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研培计划的实践与思考
——以广州美术学院广彩瓷烧制技艺普及培训班为例

2016-10-28 06:57
文化遗产 2016年5期
关键词:培训班技艺文化

李 红



非遗研培计划的实践与思考
——以广州美术学院广彩瓷烧制技艺普及培训班为例

李红

文化部、教育部发起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目前正在全国57所高校普遍开展,大批土生土长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群进入到高等院校接受学院式教育,这对传承人群和高校来说,不仅仅是机遇更是挑战。每个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群与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确保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及价值、尊重非遗项目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规律,既是基础也是关键。

研培计划广彩瓷烧制技艺

2016年初,广州美术学院被文化部和教育部列入2016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参与院校。广州美术学院“广彩瓷烧制技艺”普及培训班于5月4日正式开班,6月8日结束。本文以广彩瓷烧制技艺普及培训班为例,对非遗研培计划的实践进行思考。

一、广彩行业发展现状及研究综述

(一)广彩的历史和行业发展情况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至今有着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据刘子芬所撰《竹园陶说》记载:“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径趋广州。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盖其器风自景德镇,彩绘则粤之河南厂所加者也,故有河南彩及广彩等名称。此种瓷品始于乾隆,盛于嘉道,今日粤中出售之饶瓷,尚有于粤垣加彩者,因其杂用西洋彩料,与饶窑五彩稍异,间有画笔极工,彩亦绚烂夺目,与雍乾粉彩类似者……”*刘子芬:《竹园陶说》,1925年,第6页。

《竹园陶说》对广彩的历史发展及原因解释得非常清楚。康熙皇帝于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继而设立粤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江海关,“广东十三行”开始经营对外贸易。广彩正是在海禁开放、通商口岸设立以及海外贸易大繁荣,瓷器贸易流通加快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用景德镇的白瓷胚,在广州绘制符合西方人口味的釉上彩,从康雍年间起,金碧辉煌如“万缕金丝织白玉”的广彩深受受欧美市场的追捧。作为优雅而精炼的“高雅装饰艺术”代表,广彩在18世纪是欧洲人的艺术楷模;直至今日,西方世界对广彩的兴趣从未衰减。

千禧年前后,欧盟颁布进口瓷器含铅量标准,广彩瓷订单锐减,不得已转战国内市场。但广彩历来为外销瓷,国内人了解相对较少,开拓市场难度较大,导致广彩从业人员数量锐减,生存现状堪忧,2008年,广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刘明《关于广彩在传统工艺产业的现状分析》一文的调查,目前,从事广彩行业的省、市级工艺大师的工作室以个人为主,经营方式呈粗放式、无品牌意识;坚守广彩传统,技艺、应用上创新思维仍在探索;工艺大师传统技术与技法的继承状况正在逐年减弱或渐渐消失,其中主要原因是后继乏人。目前,广彩的销售方式以私营为主,工艺品一般以中、低等档次为主,高档次不是很多*刘明:《关于广彩在传统工艺产业的现状分析》,《现代装饰(理论)》2015年06期。。

笔者在前期的调查中发现,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广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相关的知识体系和可观的专家队伍,尽管如此,广彩“外热内冷”的局面却一直没有改变。通过对传承人群的摸底调查,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传承人对于广彩产品的文化属性定位模糊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一味模仿景德镇产品,导致“外销瓷”的特色逐渐消失。因而对传承人群进行相关文化的培训,使其保有广彩的鲜明特色,的确是当务之急。

(二)广彩研究现状

学界对广彩的研究,过去已有不少成果和积累,大多集中于对广彩的历史分期、各时期风格分析、器物的断代鉴赏等方面,自广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以来,对广彩的现状及传承与发展的探讨逐步增多。

