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高等工程教育合作背景、现状与策略分析

2016-10-24 06:01邱延峻
关键词:工程师法国大学

邱延峻, 蒲 波

(西南交通大学 a.土木工程学院; b.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中法高等工程教育合作背景、现状与策略分析

邱延峻a, 蒲波b

(西南交通大学 a.土木工程学院; b.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高等工程教育;中法教育合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走出去战略

法国工程师教育在世界高等工程教育中独树一帜,呈现出高水平、精英化、国际化等特征。基于实现中国工业现代化、落实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中国与法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合作在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当下,分析中法两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合作现状,理顺其合作主体、合作方式与合作模式,有助于拓展合作渠道、完善合作内容、理顺合作机制,深化中法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对服务国家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全球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工程领域面临大量高素质工程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改革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被世界各国所重点关注〔1〕。结合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聚焦全球资源,加快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是我国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法国工程师教育特别注重教学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培养的工程师具有很高的就业率和社会地位,在世界高等工程教育中独树一帜。目前,我国学者对中法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和研究,其主要集中于人才培养模式〔2~4〕、毕业设计〔5~6〕、工程师学历教育〔7〕、工程师职业发展〔8〕、教师职业发展〔9〕等领域。随着我国与法国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及深化,分析中法两国高等工程教育合作背景、总结其合作现状,有助于充分把握中法高等工程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深化我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国际认证、促进中法两国高等工程教育双边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法高等工程教育合作背景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合作是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可行性举措。中法两国高等工程教育合作有其时代背景,其合作一方面能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另一方面能满足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

(一)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需要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工业现代化,其核心要求发展多层次、多类型、高水平的工程教育,这就需要大力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一大批合格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10〕。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剧以及世界级规模国际工程项目的承包与建设,实现工业现代化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一方面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满足国内工业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满足国际标准、走出国门,参与并承担世界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基于这样的背景,中法两国在工程师教育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我国于2010年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中法两国在工程师教育领域开展更为广阔和深入的合作提供了沃土。

(二)落实高等工程教育“走出去战略”的需要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教育部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参与文化走出去工程”。我国是工程教育大国〔11〕,其工科学科领域最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2〕,理应积极响应和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和决策,例如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等,并以此为工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胜任力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将教育国际化作为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要求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13〕。法国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世界典范,借鉴其经验、学习其模式,可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走出去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这是有待于深思和研究的新课题。

基于以上分析,积极推动中法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合作,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及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探寻可行之路,是落实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走出去战略”的现实需要和有效途径。

(三)深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需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造就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在天津大学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怎样促使培养的工程师达到国际标准、如何通过国外合作达成这些目标,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高等工程教育问题。严格的入学选拔制度、教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培养通用工程师、重视人文和管理科学学习、与企业密切结合的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值得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学习和借鉴,这就要求拓展中法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合作领域,打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探索双边合作与发展机制,进而实现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工程师这一目标。

二、中法高等工程教育合作现状

从中法两国高等工程教育合作情况来看,截至2013年底,我国境内依法批准设立的中法合作办学机构有6个,分布于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湖北五个省份(地区),其中上海市2个,其他省份或地区各1个;在项目合作方面,我国境内依法批准举办的中法合作项目有6个,分布于北京市、上海市、陕西省、浙江省、湖北省、江苏省、河北省7个省市地区,其中湖北省、浙江省、江苏省、河北省各1个项目。值得注意的是,中法“4+4”项目在原有的8所高校的基础上增加了浙江大学和法国马赛中央理工大学,形成了中法“5+5”之势。

(一)合作主体与合作方式

1.合作主体

就合作主体而言,既有单一主体对单一主体的一对一合作,又有单一主体对多个主体的一对多合作,还有多个主体对多个主体的多对多合作。

一对一合作,即一所中方大学与一所法方大学进行合作,常采用项目合作方式。例如江苏科技大学与法国巴黎高等计算机学院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华北电力大学与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理工学院合作举办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等。

一对多合作,即一所中方大学与多所法方大学进行合作,常采用建立二级学院的合作方式。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中央大学集团合作建立中法工程师学院,又如中国民航大学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法国航空工程大学、法国国立航空与航天大学合作建立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等。

多对多合作,指多所中方大学与多所法方大学进行合作,多采用项目合作方式。例如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法“4+4”硕士双学位项目,该项目由中方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与法方的里尔中央理工大学、里昂中央理工大学、南特中央理工大学和巴黎中央理工大学组成。

2.合作方式

就合作方式而言,主要有中法两国合作联办大学、开设机构(二级学院)和项目合作三种形式。中法两国在境内联办大学尚属新鲜事物,目前仅有马赛武汉理工大学,但何时开始招生并培养出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还有待时日。

