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记》汉初三杰

2016-10-27 21:48史悦
人间 2016年25期
关键词:三杰史记

史悦

摘要: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都为西汉王朝的建立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最终结果大不相同;三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具备政治军事才能拥有善于隐忍的特点是他们成功要素的共同点。

关键词:汉初;三杰;隐忍

中图分类号:I2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19-01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都为西汉王朝的建立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西汉王朝建立后三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通过研读《史记》,可以看出三人的命运与各自不同的出身、性格、经历和思想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萧何出身秦朝官吏,长期的宦途生涯使萧何受到秦朝对于官吏的严格要求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以小心谨慎为主要特点的处世之道;作为一代名相奠定了西汉王朝很多制度的基础。在辅佐刘邦兴汉的过程中,他秉持勇于任事、忠贞不威的为臣态度,为西汉建立立下不朽功勋;国家统一后萧何小心谨慎,明哲保身,以术图谋自全之道,久居相位而不倒,其后人长期受到西汉政权的优待。

张良的为臣处世之道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作为杰出的战略家和出色的谋士,在秦末天下大乱中,顺势而为,以帝者师身份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成就大业,同时远离权力中心;天下安定后淡泊名利,功成身退,修仙学道,最后善始善终。

韩信作为兵家的代表性人物,其人生悲剧与很多兵家人物有相似之处,其为臣之道的缺陷与兵家人物某些共有的人格特质有关。韩信作为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在秦末汉初天下大乱的形势下,乘势而起,席卷天下,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他率领大军,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战必胜,攻必取,从无败绩,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由于他自身性格、价值观和政治素质等方面的缺陷,未能图谋有效的自全之道,反而自求封王,领兵多多益善,加重君主的猜忌与反感,“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最终以谋反罪名惨遭杀害,诛灭三族。

一、汉初三杰的共同之处

汉初三杰都曾在秦末汉初的历史舞台上叱時风云,成就过一番功业。俗语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初汉三杰除了各自具备的政治军事才能外,作为志向远大的英雄人物,三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具有常人所不及的隐忍能力。

张良早年不能忍亡国破家之仇,重金求士剌杀始皇帝,结果差点丧命博浪沙。亡匿下却时,在记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令张良为其取鞋并穿上,这种要求对于出身韩国贵族的张良来说简直是莫大的侮辱。开始时张良怒欲殴之,后来忍了下来,黄石公见其能忍小辱,授其《太公兵法》,张良日夕研读,遂成帝者师。此后,张良处事多坚持隐忍的原则,终身不忘,律己并且教人隐忍。例如,汉四年韩信遣使请求刘邦立自己为假齐王,刘邦大怒,张良“摄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极力劝刘邦在不利的形势下忍一时之气,毕竟来日方长。

萧何秦末大乱前就久历宦途,汉兴之后更是为相十四年而不倒,数十年的官场浸淫使萧何比张良更深通隐忍之道。忠事君;时刻警醒自己,谨言慎行;未雨網缪,防患于未然,听取部下建议,根据形势釆取相应的措施,将子孙送往前线,甚至不惜自污以化解君主猜忌。

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韩信“国士无双”,却能忍受胯下之辱,衣锦还乡后封辱己少年为楚中尉,告诸将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三人共有的善于隐忍的品格特质保证了他们成就一番功业,但三人不同的思想和举措导致了各自不同的最终命运。

二、汉初三杰的不同之处

在处理君臣关系方面,汉初三杰各有不同。张良尚义,生性洒脱,把自己定位为帝者师,只为君主出谋划策,不担任官职,不掌握权力,远离权力中心。萧何尚忠,他素性谨慎,把自己定位为君主的助手,从跟随刘邦参与丰沛起义开始,将自己全家族的前途命运都押注在刘邦身上,不论胜败顺逆,一直忠心耿耿为刘邦效劳。他勇于任事,在刘邦在外征战时,常常留守后方,保证后方的安定和对前方兵员、粮草物资的供应,以忠诚和奉献作为自己立身朝堂、深受君主信任的依仗。韩信尚利,他与刘邦本为君臣关系,但却不守臣子本分,在君主危难之时不思竭忠效力,反而拥兵自重,趁机要挟君主,讨取封爵。他的行为把君臣关系异化为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关系。名为君臣,实为互相利用的同盟者。“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旦天下安定,韩信失去对刘邦的利用价值之日,就是刘邦诛除韩信之时。

在自全之道方面,三人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导致了不同的结局。张良的策略是功成身退,不流恋权位,颇有范蠡之风。萧何作为西汉政权的丞相,身处高位,不像张良那样进退自如。何况萧何以西汉政权的兴盛为己任,也没有引退之心。萧何采取的策略是小心谨慎,尽汉初三杰为臣处世之道的异同刘邦每次领兵在外,都会对手握大权、深孕人望、居中留守的萧何产生猜忌之心。萧何一直对刘邦忠贞不威,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猜忌,多次身处危境,但是为了大局着想,萧何都忍了下来,反而采取各种方法来设法消除刘邦的疑心。汉十二年,刘邦平定騎布归来,萧何为民众请上林空地为田,刘邦大怒,把萧何送进监狱,而且械系之,上了枷锁。这对多年为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身份尊贵的萧何来说,可谓是莫大的侮辱。萧何小心翼翼侍奉刘邦十多年,为西汉政权禅精竭虑,忠贞不威,为免猜忌,还深自抑制,时时图谋自全之道,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牢狱之灾。刘邦此举的用意正是要折辱萧何,打击他的声望,观察他是否有不满情绪。后来萧何出狱,不仅没有任何不满的言行,反而立即入宫,“徒跣谢”。萧何的隐忍功夫在他这样的地位上可谓是登峰造极。韩信作为渴望获取功名利禄,建功立业的军事天才,少年时受胯下之辱的隐忍只是为了以后建功立业,获取官爵利禄。当后来他成为大将军,手握重兵时,面对唾手可得的王侯之位,他便由自知走向不自知,由隐忍走向不再适当地忍耐,由自信走向自傲,功高震主,结果导致君臣关系的恶化,最终导致他的灭亡。

综上所述,具备政治军事才能的汉初三杰拥有善于隐忍的特点,是他们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作为臣子,迥然不同的为臣处世之道则对他们的最终命运造成了重大影响,萧何、张良收束内敛的处世原则,得以善终;而韩信放纵张扬的行为终落得令人扼腕的悲惨结局。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

猜你喜欢
三杰史记
《感咏吴孟超院士》等科技组诗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三天两夜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白色鸡汤
培养“硅谷三杰” 她是美国最酷、最美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