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对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016-10-22 03:53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国合作经济 2016年9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农产品农民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研究员陈建华



专家观察

农村信息化对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开放、共享、互利、对等、协作”的特征,体现了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是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推广应用,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让农村不落后、农业上台阶、农民得实惠。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研究员陈建华

农业部发布的《“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指出,“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以农村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让信息技术惠及农业、农村、农民,对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生动地指出了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国小康的道理,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推广应用,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不落后、农业上台阶、农民得实惠的重要保障。

第一,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制高点。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需要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为创新社会管理和提升服务水平提供新思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动力。

第二,信息化正在融入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化快速发展,已经融入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农业部网站发布的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农业科教、市场价格、农资监管、质量安全等信息,日均点击量860万人次。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中央平台服务范围覆盖到全国,年均受理咨询电话逾2000万人次。以阿里巴巴、京东等为代表的信息化企业,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与互联网金融融为一体。农村信息化已形成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农民广泛参与的格局,广泛应用于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开放的信息化系统,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转变,而且渗透到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改变了信息传输、交换、获取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信息沟通和利用方式;不仅改变了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更推动了社会组织体系改革。信息技术“开放、共享、互利、对等、协作”的特征,体现了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是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农村信息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我国在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农业现代化成为同步推进“四化”的短板。信息化是一次新科技革命,农村信息化不能掉队,应当成为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引擎。

第一,信息化是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农村处于交通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状况。目前,虽然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人们也可以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获得各种信息,但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能不能卖不出去、卖出好价钱仍然是农民关心的热点。“算(蒜)你狠”“逗(豆)你玩”“猪周期”(生猪价格不稳定),都是农产品市场信息缺失的反映。农村信息化需要从农业生产、科技推广、经营管理、市场流通、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使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接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管理,让农民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坐在家里能享受社会化服务。

第二,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条件差亟需改善。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农村地区网络的基础条件仍然较差,与城市相比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互联网普及率尤其是接入能力还较低。农村信息化还存在农业物联网生命体感知、智能控制、动植物生长模型和农业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核心技术尚未攻克,技术和系统集成度低、整体效能差;农产品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健全。此外,还存在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标准和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各部门信息数据缺乏共享,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市场服务和监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农村信息化需要政府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标准规范、市场监管等,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主体作用,努力创造有利于发展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盆景”转化为“风景”。

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制高点,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改革和发展的机遇。

第一,促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型转变。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美国人口数量比我国少10亿人,耕地面积却多出近10亿亩;印度人口数量比我国少1亿人,耕地面积多6亿亩;俄罗斯的人口数量只有我国的十分之一,耕地面积与我国几乎一样。要在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满足13亿多人口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背景下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在资源与环境硬约束加剧条件下产出数量充足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用信息化手段武装农业,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应用于遥感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水稻智能催芽、农机精准作业等;在设施农业应用于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水肥药智能管理等;在畜禽养殖应用于精准饲喂、发情监测、疫病远程诊断、自动挤奶等;在水产养殖应用于水体监控、饵料自动投喂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集约化水平。

第二,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便捷、准确地获取信息是农村生产摆脱盲目性的基础,也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不用担心农产品卖不出去。当农产品同时打开国内外市场的大门,面临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严峻挑战时,农业生产再也不能任性。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适应市场消费需求,成为农业生产的导向。农村信息化可以帮助农民方便、快捷地获得国家政策信息、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

相对于需求侧而言,供给侧要提供数量、品种、质量、价格、品牌、功能、产地等多方面的信息供消费者选择。我国许多具有地域品牌优势的农产品没有品牌效应,“好酒”只是藏在巷子里,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然而,现代社会信息对市场的影响远远超越产品自身的价值,好产品让消费者认知认可才有市场。农民没有那么多钱做广告,农村信息化就为农民提供了信息发布的平台。

第三,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资料供销、农村信用社等农村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社会化服务呈现出内容多样化、主体多元化、手段现代化、激励机制市场化的特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服务,使农业技术推广由依靠“一张嘴”“两条腿”向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服务方式转变,供销合作社由门店销售为主向为农民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综合服务转变,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由凭抵押担保向建立信用体系转变,在促进深化内部改革的同时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互联网+现代农业”可以通过合作社实现规模化服务。北京和谐阳光生猪产业联合社针对猪场技术服务成本较高,其中人员交通和差旅费占一半以上的实际,利用“互联网+”开设了阳光畜牧商城,信息栏目有市场价格动态信息、周边疾病信息、季节疾病预防信息,交易栏目有种猪、仔猪、肥猪、饲料、疫苗和紧急猪病诊断治疗等,为养猪人、养猪商品供应商、技术人员、投资人提供网上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把线下线上服务结合起来开展综合服务,打破了部门区域分割管理的界限,使服务方式从单向接受向互动转变,受到社员的欢迎。联合社自成立以来已服务136家规模化猪场、17万头母猪,出栏300万头商品猪。

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既为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设施农业生产、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农机调度、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远程诊断、自动监控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公共服务搭建了平台,也吸引了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技术服务市场建设,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四,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近年来,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正在形成“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的发展格局。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500亿元,比2013年增长2倍以上,网上销售农产品的生产者大幅增加,交易种类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品种日益丰富。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及民宿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模式不断涌现。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信息化企业,积极探索城乡商品双向流动,金融、保险与农民生产生活融合的发展模式。金融机构还可以把农民通过互联网产生的生产记录和交易留痕作为贷款采信的依据,开拓新的贷款产品。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等在农产品销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给消费者带来便利和价格便宜的商品。随着农村信息化有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必然会不断创新模式和产品,给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农村信息化对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管理以及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信息化打造“智慧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我国的城乡差距除了体现在收入之外,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居住条件、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还需要大力改善。农业与工业不同、农村与城镇不同、农民与市民不同,需要根据农业、农村与农民的特点,顺应市场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推进农村信息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面对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与居住环境较差、精神生活相对匮乏之间形成强烈反差的现状,必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构建和谐共生的城乡关系。以信息化为手段打造智慧农村,重点推进智能农业、智能农村电网、智能农村交通、智能农村家居等领域建设,可以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让农民享受智能生活。

第二,信息化改善公共服务。农业部推进的“金农工程”——建成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国家农业科技数据分中心及32个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开通运行33个行业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所有省份及部分地市县,信息系统已覆盖农业行业统计监测、监管评估、信息管理、预警防控、指挥调度、行政执法、行政办公等七类重要业务。农业部行政审批事项基本实现网上办理,信息化对种子、农药、兽药等农资市场监管能力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建成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和海洋渔船安全通信保障系统,有效促进了渔船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船、港、人”管理的精准化;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也离不开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建设。农业部开设的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通了种植业、植保、水产、畜牧、林业、农机、行政执法等7个专家坐席。“12316”电话咨询服务热线24小时开通并设置语音留言功能,农民群众可以方便获取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等所需求的信息。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站数量为357万个,半年增长6.6%。围绕互联网打造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平台,在经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基层组织建设等各个方面增加了公共服务及产品,把党和政府对“三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

第三,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比较,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信息化促进了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和利用,给农村提供了更多的技术、信息、资金和产品,增进了城乡融洽工农互动;开拓了农村市场空间、扩大内需促进了消费、促进了缩小城乡差距和城乡共同繁荣。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以建设智慧农村为抓手,着力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着力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全面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协调互动,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农产品农民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