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 两全之美

2016-10-21 13:04庄宫萃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猴哥六小龄童集体

摘 要:2016的“猴年”春晚由于一个公众期待的节目未能入选的问题而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场话题论战的主要参与者,是以当下“70后”与“80后”人群为主的社会群体,而根本动机则是因为集体的“怀旧”情结。在这种不断由于怀旧而引发的广泛民意诉求面前,尤其在消费主义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该以怎样的姿态和策略来应对及引导特定的怀旧群体,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70后;80后;怀旧群体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114-02

2016年是中国传统生肖“猴年”,而“猴”这一代表了活跃好动,灵性难驯的象征,似乎从新年的伊始,就要给人们送来一些始料不及的轰动话题。

2016年1月15日,作为全球最大中文门户网站之一的新浪网,发布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曝光”了即将上演的春季联欢晚会,将邀请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章金莱先生参加“猴年”春晚的演出,而正当广大观众对这一众望所归的安排翘首以盼之时,仅仅5天过后,媒体便传出该节目已经被央视“拿下”的重磅消息,1月27日章金莱先生接受人民网访问时,发布声明证实“并未接到春晚导演组邀请”,由此确认“猴年”春晚的舞台将肯定不会有万众期待的“俺老孙来也”出现了。

这一事件在当时一度成为春节前夕最为轰动的社会话题之一,除了各类媒体争相进行跟踪报道之外,在广大群众,尤其是中、青年网民当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在春节之前的几天时间里,在各种网络空间、社交平台上,数以百万计的网民甚至自发掀起了名为“帮猴哥上春晚”的风潮。

尽管每年关于央视春晚的全民话题讨论总会应时而至,但是像今年针对晚会某一个节目没能入围而爆发“全民吐槽”的现象还是相当的罕见,这一舆论事件的持续发酵贯穿了春晚的始末,以至于在除夕过后,在各大主流媒体关于春晚的评价性报道中,如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新闻门户网站,不得不临时关闭了央视春晚相关新闻页面的“网友评论”版块功能,以避免报道内容与网民意见反差过大的尴尬。与之相对的是,六小龄童参加的辽宁卫视春晚则获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其结合3D全息影像技术的歌舞类节目《金猴闹春》号称“看哭千万网友”,在“优酷”、“爱奇艺”等主要视频网站上,不到7分钟的《金猴闹春》一经上线便获得了超百万的点击率。

时至今日,一度轰轰烈烈的“帮猴哥上春晚”网络刷屏论战已随着春节周期的结束而告一段落,但留下的思考却依然新鲜而值得玩味,我们不禁要自问,为何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泛娱乐化消费时代,会有数量如此庞大的中、青年人群,为了一个早已淡出演艺行业一线、离开人们生活视线,脱离时代潮流的老演员、老角色、老作品,能够不约而同地在短短数天之内爆发出如此一致而强大的舆论和民意?

的确,一方面中华民族对于承载了文化含义的仪式感,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具有着强烈的传统尊重和敬畏之情,在春节这样最具仪式感与文化意义的时刻,特别需要一个最适合的符号象征来凝聚和寄托族群情感。既然是“猴”年,就理应使用大众普遍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猴子形象”来为新年代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毫无疑问是最佳选择,而将文字小说转化为视听形象做得最为成功的,应当要数1986版央视《西游记》中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但究其主要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声援“猴哥上春晚”的大多为“70后”与“80后”以及部分年龄较大的“90后”群体,尽管这个群体相互之间在年龄上有一定跨度,但对于1986年播出的,号称“重播次数最多”的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来说,这一人群恰恰是与之结缘最为深厚的,以及相互影响最为深刻的。因而这股集体诉求,看似“一触即燃”的最终动力,事实上来源于群体中颇为敏感的情感共鸣,也即近年来相当热门的社会话题——怀旧。

一、怀旧群体的形成

怀旧现象实质上一直潜移默化地存在于所有的成年人群中,而形成潮流爆发出来则是间歇式的,这一间歇式爆发的前提条件则是等待某一类社会人群的聚合成型,并在一定的时期借助某些涉及集体记忆的事件而触发,而当下社会正值流行中的怀旧潮流,正是由“70后”与“80后”所主导的。

关于怀旧现象的理解,最早来自于有关心理疾病的研究,最初被简单地归纳为一种忧郁症,是怀恋故土的“思乡之情”。随着时代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当下社会人们对于怀旧情节效果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日趋成熟,总结起来说,社会的发展进程越快越是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因素,社会转型激化的矛盾就越多,人们在努力适应的过程中产生的挫折感和不适感,需要借助某些积极因素来进行心理调适。而人的心理对于过去已发生事物的可掌控感和安全感,往往会不断地进行美化和夸大,当这一安全感或认同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呈现出对于过去的想象胜于实际的效果特征。这种想象,被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称为“集体记忆”,在其《记忆的社会性结构》一文中,“集体想象”被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集体记忆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對于过去的重构”,这种想象的“重构”,被具体的怀旧事物从“感官植入”的触发到产生“情感修复”的效果,最终实现“人际交互”的怀旧群体形成,怀旧从单纯的心理学现象转而上升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而带有明显的族群共性特征,这一共性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该族群的年龄段以及类似的,甚至相同的时代经历。我国的“70后”与“80后”人群,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背景经历最为接近的一代人,如出生于计划经济末期,成长于市场经济之初,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也经历过高考,相当部分人更是都有过数年高校生活的体验等,这些元素都成为他们聚合成一个社会族群怀旧的感情和记忆基础。

