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产青春片叙事的价值取向

2016-10-27 11:11彭瑞
戏剧之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青春片叙事价值取向

彭瑞

【摘 要】近年来,我国涌现出大量的青春影片,它们在收获高票房的同时,也传递出相似的价值观念,对年轻观众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观念的传达和叙事模式密切相关。本文从主题、人物、情节三个叙事角度,对国产青春片的价值取向进行讨论,探寻国产青春片传递的价值取向以及以何种方式传递出该取向。

【关键词】青春片;叙事;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114-02

青春片是反映年轻人在特殊的时代、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与成长痕迹的电影。[1]近几年,我国涌现出大量青春片,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谁的青春不迷茫》等,它们对80后、90后成长生活的展现,勾起了观众对过往人生的怀念,也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然迄今为止,有关国产青春片的研究主要关涉其影像风格、商业价值、文化影响,就算涉及叙事方面,也单纯探讨其叙事策略,几乎没有从叙事角度谈其价值取向的,可是价值的传递却是电影重要的职责之一,价值取向决定了人类生存的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本文将对被忽略的这一方面进行研究。

实际上,我国不同时期的青春片传达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中国早期的青春片《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等讲述的是带有主旋律色彩的故事,表现了主人公在革命斗争或社会建设中的成长。前些年的佳作《小武》、《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影片亦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反思了社会的负面因素对青年人的伤害。近几年的青春片虽也关注的是大环境下年轻人的生活,却更加关注个体特殊的经历和内心的忧思,其反映出的价值取向很难说是这一代普遍的观念,现在我们就结合叙事策略做具体分析。

一、主题:理想与现实的较量

近些年的国产青春片在时间设定上一般都是十多年的跨度,常常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主题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相似性,都是长大给少年们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理想和现实的较量上。但是,这些影片的故事时间大部分放在青春岁月,后续内容的不足导致主人公的改变体现不充分;同时,青春伤痛刻意的设定导致改变原因的缺失,也传达出偏激的价值取向。

如《匆匆那年》讲述了帅气男生陈寻和文静女生方茴以及一群死党跨越十五年的友情与爱情。该片主题通过人物旁白有一个直接的表述。十五年后,当死党们来到曾经刻下誓言的树林时,画面外响起陈寻的声音,“年轻时,我们总在开始时毫无所谓,在结束时痛彻心扉,而长大后,成熟的我们,可能避免了幼稚的伤害,却也错过了最初的勇气。”该片的故事内容着重讲述了主角高中和大学时期的生活,十五年后的生活只有回忆和重逢的展现,无法支撑“成熟后失去勇气”的表达。也许有人要说大学生活较之高中生活就是在变成熟,但不管学生同居、脚踏两只船,还是怀孕堕胎剧情,都不能看作是现实对少年人带来的伤害和历练,相反会给年少观众灌输成长一定会经历这种过程的错误认识。

代替文字语言直白地陈述,《同桌的你》用一个对比的影像段落表达了主题。十年后,男主角林一参加初恋情人周小栀的结婚典礼,周小栀希望林一能够阻止婚礼的进行,林一果真在老同学们的帮助下,拉着周小栀逃离了礼堂;可惜这一切只是幻想,林一看着心爱的人嫁给了别人,他已经不再有勇气。同样是表达成长使人失去勇气这一主题,《同桌的你》虽没有依靠负面情节推进剧情,但仍显得牵强不可信。男女主角的分手原因一笔带过,分离后的生活也是轻描淡写,究竟是什么改变了彼此?直接呈现改变的结果仿佛是告诉观众成长会付出的代价便是因现实的打击而变得胆小,且不说这一主题消极,在表达上它也显得十分生硬。

与前两部影片相反,《谁的青春不迷茫》里,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主角从懦弱地屈从现实变成了鼓起勇气追寻理想,可在叙事上它还是存在问题。林天骄是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早熟女生,高翔是一个旷课、抄作业但怀有青春梦想的勇敢男生,两人在吵吵闹闹中彼此吸引又因价值观的不同产生隔阂;最终,高翔远走他乡,林天骄在高翔的影响下,重拾梦想,并在多年后获得成功。影片大篇幅讲述了男女主角的高中生活以及观念的碰撞,只有最后几分钟反映了十年后女主角和其他配角的生活境况。而最后几分钟,我们看到女主角获得了成功,曾经的小修车行老板成了汽车公司老总,曾经因早恋被迫分开的情侣也终成眷属。可能正因为电影是可以传递价值取向的,所以该片的制作者们想去鼓励大众,告诉他们只要不改初心,最终会获得幸福。但是主题虽然明晰,叙事却没跟上步调,高中时期和十年后的情节是断层的,没有足够的内容能够传递这一价值观念。其实在这样的剧情下,制作者们没必要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人生本就不止一个答案,更何况是在解题步骤不清楚的情况下。

二、人物:变的追求物质财富,不变的暴力

故事中,人物的价值观念通过他在面对事件时所做的选择来体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上一场戏陈孝正还在跟郑微你侬我侬,答应她不会突然消失不见,下一场戏临近毕业,陈孝正就为了出人头地,瞒着郑微准备出国。《同桌的你》里,林一同样选择去美国,一开始是为了周小栀,甚至在出国前说如果周小栀出不了国他也不去了,可是周小栀没去成美国他还是去了,并且一去就是十年。

