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投入与减贫:来自新疆农村地区数据的分析

2016-10-31 10:06刘林陈作成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资金投入广度贫困人口

刘林,陈作成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兵团屯垦经济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扶贫资金投入与减贫:来自新疆农村地区数据的分析

刘林,陈作成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兵团屯垦经济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新疆的贫困问题不仅是一项经济社会课题,更是一项事关西北边疆安全与稳定的政治课题。该问题的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疆农村地区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基于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组数据,采用S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测算了1988-2012年新疆农村地区的FGT贫困指数,分析扶贫资金投入对新疆农村地区的减贫作用。结果表明,新疆农村地区贫困程度波动明显,2012年新疆农村贫困广度为13.9%、贫困深度为6.7%、贫困强度为7.4%;贫困人口“被脱贫”现象仍然存在,贫困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新疆农村Gini系数已达0.49,收入分配状况不容乐观;扶贫资金的投入对降低新疆农村地区贫困广度和贫困深度作用较为明显,而对贫困强度的改善作用比较微弱。今后扶贫工作中,更加注重精准扶贫和最贫困人口状况是提高扶贫资金减贫效果的关键所在。

扶贫资金;FGT贫困指数;SVAR模型;动态影响

刘林, 陈作成. 扶贫资金投入与减贫:来自新疆农村地区数据的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1): 17-22.

Liu L, Chen Z C. Use of the poverty relief funds and its effect on poverty reduc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rural areas in Xinjiang[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1): 17-22.

1 研究方法

1.1 FGT贫困指数

运用Foster等[12]提出的FGT贫困指数测算贫困程度。FGT贫困指数不但能够反映研究区域的贫困发生率情况,还能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以达到分析贫困人口收入与贫困线相对距离以及贫困人口内部收入分配状况的目的。FGT贫困指数的连续形式为:

式中:z为贫困标准;x为收入水平;f (x)为收入水平的密度函数;α为非负参数,且α的取值越大意味着贫困指标对贫困人口收入不平等程度越敏感。测算中,由于非负参数α取值不同,FGT贫困指数将会有三个贫困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层面的贫困问题:当α=0时,FGT贫困指数为贫困发生率,是贫困广度指标,用H表示,反映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当α=1时,FGT贫困指数为贫困距指数,是贫困深度指标,用PG表示,反映贫困人口收入与贫困线之间的相对距离;当α=2时,FGT贫困指数为平方贫困距指数,是贫困强度指标,用SPG表示,反映贫困人口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

1.2 SVAR模型

为分析扶贫资金投入对新疆农村地区的减贫作用,我们将使用SVAR模型对此进行实证分析。SVAR模型与VAR模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SVAR模型考虑了经济理论约束,可以得到唯一的方差分解及脉冲响应函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以往的研究经验,构建了包含新疆农村贫困程度、扶贫资金投入、地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状况在内的四元SVAR模型:

式中:lpoor为贫困程度的三个指标,即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lfunds、lgdp和lgini分别为扶贫资金、GDP和Gini系数的对数序列。ε为结构残差,为单位矩阵的白噪声向量。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变量对一个结构的累积冲击反应函数。在分析各内生变量的动态冲击效应前,需要对变量间同期关系的系数矩阵B的各参数进行识别和估计。

1.3 模型识别

为了得到矩阵B唯一的估计值,需对其参数进行约束。针对k元p阶SVAR模型,需对矩阵B施加k(k-1)/2个约束条件。由于本文中k=4(对贫困程度的三个指标分别考察),所以我们需要设定6个以上的约束条件。对于施加约束条件的方法最常用的是零约束法,即假定各内生变量同期之间不存在累计的冲击效应,令其参数为零。

结合相关经济理论,提出以下假设:1)经济增长对同期贫困程度和扶贫资金投入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即经济增长对同时期的贫困程度和扶贫资金投入没有显著影响(b13=b23=0);2)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状况有影响,但收入分配状况对经济增长水平没有显著影响(b34=0);3)扶贫资金投入对同时期的收入分配状况和经济增长水平没有显著影响(b32=b42=0);4)贫困程度对当期收入分配状况无影响(b41=0)。根据上述假设,可以得到以下矩阵B,模型恰好可识别。

1.4 数据来源

FGT贫困指数测算采用的数据来自于1989-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组数据。该分组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对新疆农户抽样调查得来,按照农民收入情况划分为不同的收入分组,每一个分组包括该组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元)和该组农民所占的人口比例(%)两部分内容。测算过程中所需贫困线数据采用国家扶贫办公布的数据。扶贫资金投入数据来自历年《新疆年鉴》和《新疆通志—扶贫开发志》中相关数据的统计整理。扶贫资金投入主要包括三项:一是财政部负责的财政扶贫资金,二是发改委负责的以工代赈资金,三是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的信贷扶贫资金[13]。另外,总产值数据来源于历年《新疆统计年鉴》,而Gini系数则通过FGT的测算模型计算获得。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疆农村地区扶贫资金投入的趋势分析