笔者在2010年撰写的《怀旧情节与现代视听消费浅析》一文中,对即将到来的社会怀旧潮进行大胆预测的同时,借助学者赵静蓉在《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中所归纳的 “回归式怀旧”、“反思式怀旧”以及“认同式怀旧”等三类怀旧心理的类型理论,简单解释了现代人怀旧的集体动机,那便是——“回归”,重温旧梦,通过制造情境,再度体验自己认为美好的,曾经的某些经历;“认同”,努力使自己成长经历中所确立起来的认知体系,包括审美标准、是非标准、价值标准等观念,尽可能地引发更多人的共鸣和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

这就不难理解此前关于“六小龄童上春晚”的争议如此激烈的主要动机。众所周知,改编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1986年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虽然并没有完全复现原著内涵,其艺术性与技术水平也未必是所有翻拍版本中最高的,但毋庸置疑的是,该剧曾经带给青少年时代的“70后”与“80后”的意义是无可替代的。在那个娱乐消费相对贫乏的时代,86版《西游记》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感官享受,还包括剧情中透射出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折射出的人生观、伦理观与道德标准等思想体系,都深深影响过这一代人。而六小龄童扮演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其快意恩仇、瑕疵必报、忠义两全的形象,则是足以触发这代人集体怀旧的核心凝聚力的缩影。因此,假如“猴哥上春晚”大众诉求得以实现,那么广大的“70后”和“80后”群体不但可以在晚会的舞台上重温“大圣”曾经的风采,试自己获得一次“回归式”的怀旧体验,更能以“猴哥”为象征符号,借助春晚这一在国人心目中地位崇高的宣传平台,使自己群体阵营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获得进一步地推广和认同,从而使这一代人强烈的怀旧欲望获得一次充分的满足。

二、市场顺应的效果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市场已经充分认识和把握到了怀旧潮流的规律,并且在消费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将人们的集体怀旧欲望转化成为消费时代下的庞大市场。

从2006年将“80后”小学英文课本中“李雷和韩梅梅”杜撰成续集故事,衍生为各种网络段子、漫画、微电影和流行歌曲开始,以“70后”、“80后”为主要消费人群量身定制的一系列怀旧产品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其中主要产品集中在影视领域以及校园生活题材——2010年“筷子兄弟”与优酷网合作的,以“70后”为题材的微电影《老男孩》获得了超过8千万的网络点击量;2011年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票房超1亿人民币;2013年赵薇导演的同样讲述“70后”校园故事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达到7亿2千万人民币;2014年电影《同桌的你》则以“80后”为对象,票房1亿,而《匆匆那年》则达到接近6亿元;2015年苏有朋导演的,面向“90后”年轻人群的《左耳》获得4.8亿元票房;2015年徐峥自导自演的以“恋旧”为主题的“囧”字系列喜剧——《港囧》并获得近16亿票房,而“开心麻花”团队创作的一部开启“人生作弊模式”的穿越校园喜剧《夏洛特烦恼》更是获得了后来居上的口碑和票房。除此之外,各种影视创作更是不断地利用人们的集体记忆开发怀旧消费,比如由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美人鱼》等影片,正是借助其横贯90年代给年轻人留下的“无厘头”喜剧风格的浓重印象,吸引了庞大数量的人气。甚至连一些借助“80后”童年天真回忆的《黑猫警长》、《多啦A梦》等动画片也重新搬上了荧幕,共同分享这块丰厚的“怀旧市场蛋糕”。

显而易见,市场在对待怀旧群体的态度上与2016年春晚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在消费主义时代,迎合与满足消费群体的重要需求是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人口数量接近4.5亿的“70后”与“80后”人群,在已然掌握社会消费能力话语权之时,展现出如此一致的市场需求共性,而可以预计的是,短短数年之后的“90后”群体也将悄悄地接过这一主导地位,因此对于怀旧情结的开发,契机可谓是千载难逢。

或许春晚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特殊地位,以及一年只办一次与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特点,令其可以拥有相对独立的品格和权威,但通过这次“猴哥上春晚”的风波,使得我们从另一面意识到当下社会民意之盛,怀旧之甚,顺应这股潮流或许是既能关照社会人文情怀,又得以推动文化市场消费水平的,两全其美的最佳策略。

参考文献:

[1]孙秀岚大学生怀旧心理与孤独感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2]鲁瑶.“80 后”怀旧热潮论析 [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

[3]王诗如.国产怀旧电影中青春的集体记忆建构[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4(09).

[4]庄宫萃.怀旧情结与现代视听消费浅析[J].电影评介,2010(06).

猜你喜欢
猴哥六小龄童集体
让你大开眼界的奇异植物(上)
猴哥的烦恼
警犬集体过生日
猴哥来了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八戒八戒,傻得可爱(连载)
挨饿的“美猴王”
集体逃学
泛滥的集体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