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预后对比

2016-10-27 06:07
关键词:左心室入院心肌梗死

张 煜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中医医院,四川 广元 628003)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预后对比

张 煜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中医医院,四川广元628003)

目的 对比急诊和择期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37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急诊组94例和择期组43例,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术后7天和术后6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破裂发生情况,随访期间,记录两组患者梗死复发住院人数、30天内及1年内死亡人数。结果 急诊组术后7天、术后6个月LVEF高于择期组,LVED低于择期组,且急诊组住院期间心脏破裂发生率、梗死复发住院率、30天内死亡率、1年内死亡率均低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时,与择期介入治疗相比,急诊介入治疗方法患者预后情况更佳。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中,病死率比较高。ST段抬高型为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一种,病情进展快,临床治疗时,主要采用介入治疗,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本院以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急诊介入治疗和择期介入治疗,对比预后,现将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37例,其中,男66例,女71例;年龄37~80岁,平均年龄(63.2±2.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6 h,平均入院时间(9.6±3.5)h;梗死部位:前壁69例,前间壁47例,下壁21例。纳入标准:(1)均为首次发病,症状持续时间>20 min;(2)入院前未采用任何治疗;(3)主要症状为胸痛、心律不齐;(4)心电图检查显示ST段抬高;(5)排除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急诊组94例和择期组43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急诊组患者给予急诊介入治疗,术前,给予患者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口服;并给予肝素3000 u,通过靶管常规给药,于冠状动脉造影前进行,术前,再次给予患者肝素5000~7000 u,术中,间隔1 h给予患者肝素1000 u;择期组患者给予择期介入治疗,先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包含给予患者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7~10天后,再进行介入治疗。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1年。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后7天、术后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LVEF、LEVD;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破裂发生情况,随访期间梗死复发住院情况、30天内死亡人数、1年内死亡人数。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术后7天、术后6个月LVEF、LVED比较

急诊组术后7天、术后6个月LVEF高于择期组,LVED低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LVEF、LVED比较(±s)

表1 两组术后LVEF、LVED比较(±s)

注:与急诊组相比,*P<0.05

组别 n LVEF(%) LVED(mm)术后7天 术后6个月 术后7天 术后6个月急诊组 94 53.3±6.3 55.7±7.1 47.9±3.5 45.8±2.1择期组 43 47.5±5.8* 51.4±6.4* 51.4±3.2* 48.9±3.2*

2.2住院时及随访期间相关指标比较

急诊组住院期间心脏破裂发生率、梗死复发住院率、30天内死亡率、1年内死亡率均低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及随访期间相关指标比较 [n(%)]

3 讨 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基础为冠状动脉病变,由于心肌快速的出现缺血性坏死,严重减少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最终导致心肌持久性缺血[1]。与正常心电图相比,STEMI患者心电图中的ST段出现明显抬高,这说明,靶血管出现闭塞,心肌细胞因缺血而出现坏死,损伤心脏组织全层,加重血栓的负荷,提高患者的病死率。

临床治疗STEMI患者时,关键在于快速的恢复前向血流,改善心肌细胞缺血状况,阻止左心室重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治疗过程中,主要选择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应用过程中,医生一直争论的焦点在于手术时机的选择。根据治疗时机,介入治疗包含急诊和择期两种,选择急诊介入治疗时,可有效的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实现再灌注,实现治疗目的,不过,急诊介入治疗要求时间窗,一般来说,患者伴有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且症状时间不超过12 h;心肌梗死发生后,心源性休克出现在发病36 h之内,且休克时间不超过18 h;充血性心力衰竭比较严重,发生时间在12 h之内,比较适合采用急诊介入治疗[3]。如果患者超出以上范围,采用急诊介入治疗时,不仅起不到治疗的目的,甚至会加重患者病情。择期介入治疗通常是在患者入院接受7~10天的常规治疗之后再进行,尽管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的效果较急诊差,但在阻止左心室重构方面效果比较好。

在本研究中,急诊组患者LEVF、LEVD明显优于择期组,考虑与急诊介入手术在早期干预患者相关动脉,相关血管及时开通相关,同时,急诊组预后效果高于择期组,说明临床治疗STEMI患者时,急诊介入治疗的远期效果更佳。

[1]佟 军.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 126-127.

[2]吴先明,周建军,何 辉,等.急诊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11):46-48+52.

[3]张克连.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7):380-381.

本文编辑:徐 陌

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by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d prognosis

ZHANG Yu
(Guangyu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Li State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i chuan Guangyuan 628003,China)

R542.22

B

ISSN.2095-6681.2016.02.024.02

猜你喜欢
左心室入院心肌梗死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如何选用降压药?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
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