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作用

2016-10-27 15:28袁树成
人间 2016年25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创设信息技术

袁树成

(宁夏盐池县第四小学,宁夏 盐池 751500)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作用

袁树成

(宁夏盐池县第四小学,宁夏 盐池 751500)

信息技术的设计非常具有人文性,不仅使老师的课件制作更简单、便利、实用,也更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个整合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信息交互平台,内容丰富、分类细致并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扩充资源库。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操作简单,只要我们把所需要的资源输入到资源库中,就可以根据需要生成我们所需要的不同的“课件”,把老师从艰苦的、繁琐的制作课件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走进教室,使我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更加精彩。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小学阶段的儿童在接受新事物的方式上直观的模仿胜于理性的思维,形象的接受胜于抽象的理解。信息技术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操作简单,不仅是教师教的工具更是学生学的工具、认知的工具也是情感发展的工具,课堂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生动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课本上呈现的情境是地图是静态图片,运用信息技术就会把静态的图片变成动态的演示。教师从资源库中先拖出地图,又依次标出北京、上海位置,在拖出一只蚂蚁。这样就使数学知识变成动态化,可以激发孩子对数学的热爱,引发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不断思索与追求,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的、现实的问题情境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应该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学习情境。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教学应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创设学习情境,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学习的背景材料越贴近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因此,学生学习的背景材料,从内容上要求与学生生活经验贴近,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紧密。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把任何资源根据格式和类别存储在背景库、网格背景库、图片库、文本库、形状库、线条库、注释库、声音库、挂图库、页面库、字条库、贴土库、视频库和学习活动库,上课时根据课堂进度灵活调用。如,在学习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比大小”时,教师就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童话情境。教师先从背景图库中拖出一张美丽的大森林的图片,然后拖出3只小猴,师说:“3只小猴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玩耍,中午,它们要共进午餐,你们看,它们的午餐是什么呢?” 这时,教师从图库中拖出梨、桃子、香蕉的图片,凌乱地放到背景图上,然后问:这几种水果够它们吃吗?学生有的说够,有的说不够,老师继续问:怎样摆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电子笔在白板上把凌乱摆放的各种水果分类摆好,形成课本上的像形统计图,然后进行比较。这样的情境有情节发生、发展的过程,相比以前利用其它软件制作的课件,更简便、更利于学生参与、演示、更接近现实生活,学生更感兴趣,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动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总体目标中,增加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动词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加深记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在其自身与知识内容之间建立可体验的事实材料。信息技术能更好地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如,上述“比大小”的实例,不仅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而且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经历了摆一摆、比一比的过程。再如,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加减混合”的教学中,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一般是用两幅图来描述一道加减混合的算式,这样对初学者来说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地演示问题形成的过程。教师先从图库中拖出4只蝴蝶,再拖出3只蝴蝶,最后用电子笔选中2只,旋转一下方向,然后一拖,就产生飞走的效果,然后让学生描述老师操作的过程并提出数学问题。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一个连贯的动画情景,使简单的图画变成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动画,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程标准中对于解决问题明确指出: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应丰富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利用信息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白板,拖动图片来呈现数学问题,还可以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总之,信息技术的设计非常具有人文性,不仅使老师的课件制作更简单、便利、实用,也更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使用,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使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求知欲,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动脑、互动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具有能动性。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OL].2012.

[2]白莲花(导师:代钦).中美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05-15.

G623.5

A

1671-864X(2016)09-0145-01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创设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