目前主要采用开设机构和项目合作的合作方式。开设机构形成二级学院的国内高校基本上是985高校或者211高校,例如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等;而省属地方本科院校采用该种合作方式甚少,仅有天津的中国民航大学和法国民航部门的高校有一定的合作,并形成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在项目合作方面,主要是省属地方高校开展了较为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主要集中在北京市、湖北省、浙江省和江苏省,例如华北电力大学与法国巴黎高等教师学院项目、浙江科技学院与法国赛尔齐·蓬多瓦兹大学项目;而西部省份在中法高等工程教育的合作中表现较为消极,仅有西南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参与了中法“4+4”项目,西部的其他高校尚未与法国工程师大学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有更多的合作与交流。

(二)合作形式与合作专业

1.合作形式

在合作的形式上,主要体现在教育层次、学历文凭、单双校园等维度上。就教育层次而言,项目合作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开设机构形成的二级学院主要以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就学历文凭的发放形式而言,主要采用双文凭的形式,既颁发中方的文凭,又颁发法方的文凭,但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仅仅发放中方文凭;就校园合作形式而言,基本上采用单校园的形式,即主要在我国境内学习,但也有双校园形式,要求在我方与法方分段进行学习,如表1所示。

表1 中法高等工程教育合作情况①

续表1 中法高等工程教育合作情况①

2.合作专业

在合作的专业上,涉及的专业相对较多,主要包含了计算机科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材料加工工程等相关专业,基本上涵盖了工科领域的所有专业;但就个别学校的合作而言,合作的专业较为单一,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与法方大学仅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上有所合作,武汉工程大学与法方大学仅在材料加工工程专业上有所合作等。

(三)合作模式

中法两国高等工程教育合作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融合型教学模式、嫁接型教学模式和松散型教学模式。

融合型教学模式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中法两国相关教育机构的教学模式相互融合为一体,如中方引进法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双方互派教师、中法双语授课等。

嫁接型教学模式即在我国和法国分学期学习、互开课程、互认学分、互发文凭和学位,其又可以分为“2+2”模式、“1+2+1”模式、“3+1”模式、“3+2”模式等。例如,中法“4+4”项目要求学生在我国进行前面两到三年的学习,然后在第三年或第四年到法国进行相关学习。究其实质而言,嫁接型教学模式只是一种互认学分的合作,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外合作办学。

松散型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聘请法国教师到中方讲学、中方教师去法国学习和借鉴法国的教学经验、学生去法国短期学习或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这是一种渐进式教学合作模式,也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所推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可行尝试〔14〕。

三、中法高等工程教育合作策略

随着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质量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为扩大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中法高等工程教育合作与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并逐步呈现出多渠道、全方位、长效性的特征。

(一)尝试多渠道合作方式

随着中法两国高等工程教育合作的深化,中法双方可尝试多渠道的合作方式,其合作方式可不再局限于项目合作、构建机构形成二级学院等。

首先,积极鼓励筹建中法联合大学。2013年在武汉成立的以全法语和英语授课的“研究型、高水平、小而精、国际化”〔15〕的非营利性普通高校——艾克思马赛武汉理工大学,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所中法合作大学的诞生,可谓打开了中法两国合作办学的大门。因此,我国可以针对法国优秀的工程师大学,根据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际情况,查缺补漏,鼓励筹建一批高水平的中法合作联办大学〔16〕。但值得注意的是,应注重法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17〕,重在与法国优秀的工程师大学合作,借鉴其优秀的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经验,而非不切实际的“拿来主义。”

其次,开设和建好中法工程师学院。分行业与法国优秀工程师大学合作建立工程师学院,一方面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培养卓越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学习法国工程师教育的先进经验,促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达到国际标准,为我国“走出去战略”造就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再次,深化中法高等工程教育合作项目。对于现有的中法“4+4”项目及校际间的合作项目,应拓宽其合作领域和合作深度,尝试更多工科专业的深层次合作,实现从单一的本科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合作到“本科—硕士—博士”全学历覆盖的无缝隙合作。

(二)形成全方位合作内容

在现有的中法高等工程教育合作中,合作内容仅仅是教学相关领域,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程师执业资格及其他教育资源的合作共享上尚未重点关注与涉及。深化中法高等工程教育的合作,需要尝试从当下的单一项目合作到全方位的内容合作。进而言之,合作内容还应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执业资格认证等方面有所进展与突破。

