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荒野猎人》的电影语言

2016-10-27 10:34李扬
电影文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镜头语言表现手法

[摘要]关于“电影语言是否是一种语言”的论争,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电影没有语法、语义、语用构建的系统性形式,却又包含丰富的符号、意象与意义。时下被人广泛讨论的,由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执导的电影《荒野猎人》正是这样一个适用于电影的语言性讨论的典型影片。本文从镜头语言、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尝试分析《荒野猎人》中的电影语言,旨在分析电影是否具有语言属性,进而讨论电影与语言两者微妙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电影语言;《荒野猎人》;镜头语言;表现手法

电影语言是一种语言吗?长久以来,这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问题。和我们通常认识的语言有所不同,电影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传递信息,诉诸观众所要表达的情感、主题和意义。镜头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剪辑方式是电影语言的构成法则,对白、旁白与音效配乐是电影语言的声音外壳,情感、情绪与主题是电影语言的内在所指。一部电影,也许并不需要过分依赖台词的表达,就可以让观众充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内容,由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执导的《荒野猎人》正是这样一部具有典范意义的佳作。值得关注的是,影片通过纯粹的电影语言将观众带入那个莽荒暴烈而又鲜活迷乱的拓荒时代。

一、自然凝重的镜头语言

(一)用中近景别、大景深的镜头展现人物的冲突

《荒野猎人》试图表达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侧重表现在多重紧张环境下的人性张力,因此其镜头选取多是将人放置在自然背景或冲突场景的中心,用中近景别、大景深的半身镜头来表现杀戮和争斗场面。伊纳里多一直以来都在尝试尽量用最少的剪辑完成最流畅的镜头,同时这也是本片摄像师卢贝兹基一直信奉的镜头美学。影片重点所要展现的是极端环境和尖锐矛盾中人的际遇和选择,这样的镜头语言更能够充分展现角色的张力。同时,大景深的画面还兼顾了对环境的描绘,增强了情节的表现力。大量手持摄像拍摄,具有客观的纪录片效果,给观众造成紧张真实的观看体验。

(二)用远景和全景镜头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导演伊纳里多在表现主人公格拉斯被伙伴抛弃,孤身一人在冰原中跋涉求生的情节时,多选用远景和全景镜头,这是影片的一大特色。不论是格拉斯的孤身跋涉,还是菲茨杰拉德二人的夺路逃逸,抑或是整个商队的狩猎之旅,所有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场景,都采用了固定镜头下的远景、全景来表现。使用这样的镜头语言,在画面上,人与自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更凸显了二者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的双向矛盾。从另一方面,那些气势恢宏、雄奇壮丽的全景画面,传递出的萧瑟氛围、冰冷基调以及孤独感,像一幅幅油画,精致而富有感染力,赋予观众一种强烈而直指内心的观影感受。

(三)用特写镜头展现复杂的人物内心变化

描述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如何表现每个人物在整个事件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成为《荒野猎人》电影语言表达的重点。在影片关键人物的几次突转中,大量使用特写镜头塑造人物,推动剧情,将格拉斯的坚毅果决、菲茨杰拉德的自私残忍、队长的仁慈善良、吉姆的软弱懊丧刻画得入木三分。电影最后一个镜头,即格拉斯将目光转向镜头,一直注视着观众,有力地打破了“第四堵墙”,使剧中人物和观众产生互动效果。从格拉斯的目光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些许存在主义的意味。

(四)空镜头的运用

《荒野猎人》最能体现其高超摄影水准的镜头语言,无疑是影片中出现的空镜头。丛林狩猎、与印第安部族遭遇、熊口逃生、被弃丧子、冰原求生、马尸藏身……每个关键情节前后,都会有空镜头起到过渡转换的作用,既展现了绝美的自然景观,又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效果。同时电影中保持了时空最大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从广角镜头至人物主观镜头,再转换至人物身边,镜头平缓地将雪原荒野与人物行动串联,一静一动,摄影机随着人物游走。而广角镜头在丰满地摄入风景之后,还给了格拉斯不少广角特写,以至于他脸以外的景色随着光学畸变而弯曲,造成一种类似眩晕的美学效果。而卢贝兹基的镜头美学创造了一种将人里于野生动物的旁观视角,随着故事推进而保持追踪。