如刘福玉敏锐地指出广彩这个广州土生土长的民间工艺在其故乡却鲜为人知,虽然电视新闻中不时可以见到社交场所中有广彩作品的摆设,但它与一般民众生活之间似乎遥不可及*刘福玉:《广彩艺术现状初探》,《美术教育研究》2014年第20期。。梁丽芳认为目前广彩最大的困难是怎样发展以及如何传承,广彩应该打破传统,寻找新的发展契机和新的突破方向,要把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融合在一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梁丽芳:《探索广彩艺术如何打破传统寻找新的契机》,《美术教育研究》2016年第03期。。黄艳认为广彩的当代传承面临着市场转型、发展困惑、后继乏人等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对此应首先理顺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只有清晰了传承什么,如何发展,广彩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应大力培育市场,用文化来引领市场,而不是让生产来迎合市场*黄艳:《海上丝路中的非遗——广彩的文化特质和当代传承初探》,《文化遗产》2015年第3期。。另外,许珺茹认为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的对立统一。传统工艺美术不能只停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创立新的表现手法,蜕变出全新的形象,在全新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和尝试,确立一席之地*许珺茹:《论岭南传统工艺广彩在现代发展的方向》,《美术教育研究》2016年第03期。。

这些理论的探索还有待实践的支撑和检验。

(三)广彩进校园的实践和探索

随着广东许多高校美术专业办学思维的不断扩展,艺术专业老师对广彩也日益关注,近几年广彩师徒式的传授模式逐渐转变,开始走进广州地区大学艺术教育的课堂当中。

如2009 年起,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广彩(工作室)》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以《作为新装饰艺术材料的广彩教学研究》为课题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广彩(工作室)》课程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共64 学时,是安排在本科三年级专业材料学年的首门课程。具体思路是一方面要探讨如何活用传统工艺美术,融合当下的艺术设计创作,展现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工业化产业的互动互补,另一方面则要深入地挖掘地域文化艺术中的人文精神,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另外像广州大学已开始招收广彩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广州轻工职业学校和广州轻工技师学院则招收工艺美术方向(含广彩)的学生等等,广州地区的高等院校也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探索新时期广彩传承发展的新路径。

二、广彩培训班的理念及招生、培训情况

在筹备培训班之初,工作小组专程登门拜访广彩的代表性传承人,广泛深入地了解广彩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传承人群对于普及培训班课程设置及师资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还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等非遗保护工作部门联系,广泛征求意见。基于对广彩行业发展现状的了解和广彩进广州美术学院课堂的实践和探索,最终确定以普及培训班的形式进行先期的实践和探索。

(一)打造“文化产品”的培训理念

通过大量的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工作室走访及传统工艺品市场调研、非遗专家及相关单位联合论证,在严格遵循文化部、教育部关于非遗培训的要求和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深度整合广彩传承人群的诉求,工作小组逐步明确了培训班的教学和培养目标,也就是以打造“文化产品”作为本次普及培训班的核心。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产生社会需要”而不是“满足社会需要”。那么如何才能让广彩自身“产生社会需要”?就目前情况而言,发掘、宣扬广彩的文化属性、做好广彩的宣传、策划与产品导入,是非常重要的。

把打造“文化产品”作为本次普及培训班的核心,目的是让学员在熟悉广彩的制作、技艺和流程,深刻领悟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并通过考察开拓眼界,初步建立文化品牌的营销策略观念。

具体培养目标是以下四点:

1.精通广彩瓷整个制作、烧制技艺和流程;

2.深刻领悟广彩瓷独特的文化价值;

3.学习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

4.通过考察开拓眼界,建立文化品牌的营销策略观念。

(二)招生和培训情况

2016年4月中旬,“广彩瓷烧制技艺”普及培训班正式对外招生。本次招生采取委托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定点代招的方式,由代表性传承人或工艺美术大师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从全市广彩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工作室和广州市轻工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招收学员共计55人。学员的学历跨度较大,其中研究生5人,大学学历25人,高中学历25人。不仅如此,年龄跨度也很大,其中最大的62岁,最小的16岁。

培训内容分为“开拓眼界——发现问题——新思维的加入——独立创作”四个阶段,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了解广彩的历史和文化,熟知广彩的技艺和行业现状,了解文化策划与现代设计思维,参观、考察、交流,专家指导下的结业创作及结业作品展等六大板块内容。