在未来的合作中,一方面需要学习法国工程师大学如何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计划融为一体、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18〕,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另一方面,法国工程师深受社会各界欢迎,法国工程师大学采用何种社会服务方式,如何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对接〔19〕,其工程师执业资格如何认定,采用何种就业方式与就业服务,这些方面值得我国工科大学深入地研究、借鉴和合作,以此提高我国工程师教育的水平。

此外,在其他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上,例如国际通用教材、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实习实践、通识教育、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仍有待于展开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三)构建长效性合作机制

要实现中法两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长效合作,建立与时俱进的运行机制迫在眉睫,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以保障双方合作的顺利进行。

一方面可以签署国家间的相关合作协议,形成双方协商的整体规划方案。首先,需要中法两国签署教育双边合作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双方未来有意深化合作的领域,如合作办学、执业资格认证、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其次,加强对中法合作办学的整体谋划和分类管理,重点支持与建设一批高水平中法合作办学机构,积极鼓励一批行业性院校之间的校际合作。

另一方面要建立中法高等工程教育合作质量保障体系。不容置疑,质量是中法高等工程教育合作的生命线,必须建立中法合作办学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可以从质量管理、质量监督和质量评估等方面构建中法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具体而言,应建立合作办学准入机制、加强合作办学过程监管,对于不同办学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中法合作办学项目可采取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同时,应树立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观,使得培养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具有清醒的国际服务意识和广阔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处理国际事务和竞争的胜任力〔20〕。

总体来说,中法两国高等工程教育合作具有很强的时代烙印,其合作前景可圈可点,未来的合作有待于向多渠道、全方位、长效性方向发展。在当下的合作中,既要注重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深层次交往,又要注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实际需求,还需要注意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认证,以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全球胜任力,并积极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2013年11月6日。

〔1〕查建中,陆一平.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10,(2):11-15.

〔2〕王群,郑晓齐.法国通用工程师培养模式在中国本土化的研究——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学生问卷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28-33.

〔3〕萨日娜,于黎明,唐宏哲.非通用语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与实践——以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3):117-120.

〔4〕刘颖.中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2.

〔5〕王乐梅,张巍,唐宏哲.中法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的毕业设计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32-135.

〔6〕蔡杰进.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中本科毕业设计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4,(10):59-60.

〔7〕熊璋,于黎明,徐平,等.通用工程师学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46-57.

〔8〕张羽,杨胡凤.学历对工程师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25-32,76.

〔9〕蔡杰进,余展涛.中法合作办学模式下专任教师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现代化,2016,(3):1-2,6.

〔10〕邱延峻,许军华,蒲波.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SWOT分析与战略路径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15,(1):98-102.

〔11〕王孙禺,赵自强,雷环.国家创新之路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进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4-22.

〔12〕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4.

〔13〕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7):1-6.

〔14〕王春艳.当代中外高校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25-40.

〔15〕孙东平,祝笑旋.我国引入法国工程师教育体系和先进理念——建起一批优秀的工程类中法合作办学机构〔N〕.新华日报,2015-12-03(07).

〔16〕严运涛.国内首所中法合作大学落户武汉〔N〕.湖北日报,2013-04-30(01).

〔17〕林金辉,莫玉婉.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34-38.

〔18〕唐宏哲.探讨中法授课理念的差别及其联合授课方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6):104-109.

〔19〕于黎明,陈辉,殷传涛,等.企业全过程参与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62-70,75.

〔20〕林金辉,莫玉婉.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2):159.

(责任编辑:陈艳艳)

Background,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he Cooperation o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

QIU Yan-juna, PU Bob

(a.SchoolofCivitEngineering;b.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0031,China)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Going-out Strategy

French engineer education i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world is unique, and shows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level, elite educ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A series of fruitfu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hrough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 based on the realization of industry modernization, the execution of the “Going-out Strateg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advance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in China. The status quo of higher education engineering cooperation was analyzed in the two countries, which include cooperation subjects, methods, and forms. To better perform future work, we should expand the cooperation channel, improve cooperation content and establish cooperation mechanism, which will help deepen the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Such work have a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meet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2016-06-02

2013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国研究中心项目“土木工程中法教育合作和国际职业资格问题研究”;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新形势下来华留学生国际化培养中的若干问题研究”;2013年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新形势下来华留学生国际化培养中的若干问题研究”;2013年度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科研课题“来华留学生工程教育国际化及国际认证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3YJA880058)

邱延峻(1966-),男,浙江衢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道路工程、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E-mail:publicqiu@vip.163.com。

G640

A

1009-4474(2016)05-0070-05

猜你喜欢
工程师法国大学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留白”是个大学问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大学》
法国(三)
法国(一)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青年工程师
从社会文化角度谈中法汽车广告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