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果分析

2016-10-26 12:25巴战生甘肃省肃南县人民医院甘肃肃南734400
关键词:持续时间幅度缺血性

巴战生(甘肃省肃南县人民医院,甘肃 肃南 7344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果分析

巴战生
(甘肃省肃南县人民医院,甘肃 肃南 734400)

目的 研究并分析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时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收集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共120例,根据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结合中医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缺血性发作持续时间以及ST段下降幅度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5,x2=8.292,P=0.004,观察组的缺血性发作持续时间为(10.1±9.5)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7.3±10.8)min,t=3.877,P=0.000;观察组的ST段下降幅度为(1.1±0.8)m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0.7)mm,t=5.829,P=0.000。结论 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痛苦,治疗效果确切,患者更加受益,值得推广应用。

冠心病心肌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效果

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平时并不会出现特异性的症状,通常在接受心电图检查或者体检时才会被发现[1]。而如果患者劳累过度,或者血压急剧升高,就会增加其心肌的收缩力,引发心绞痛的发生,严重者还可能猝死[2]。相关的研究报道称,冠心病心肌缺血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因此在治疗中应及时改善心肌缺血状态,并恢复心肌正常的氧供和血供,才能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3]。在本次研究中,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共120例,根据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其中,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在41岁-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8±6.3)岁;患者的病程为5个月-16年,平均病程为(10.4±3.1)年。观察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在41岁-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9±6.5)岁;患者的病程为5个月-15年,平均病程为(10.2±3.3)年。临床表现均存在胸闷、胸痛、气促、心前区不适、心悸等症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愿意配合。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硝酸异山梨酯片和拜阿司匹林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每日3次,每次剂量为10 mg;拜阿司匹林每日1次,剂量为0.1 g。观察组结合中医治疗,对患者注射黄芪注射液,每日1次-2次,每次剂量为2 mL;口服瓜蒌薤白半夏汤,中药成分包括全瓜蒌11 g、薤白9 g、半夏9 g、砂仁6 g、黄酒70 mL,每日一剂以水煎服,取汁4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

1.3评价指标

统计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缺血性发作持续时间以及ST段下降幅度,并与观察组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显效标准:患者经心电图检查发现其心肌缺血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标准:患者经心电图检查其心肌缺血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标准:患者症状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均存在异常。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其标准为:若P值低于0.05,则提示最后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若P值高于0.05,则提示最后数据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缺血性发作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ST段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表2。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对比 [n(%)]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缺血性发作持续时间和ST段下降幅度对比(±s)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缺血性发作持续时间和ST段下降幅度对比(±s)

组别  例数  缺血性发作持续时间(min) ST段下降幅度(mm)对照组 60 17.3±10.8 1.9±0.7观察组 60 10.1±9.5 1.1±0.8 T值 3.877 5.829 P 0.000 0.000

3 讨 论

相关的研究发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心脏中最重要的供血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从而导致冠状动脉出现阻塞、狭窄或痉挛[4]。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部分的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较低,且合并了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因此血液的黏稠度较高,而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就会导致心脏的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并引发心肌缺血症状的出现[5]。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6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采用了中医系结合治疗,经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5,x2=8.292,P=0.004,观察组的缺血性发作持续时间为(10.1±9.5)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7.3±10.8)min,t=3.877,P=0.000;观察组的ST段下降幅度为(1.1±0.8)m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0.7)mm,t=5.829,P=0.000。在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西医治疗中,通常是通过硝酸酯制剂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减少静脉的回心血量,并增加冠状动脉中的血流量,从而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的耗氧量[6]。而中医治疗中所用到的黄芪、半夏、全瓜萎则均具有祛痰宽胸、活血化瘀、芳香温通的功效,不但能够显著增加患者心肌冠状动脉的血流量,而且能够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并使冠状动脉得到有效扩张,从而发挥出降血脂、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患者的疗效显著。因此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推进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势显著。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痛苦,治疗效果确切,患者更加受益,值得推广应用。

[1] 宋金梅,张传凯,耿怀营,等.观察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3(08):66-67.

[2] 热萨莱提·艾萨,塞亚古丽·努尔你牙孜.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0(16):113-114.

[3] 王勇,李中峰,陈建新,等.基于NOESY序列核磁共振技术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代谢组学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8(10):1364-1368.

[4] 高宙,胡疏,王志坚,等.可视化发射CT评价针刺内关、心俞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应[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09):1196-1198.

[5] 万真真,赵瑞平.碎裂QRS波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0(02):37-38.

[6] 胡鹏飞,钟广芝,张庆,等.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率变异性(HRV)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5,15(03):117-119.

R541.4

B

ISSN.2095-6681.2016.12.019.02

猜你喜欢
持续时间幅度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单次止损幅度对组合盈亏的影响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微波超宽带高速数控幅度调节器研制
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基于ANSYS的四连杆臂架系统全幅度应力分析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