其中第一板块的主要课程有广彩瓷器的鉴赏、广彩的文化特质和当代传承、手工艺的传统、中国瓷器发展史、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素质构成等;第二板块的主要是各位代表性传承人交流、分析和探讨广彩的艺术技巧和行业发展现状,主要课程有广彩的创作与传承、广彩瓷烧制技艺四大表现形态赏析、广彩的制作工艺、广彩瓷艺创作见解浅谈、广彩的图案与题材等;第三板块的主要课程有知识产权登记、知识产权保护与传统工艺的创新、摄影漫谈、现代陶艺、线描基础、线描基础写生、品牌策略、产品设计策略、装饰纹样设计、广彩与纪念品设计、以地方工艺实现文化创意等;第四板块主要安排了参观、考察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黄埔古港粤海第一关纪念馆,以及各位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工作室、美院的毕业展和摄影工作室等;第五板块主要课程是结业作品设计、小组互评、专家指导完成作品;第六板块是要举办结业作品展览。

前五大板块的教学内容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穿插进行,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作业和结业展览

学员的结业作品要求,是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设计一套当代社会需要的广彩产品,且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消费人群定位;有宣传、包装和销售渠道方面的策略,鼓励使用互联网思维;产品本身需要制作出样品。培训班通过两次结业作品分组、汇报的课堂讨论,以及导师点评和学员互评等环节,基本明确了每位学员的创作思路。

2016年6月2日下午,广彩培训班结业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一楼展厅举行,共展出各种形式的作品51件(套),令人耳目一新。

在这些作品中,年长的传承人思考的变革更多体现在广彩本体语言上的凝练和优雅,在保证特色的基础上“减花、脱俗”,以便更好地被国内消费者接受。如省级传承人翟惠玲老师的《红棉》茶具,在设计上把茶具的杯口留白,将彩绘图案下移,并通过茶具碟浓重的边饰衬托留白较多的茶杯,疏密有致,给人以富丽堂皇的感觉,是在保留广彩风格的基础上,解决釉上彩茶具的合理设计问题的大胆尝试。

年轻人的思维则更为活跃,广彩拖鞋、广彩挂物架、广彩香道、广彩公共艺术,在生活应用的拓展方面,尝试着各种可能性。比如何静仪的《怒(鹿)火》,不仅在传统的器皿上作了新的突破,在实用功能上也配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家具设计,在装饰设计方面,使用了广彩标志的满地和勾金的纹样,充分体现出广彩的颜色丰富和金碧辉煌。作者认为把传统的工艺带动年轻人的生活里面,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因为广彩不只是传统,也属于每一个年代。

何静仪的这一系列作品,刚出炉就被人订走,还有投资公司让她做出更多的样品准备批量开发投入市场,这不仅给予她更给予培训班所有学员以极大的鼓舞,但同时也留给我们诸多问题和思考。

三、问题和思考

在培训班的前期策划和实施过程中,笔者的思想一直处于激烈的矛盾和斗争中:非遗保护和文化产业,民间手工艺和学院派理论、艺术,师徒相承、家族传承和现代创意及设计思维……如何解决这些看似矛盾的困难和问题,标准在于何处?一切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通过反复讨论,我们认为应该暂时搁置矛盾,从广彩行业发展的现状出发,以“人”为核心,构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将所有有利因素进行组合,尝试对非遗传承人群的眼界和思维进行拓展,以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过程中,笔者觉得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对相关从业者阐释非遗项目的历史和价值是否必要。

培训班一开始安排的是广东的历史以及广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及非遗方面的理论课程,其中穿插各大博物馆广彩精品的观摩和介绍。

在授课过程中,有学员表示,他们是做广彩的,更想学习一些具体技能和技巧,尤其是年轻一点的学生学员。其实培训班乃至课程设置的初衷不仅仅是要教授学员具体的技能和技巧,更要让学员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些技能和技巧。比如在《线描基础写生》的课堂上,学员们觉得收获很大,纷纷要求多安排类似的课程,学员郭伯龙说:

我们很多没受过美术方面的专门的训练的,像线描啊、构图啊、色彩啊,这样的课我们都喜欢能多上,就是自己交钱我们都愿意来学,那些理论的东西,一看那么多PPT的,头都晕了……*根据课堂录音整理。