许多青春片里都会有出国的桥段,出国成为影片里成功的必经之途,也成为毁掉爱情的一道重击。仿若所有少年时期的感情都是纯粹的、天真的,但在经历了成长后,人们会懂得面包比爱情更重要,即使故事里不必说明这改变的理由。这种价值取向是对当下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冲击,尤其对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年人来说,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让他们放弃自己内心真正绝对重要的,而去盲目追寻所谓的物质财富。

青春片里纯真爱情总会被物质财富击败,暴力却一往无前。不管是中学时期、大学时期,抑或事业有成后,面对难以解决的冲突,人物总是先挥出拳头。如《匆匆那年》故事结尾时,发现一个同学的老婆有了外遇,小伙伴们打着友情的幌子,对着外遇对象再次大打出手。按照人物的成长需求,既然已经长大成人,变得小心翼翼和踟蹰不前,就不可能再冲动行事,而会寻找出更为妥善的解决办法。剧情设定体现出人物个性的矛盾,一方面,在爱情面前,失去勇气;另一方面,在暴力面前,失去理性。这不仅仅反映了叙事的不合理性,更呈现出对暴力倾向的赞扬和极端行为的肯定,是对扭曲的价值取向的传达。

除此之外,人物在其他方面的改变也没有充足理由,多数青春片的男性人物一进入大学,就会学会抽烟、喝酒、发生性关系,女主人公则会怀孕、堕胎,这些变化在故事里完全没有缘由,仅靠片段展现,仿佛直接告诉观众一旦进入大学这种变化将是必然的,可这样的变化对于实际的大学生活而言,存在却不是必然存在的。

三、“碎片化”情节:初恋注定不能在一起

其实,青春电影以回忆为主,人的回忆是碎片化的,加之在成长过程中会潜意识地修改有关成长的残酷而痛苦一面的回忆,同时成长的过程又太过平淡和漫长,因此青春电影注定是以碎片化进行呈现的。[3]可很多时候对事件不恰当地“碎片化”选择,却会导致事件间缺乏因果联系,出现情节线索不明晰,事件发展不合理的情况。

《匆匆那年》里,方茴和陈寻在高中时期成为感情深厚的情侣,高中毕业时两人在树上刻下永不分离的誓言。然而,大学生活没多久,陈寻就有了暧昧对象沈晓棠。陈寻与方茴约好一起过生日,并暗示会与之发生关系(这是陈寻一直期盼的),但当陈寻去找方茴时,方茴却因为知晓了他与沈晓棠的暧昧关系而拒绝与之过生日。这种情况下,陈寻竟然没做过多纠缠,就去找了沈晓棠。这在情节的安排上显然是不合理的,陈寻另寻新欢的理由并不明确。如果仅从男性图新鲜这一角度解释也并不充分,因为方茴和陈寻的感情无论是之前的描述还是之后的展现中,都显露出两人十分相爱,没有充足的理由,无法说明感情的改变。

《同桌的你》同样由于情节呈现的“碎片化”导致了人物选择不符合人物本心,事件不符常理的情况出现。周小栀和林一在大学时期感情一直很好,周小栀虽然每天只给林一几分钟时间做自己男友,从5分钟、20分钟、13分钟到14分钟,但其实是许下了我爱你一生一世的诺言,然而当剧情过渡到出国留学部分时,却突然来了个大反转。林一去了美国,承诺随后就到的周小栀没有去。一晃十年过去,两人再次重逢说起原因,竟是周小栀没有申请到心目中的斯坦福大学,两次申请签证未过就放弃了。这个理由从根本上是不成立的,如果周小栀对林一的感情真像剧情展现的那样深刻,她的放弃未免太过轻易,况且周小栀优异的成绩和富裕家庭的设定导致她出不了国的情况也是微乎其微。可是影片里,周小栀对未出国的原因只是轻描淡写地讲述,末了加上一句“我们最后还是输给了现实”。

“碎片化”的情节展现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碎片”事件的选择不当却会给观众留下刻意展现某些情节的感觉。如《匆匆那年》里陈寻的变心,似乎在告诉观众成长后的感情总会遭遇那么一次背叛;《同桌的你》里周小栀的违背诺言又似在告诉观众恋人的一方出国必然会导致感情的破裂。对于当下多数青春片而言,背叛的原因为何、出国就感情破裂的理由是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初恋双方必然不可能在一起,必定要被所谓的现实打败。这样的价值取向无疑给观众树立了颓废的价值观念,而实际上,它不能用强有力的情节来支撑观点,只是强加给观众的一种负能量罢了。

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发现近年国内的青春片人物成长理由不充分,事件与事件的因果关系不清晰,叙事线索不明确,想表达的价值观念又过杂陈和主观,因此,作者们在表达价值取向时往往浮于表面,生硬地靠既定情境来展现,这样做既不能传达可信的价值取向,又不能弘扬客观的价值观念。由此看来,国产青春片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还应该更准确、更真实地反映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需求,以严谨的叙事传递出切合实际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谢建华.青春映像: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创作趋向[J].当代电影,2010,(4):40.

[2]郭瑞涛.2013年国产电影中传统文化价值与青少年成长[J].戏剧之家,2014,(7):200.

[3]太清华.国产青春电影的影像叙事与怀旧情绪[J].电影评价,2015,(14):81.

猜你喜欢
青春片叙事价值取向
《少年的你》:青春片中的成长蜕变抒写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