构的缺失,导致大量获得授权的专利只能处在实验室研发阶段,无法满足“产学研”全产业链的需求。

(三)高校对专利价值认识相对不足

相对论文、项目而言专利在高校教师绩效评估、职称评审等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中比重较轻。对于不同价值的专利往往采用统一的评价体系,区分度不够,对于专利数量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质量。这些情况也常常导致一个专利能申请的技术,被拆分成若干个相近的专利,弱化了专利价值。

(四)高校专利转化相对困难

在国务院公布《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之前,由于高校专利转化涉及国有资产问题,处置权、收益权都缺乏政策依据,审批手续繁复,致使高校专利转化率低。高校师生作为高校的科技创新主体,对于科研等相关的工作驾轻就熟,但涉及到与相对陌生的经济市场联系甚至博弈,多少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而由于缺乏与市场的有效关联,高校专利也普遍存在着与社会脱节、无法很好满足企业需求等问题。而科研管理部门也相对缺乏将高校科技成果与外部市场需要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和运行机制。

二、对于高校专利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专利知识宣传、普及

要改善高校专利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当从宣传入手,让更多的高校师生对于专利有正确而清晰的认识。具体可以尝试在有能力的高校可以开设专利课程;增加专利代理人、审查人等专利从业者的讲座培训;开展校内学术沙龙等形式的活动。加大专利知识的普及,增强专利的稳定性、实用性。在注重专利技术产出的同时不能忽略专利技术的保护,让发明人都能了解拥有的权利和如何保护自身的利益。

(二)加大专利服务队伍建设

整合校内相关资源,把握各自优势建立起专利服务机构,从撰写专利开始直至专利权终止的全阶段整体式服务。争取外部资源,建立或利用科研平台,形成高校、企业、政府专利网络化管理运行模式,推广自身专利,促进专利转化。增强校内专利评估水平,能在大量的授权专利中发现优质、高价值度的潜在转化专利。招聘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能为相关专利找到合适的市场完成对接。

(三)加快专利评价体制机制改革

将高校专利管理的重心从数量逐步向质量转移,根据高校各自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制定相适应的专利管理制度。对不同的专利进行分级分类的评价,有针对性的加大高价值度专利的激励水平,提高其在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优先级。同时,建立专业高效的专利运营与保护机构,提升高校整体管理水平。

(四)减少专利转化“负担”

常态化的开展由专利转化部门牵头的校企合作活动,从源头上使得高校申请的专利具有指向性、实用性,更大程度上让专利一经转化既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另外,在校内建立专利管理与转化联动机制,尝试与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协同管理运营校内专利。在校内发现具有高价值的专利直接交由专利转化部门组织实施专利。组建专利转化交易平台,增加专利的推广,拓宽专利转化渠道。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专利的途径,加强专利的战略价值评估,明确国家、高校、发明人、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以及利益分配问题。

三、结语

在新常态下,高校专利管理也必须根据新形势克服新问题打开新局面,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转变管理方式方法,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使高校专利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在国家提出知识产权战略以及万众创新的环境下,迎难而上,发挥出更多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殊卓,旭昀.从高校专利申请现状看高校专利教育发展中的问题[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5(12):116-119.

猜你喜欢
专利高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专利
发明与专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专利
节能——环保——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