虽然如此,我们的老师还是告诉学员,基础的技能和技巧固然重要,文化和理论的积累更重要,所有的创作,最终都是在考验作者的文化功底,这让学员们获益良多。

在培训中,安排学员参观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以及粤海第一关纪念馆的馆藏广彩精品、考察相关遗址、邀请广彩和中国瓷器研究的专家来讲课并组织讨论,目的就在于让学员能够通过广彩的经典作品来认知广彩的传统和价值,了解广彩瓷烧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在文化品格,知道广彩缘何鼎盛,又缘何走向衰败的内在原因。只有讨论清楚了这些问题,学员才能真正做到“秉承传统,不失其本”,广彩的传承和发展也才会有坚强的根基。

来自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的刘智雄同学在座谈会上发言说:

……刚刚接触广彩的时候,从字面意思,不知它在说什么。看到刘大师、周大师他们在画画,看上去好像很简单,但是我自己拿起画笔,发现整个手都在抖,我很怀疑,我是不是该放弃?然后,我刚刚回到家的时候,家里人问我,报得是什么专业,我说是工艺美术,他们第一时间就问我,你学这个有前途么?能赚钱么?我就很好奇,原来现在的家长让孩子学会东西都是要去赚钱的。家里人没怎么支持我,慢慢地过了一个学期,到了这个学期,还好是不怎么好,我自己也定不下心来学,直到这个月,学校的老师让我们来参加这个广彩的培训班,开始觉得自己有点渺小,广彩这个东西,这么辉煌的历史,还有这么多大师给我们分享、介绍经验,所以,在这个班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要去害怕,勇敢地往前走……现在,我特别有信心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非常感谢广州美术学院给我这次机会 。*根据座谈会录音整理。

根据费孝通先生的理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189页。由此可知“文化自觉是在具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对自己文化的来源、得失的清醒反思,是在跨文化交流下对文化自我的一种自知之明”*高丙中:《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文化自觉首先关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关乎在文化的较量与冲突中所坚守的安身立命的根基*张晓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启发对于生存堪忧的非遗项目的具体从业者而言,尤其重要。事实证明,学员对广彩的文化品格和价值的理解对于个人创作乃至今后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确保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的传承。

在非遗传承人群的培训中,非遗项目核心技艺的传授是重中之重,如何才能保证非遗培训的根本,让培训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就要考虑项目发展的实际和培训班学员的具体情况,其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方式就是由传承人或工艺大师来亲自讲解或示范。

广彩普及培训班学员55人,不仅年龄跨度大,而且学历跨度也很大,这给培训班课程设置带来很大的困难和考验。

在认真分析培训班的人才结构之后,笔者发现培训班学员可主要分为三个梯队:以“广彩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陈文敏及省级传承人谭广辉、翟惠玲、何丽芬等4位大师为代表,成为第一梯队;以上4位大师及许恩福、赵艺明等推荐其学徒、学生、子女构成第二梯队;另外还有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和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招收的十几名专门学工艺美术的学生,构成第三梯队。

明晰了培训班的人才结构,工作小组更加坚定了在课程设置当中,由传承人交流、分享广彩核心技艺和创作心得,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信心。而且这种分享和交流可突破目前广彩行业师徒和家族传承的局限,“兼听则明”,每位大师和传承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让学员大开眼界。

虽然一个月的培训解决的问题有限,但是至少让学员理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彩的核心技艺和价值在于何处,每个人可以从哪些角度和方面向哪位大师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借鉴……这种行业内部的广泛交流和分享得到了培训班学员和广彩行业从业者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乔晓光老师在总结中央美院研培经验时提出 “知情、知艺、知辩”的理论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即文化要知情、技艺要知艺、发展要知辩。笔者认为,在研培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就单个非遗项目的培训来说,要做到“知艺”,就要确保最广范围的行业内部观摩与交流,最好能让每一位传承人和工艺大师都展露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这种深入的分享和交流是确保非遗项目核心技艺传承的根本。

(三)如何协调学院式教育和非遗项目自身传承规律的矛盾。

我国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多自成一体,在民间传承发展;学院派艺术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占据着东西方艺术的高地,有许多研究者都指出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文化脉络。虽然广彩进校园活动已经开展了几年,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广彩技艺并不在学院派体系之内,如何协调和处理两者间的关系?