二、神秘诡谲的表现手法

《荒野猎人》除了运用诸多隐喻的意象,如胸口飞出的鸟、从天而降的火焰、水壶上的符号来扩展影片的外延张力之外,导演伊纳里多还用剪辑效果几次营造出格拉斯的幻觉,这样的梦境与臆想所要表达的是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在电影中,格拉斯几次生命游离之际,梦到了妻子的死、妻子的凌空飘浮、风中的话语、麦田的对视等。无论多么艰难,这永远是他心中最美好的瞬间和情感,正因为拥有这份情感,他才从未因杀戮而迷失自我。而看到破败的教堂、摇晃的钟、从墙上剥离的圣像,随后走近儿子,与之拥抱是格拉斯在儿子死后出现的较为明显的幻象。曾经的信仰在渐渐崩溃,和印第安部族的接触让格拉斯对原有的宗教产生怀疑,直到妻子惨死彻底坍塌。而儿子的死和身负重伤让他彻底变成一个荒野之中的孤魂野鬼,一无所有。此时唯一的信仰就是复仇意志,一旦复仇完成,只能遁入虚无。格拉斯复仇的过程正是一个人失去信仰化为复仇之魂的历程,格拉斯替他身后实行毒手的白人群体承担了远比血更深的代价——亲身感受挚爱被他人毁灭的痛苦。

三、宗教性的电影语言

《荒野猎人》电影语言的宗教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画面效果的营造和人物台词的设计。在画面营造方面,最具宗教性的镜头是:格拉斯在努力地喘气,逐渐模糊了镜头,而后跌入云层,仿佛上帝一样在空中穿行,远处只有模糊的太阳穿透少许光线,此时格拉斯的呼吸声从四周包围而来,天地一片寂静,如同《创世纪》中上帝创世的场景。现实与幻境中多次出现的教堂景象,破败不堪,与四周的荒野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宗教信仰的崩坏与人性的丧失。

本片的宗教性还体现在台词设计上。例如,在影片最后,格拉斯可以杀死仇人菲茨杰拉德,但他却看了看河对岸的波尼族人,说道:“The revenge is in Gods hands,not mine.”(复仇一事乃操之上帝,而不在于我。)这句宗教性极强的台词可以在《圣经·罗马书》第12章19节中找到出处:“Never take your own revenge,beloved,but leave room for the wrath of God,for it is written,‘Vengeance is mine,I will repay,says the lord.”(不要因私报仇,让主审判,如其所言: “复仇在我,有冤必报。”)《荒野猎人》中印第安人的原始信仰与白人的基督教信仰均有出场。他们一个明亮一个晦暗,一个鲜活一个枯竭,影片所要表达的似乎并不止于孰优孰劣的简单对比,而是进而歌颂生命本身的力量,歌颂自然的力量。

《荒野猎人》以其自然凝重的镜头语言和神秘诡谲的表现手法,让观众在直接的台词与对话之外感受到了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电影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电影并不是语言学意义上的一种语言信息系统,而是一种由声音、画面、效果、剪辑等构成的语言信息场域。巴赞在《完整电影的神话》中这样说道:“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语言与电影都在试图尽可能地完整展现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可是又各自有其局限性。而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对自身局限性的探寻和超越正是语言与电影的美妙之处。

[参考文献]

[1][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2]Ю·洛特曼,远婴.电影语言与电影符号学[J].世界电影,1992(01).

[3]C·格拉西莫夫,T·艾特玛托夫.什么是电影语言?——电影艺术家如是说[J].世界电影,1998(02).

[4]周斌.论电影语言与电影修辞[J].修辞学习,2004(01).

[5]杨雷.《荒野猎人》:当我们谈论生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J].世界文化,2016(04).

[6]霍侠.生态主义视域下的《荒野猎人》[J].电影文学,2016(10).

[作者简介]李扬(1991— ),女,吉林东丰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镜头语言表现手法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