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有人真正读懂昆明”为何变成一场城市反思?

2016-10-25 12:46龙宇丹
青年与社会 2016年11期
关键词:昆明生活文化

龙宇丹

近日网络上围绕“从未有人真正读懂昆明”展开了相当激烈的讨论。有趣的是,发起对一座朝夕相处的本土城市的重新认知与探讨,本以为这是一道伪命题,或许是因为人们身处其境的的恍惚和不自信,终于引爆了公众的热烈追捧与关注。讨论者与看客也都陷入了走心的沉思中:我们真正了解昆明的历史吗?我们对昆明文化的认知又有多少?作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个体,我们与昆明城市精神的融入度有多深?解读多方的阐述,我们大致有两个认知的的侧重点:

“道法自然”却迸发现代艺术的城市美学

一个观点认为昆明较之过去,虽其面貌上发生了改变,不再只有老街、旧步行道,但在生活形式上仍有其安然自得又并不急切的的慢城生活步调。例如有人说“当北京上海雾霾预警时,昆明的蓝天像玻璃一般透明”。于是昆明人又按捺不住刷屏的冲动,想要告诉全世界,我们呼吸着最棒的空气。”换言之,他们倡导用发展的眼光看昆明,她还是宜居的,昆明历史文化的灵魂和本质是自然,而今这里还是一个自然之城,“滇池和翠湖,是自然赐予昆明人最好的礼物,城市发展需要呵护自然。”

有点缓慢也步履不停的发展之路

另一个观点要表达的是,纵观昆明城市建设发展道路,上世纪50年代拆除城墙、填平护城河;80年代拆除武成路、金碧路原有建筑,使古城的历史风貌荡然无存。“云津夜市”、“螺峰叠翠”、“灞桥烟柳”等古老的昆明人文景观,只能停留在文字中、在老昆明人的记忆里。

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这一拨人开始担心“一旦文化基因消失,城市将面临消亡的危险” 云南省政策研究室研究员黑红兵认为,文化是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新的概念,只能通过社会现象去理解。“不论是实体事物,或是思维方面存在的东西,通过修饰,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文化。”文化也是基因,是对意识活动的继承,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作用,由此力求让昆明彰显其作为西南重地的终极价值。

关于反思真正的包容是互济共生

其实读懂昆明的症结,不在于理解它的脱胎换骨,而是自己让心中温暖和平和一直流淌下去。我们爱这里,并不因为它有一天会变成任何一座你认为完美的城市,而是因为你就生活在这里,你已经习惯昆明的味道,别让他人眼中的昆明定格了自己生活。

无论如何,今天的昆明日渐迎来世界的关注,她的气质上不同于任何一座城市,除了因为“在最繁华的市中心有一座任意穿梭的湖”,惬意、丰富、又内里深厚的气质一定是立足于视野的原因。任何事物需要不同的声音,春城还是那座春城,仅仅是每个人看到的不同的面相,犹如黑胶唱片的两面,既是一个携带传承、自然的历史旧城;她的另一面也有现代和性感,这一切是共生的。

我们对昆明的探讨在这个春天也格外有意义,这好比朋友圈里流行讨论被折磨了一个冬天的草木在努力证明内在力量复活的可能性。如果说现实生活的迷茫、消沉就像冬天一样,那么春天到来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提醒,在一个迷惘的话题面前,每个部分的生机都可以被唤醒。我们从来都不缺少力量,只是旷日持久的惰性把我们困住了。

当热议变成一场反思

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其晚年作品《重返美丽新世界》写到:“城市生活其实是隐姓埋名者的生活,似乎也是抽象的生活。” 就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也有关键期一样,对一座城市而言,能否抓住文化关键期,最终决定着城市的格局和气象。这座城市用大气压制浮躁,用优雅驱除粗俗,在润物无声中滋养了人们的心灵,构建了崭新的城市人文风景。

最深远的影响,在于观念。像初识昆明一样,别着急贴任何标签,但她的未来又将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昆明生活文化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年味里的“虎文化”
昆明美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昆明的眼睛昆明的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