在《线描基础》和《线描基础写生》等中国传统的国画体系课程上课之前,我们与任课老师反复沟通。在如何让学院派技巧介入广彩内部的问题上我们非常谨慎地讨论出两种思路:一种是介绍文人画体系中线的各种描法,二是以介绍表现方式为主。但广彩是以铁线描的勾线方式为主,如果把在宣纸上的一套东西生搬硬套到广彩上来,很可能会让广彩失去最基本的东西。因此逐步把教学目标锁定在仍然是以传统的铁线描方式为主,但重点在于教授学员根据新的对象,比如比较原生态的植物,概括和产生新图案的能力。如果能把这样一种东西加入到创作中去,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温和、有效的方式。更关键的在于在此过程中,老师没有碰触广彩的核心技艺。

这种授课方式广受学员欢迎,市级传承人周承杰在培训班的研讨会上发言:

我感觉课程安排方面的话,技巧方面可以加多一点,像昨天那种(指我院国画系刘文东老师的《线描基础写生》)可以加多一些会更好……现在广彩行业技巧上不断地更新,咱们广美在美术、技巧方面很强,广彩人很欠缺这些东西,多一点这方面的东西,会对我们的创作会更好……*根据座谈会录音整理。

省级传承人翟惠玲老师也觉得,国画线描这种授课方式进入到广彩课堂效果很好。

为什么学院派教学进入非遗项目没有遇到此前想象中的困难?除了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方面考虑到国画和广彩的特质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在起作用。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认真翻阅了现有广彩传承人和工艺大师的简历,发现像陈文敏、许恩福、谭广辉等等,几乎每个人都有在美术院校学习和进修的经历,尤其是国画和工艺美术方面。其实这种民间工艺和学院派艺术的交叉相融早已在慢慢渗透中,广彩人也早已实现了“以我为主”的借鉴和吸收,而且在广彩的发展过程中,岭南画派的奠基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用工笔重彩等国画技法,以彩瓷颜料画瓷画,将广彩技艺加以创新,成为广彩和岭南画派相互交流的佳话,这种兼收并蓄的精神正是广彩文化品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是否可以引入现代设计思维?

在培训班筹备过程中,我们曾经邀请我院一位设计界的泰斗级人物来为非遗班讲课,但那位大师拒绝了,理由是“现代设计思维的出发点和手工艺类非遗南辕北辙。”在培训班筹备之初,我们对于要否引入设计策略和品牌管理等课程极为谨慎。但通过前期的调研,我们发现,传承人群有这方面的迫切需要。

但在具体的设置课程中,如何才能做到秉承传统,不失其本,也是个困扰我们的难题。笔者以为,在非遗课堂中引入设计思维,目的并不在于具体教学员如何去设计和创作,而在于联系广彩的实际,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开拓大家的眼界。如磨炼老师告诉大家,设计在新一阶段的演变,并不完全取代过往的事物,相反,它依附在旧事物上持续生长,让学员们对设计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丁敏老师则以自身的经历让学员明白“没有应该消失的传统工艺,只有将要消失的生活应用”的道理,启发学员们一方面要善于运用传统的元素,另一方面要大胆拓宽传统工艺的生活日用范围。

事实证明,在秉承广彩传统基础上的这些研究消费心理、研究顾客认知度的课程使学员眼界大开。广彩历来都是靠市场找出路,市场需要产生订单,订单反过来使生产热情高涨。光谈保护,没有市场和出路,这样的保护也很难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关注应用,引导消费,现代设计的部分成果确实可以为我所用。

学员何静仪在作品分组讨论会上发言说:

我学习广彩超过十年了,参加这个课程,学习了很多,包括广彩要向哪个方向去走,其实,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觉得就是学到很多东西……具体来说,就是关于创新方面有更多的想法。昨天听磨练老师(《产品设计策略》)说的,有很多其他材质,其他方面的技术融入到广彩里面,做一个融合,让广彩更加多姿多彩。这会让广彩在商业上能更好地发展,因为我觉得,广彩如果不能广泛应用或者在商业上不能有更好的出路的话,没有广大市民接受的话,传承是不可能的。*根据课堂录音整理。

关于广彩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省级传承人翟惠玲老师在发言中说:

……就我们广彩人来说,我觉得我们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不允许我们有太多的精神去做别的事情,只有这样,这件事才能做得好。我觉得我们传统的东西一定不能丢,它们是几百年来前辈总结下来的比较精致的东西,好好学习总结,这才是我们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我们创新不下去的。我觉得就算是做广彩的衍生品,也需要有广彩的元素在里面,你说是不是?所以基本的技术很重要,徐艺乙教授的课(指《手工艺的传统》)讲的很好,真的非常好,我印象非常深,特别是他非常强调,技艺的训练是最为重要的,那是最基础的训练。还有印象最深的就是苏绣大师李娥英老师的那句话,没有技,哪有艺?我觉得千真万确的。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基础,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只能够说是不伦不类。你说你做的是广彩,你从哪些方面可以鉴别你做的就是广彩?我们说,在这个基础上面再发展,融合人们的现今需要去做,那是应该的。你说老是按旧样子去做,我们觉得也不合适。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新的东西,但是我们老的东西、旧的东西不能丢,两者结合起来,才会有好的创新的东西。

还有一句话说得好,就是说,没有市场的东西是很难传承的,所以我说,市场也很重要。*根据课堂录音整理。

正是通过这样针锋相对的两次课堂讨论(结业作品构思和设计等),厘清了学员的创作思路——不管引入何种设计理念,都要建立在深入地了解传统和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之上。

至于非遗项目中设计理念的引入程度,笔者认为要因项目而异。以广彩而言,设计、工艺、颜料、烧制等四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作用,设计相对来说比重不大;但同样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广绣就有所不同,设计的比例会更大。

综合培训班培训内容来看,广彩的历史、文化、价值等的理论课程和由传承人和工艺大师分享、交流的广彩核心的技能和技艺, 这些都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研培计划的根本——对传统的认知和了解。学院派教学进入广彩课程,广彩的传承人群很快接受了学院派,从国画的线描,到设计的图案构成,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技艺之中;学院派也对广彩体系的严密性和经典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双向的共赢,让参与的每一个人都有收获。

(五)结业作品的创作应结合项目实际,尊重创作规律。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学员们的收获以何种方式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这也是我们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广彩瓷的海外订单衰竭,这是广彩最大的痛点。如何才能让其为国内消费者接受,产生新的市场需要?根据广彩行业发展的实际,我们鼓励学员拓展更多的生活产品应用,以概念性试做为主,在结业展览过程中,接受公众、专家和领导的检阅,学员们可以以此不断地校验自己的思路,尝试广彩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总之,笔者以为,培训班最大收获就是大家能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评估对方,能整合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寻找广彩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这种重新评估不仅仅是在非遗项目的不同的传承人群之间,还体现在民间工艺与学院派艺术之间。就培训班本身来说,不同的传承人群所组成的三个层次的人才梯队很好地实现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大家对彼此都有新的认识和期待;而就民间工艺与学院派艺术而言,通过一系列的参观、考察和讨论,广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体系传承及其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各位传承人在绘制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创造力,得到了学院派艺术的认可和尊重;同样,广州美术学院稳定完善的研究条件、前沿学科的互相借鉴和渗透、重视技术更鼓励个人创新的学术氛围,也深深地吸引着学员们,所以每个学员都感觉收获满满。

最后,笔者还想强调说明的是,广彩瓷烧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设计到工艺到颜料再到烧制,四个层面缺一不可,这次普及培训班仅仅是解决了设计和工艺层面的一些问题,诸如颜料配置、烧制等环节尚未深入,在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之后,如何才能切实提高传统工艺的制作水平,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更多有识之士的加入,从这个角度来看,广彩的普及培训班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责任编辑]刘晓春

图1:翟惠玲《红棉》

图2:何静仪《怒(鹿)火》

图3:梁念兰《伊丽莎白的微笑——广彩雪糕杯》

李红(1977-),女,山东济南人,文学博士,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师。(广东 广州,510275)

G122

A

1674-0890(2016)05-023-08

猜你喜欢
培训班技艺文化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年味里的“虎文化”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谁远谁近?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培训班组图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
画画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