分析新疆农村地区扶贫资金投入情况,呈现有明显的阶段性波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8-1993年)。该时期是投入趋势最为平缓的,投入到新疆农村地区的扶贫资金基本都维持在1亿元以下,只有1991年略高达到1.2亿元,其他年份扶贫资金投入金额基本持平,六年间年均投入金额仅为0.72亿元。这个时期,新疆扶贫资金投入的第一要务是解决贫困农牧民温饱问题。扶贫资金在使用上主要用于减轻贫困户负担(减免农业税、购粮、公积金、公益金、欠款、水电费、草场管理费、牲畜防疫费、医疗费、学杂费)、扶持扶贫经济实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在扶贫资金分配上已经体现出向南疆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倾斜的趋势。1993年2月自治区党委专门召开了加快南疆四地州经济发展座谈会,主要议题就是扶贫资金和优惠政策等向南疆地区倾斜,这一政策倾斜一直延续至今。

第二阶段(1994-2006年)。与之前相比这一阶段扶贫资金投入趋势明显更加陡峭,虽有波动但基本维持上升态势,每年投入水平在4-15亿元之间,年均投入量约为9.28亿元。这一个投入期产生了我国扶贫史上两个最重要的文件,《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两个文件都将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作为首要目标。1994年自治区按照国家扶贫开发总体战略和规划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百万人温饱工程计划》,计划用7年时间(1994-2000年)基本解决全区农牧区20万户、10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际上,到2000年底新疆实际解决了13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全区尚有44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直到2003年温饱计划基本实现,此后进入温饱巩固阶段。该时期自治区主要采用“一体两翼”的扶贫战略,“一体”是指整村推进,“两翼”是指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培训转移,同时还引入了社会扶贫、外资援助、对口支援等多种力量,使扶贫形式更加多元化。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成绩是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向巩固温饱的转变,由救济式扶贫向开放式扶贫的转变。

第三阶段(2007-2012年)。该时期扶贫资金投入量激增,是目前投入增长速度最快、投入量最大的一个时期,资金投入水平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3.1%,2012年扶贫资金投入金额比1988-2000年十三年投入量总和还要多。这一时期是新疆地区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以来的“黄金六年”。同时,又是承上启下的六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到期验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开启实施。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10年间,新疆累计284万人越过当年低收人贫困线,稳定解决温饱问题;3O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人由2000年的980元提高到2010年的3 426元,年均增长13%,比全区平均增速高3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1年的0.67下降到0.50,下降近17个百分点。在下一个十年,将以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这将是在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2012年新疆自治区根据中央相关文件精神编制了一系列扶贫规划,如《自治区“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总体规划、《自治区“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南疆三地州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自治区边境地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自治区299个特困山区村扶贫攻坚规划》和《自治区“十二五”扶贫培训规划》等,扶贫开发重点扶持范围从30个重点县扩大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所有重点县[14]。

2.2 新疆农村地区贫困程度分析

FGT贫困指数的测算基于两种模型,分别是Villasenor和Arnolds[15]提出的广义二次(GQ)模型和Kakwani[16]提出的Beta模型。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研究过程中分别使用两种模型逐一测算历年新疆农村地区贫困指数以及Gini系数。然后,通过比较参数的t值和调整的可决系数,以决定选用那个模型的计算结果,从而达到更准确反映贫困程度的目的。分析计算结果(图1)可发现几个特点。

图1 1988-2012年新疆农村地区FGT贫困指数和扶贫资金投入Fig. 1 FGT poverty index and funding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area of Xinjiang from 1988 to 2012

一是贫困广度(H)、贫困深度(PG)和贫困强度(SPG)变化趋势相似,但波动幅度存在差异。贫困广度的波动幅度较大,有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是1995年的33.9%和2011年的24.8%。贫困深度波动相对较为平缓,峰值同样出现在1995年和2011年,分别为13.2%和11%,其他年份都维持在8%以下。贫困强度指标维持在较低数据水平波动,波动区间都在10%以下,最大值是2011年的8.45%,最小值则为2004年的0.54%。贫困强度指标虽然数值较低,但波动幅度却比贫困深度大,甚至从近几年指标值的绝对大小来看,贫困强度指标值大有超过贫困深度指标值的趋势,如2012年贫困强度为7.4%大于贫困深度指标值6.7%,意味着贫困强度指标有向更高区间波动的趋势。

二是贫困人口“被脱贫”现象仍然存在,实际收入水平增长情况存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贫困标准从1988年的年人均纯收入236元提高到2012年的2 300元,增长了近十倍,而贫困人口的收入与贫困线的相对距离却没有明显被拉开。这说明贫困人口的名义收入确实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相比于贫困线的提高,新疆自治区GDP由1988年的192.7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7 505.31亿元,增长了近39倍,远大于贫困线的提高幅度。这意味着目前的贫困标准仍然偏低,使一部分贫困人口“被脱贫”。如果再考虑到物价水平等因素,贫困人口的实际收入水平增长程度就更加有限了。

三是农村地区贫困发生率下降与贫困人口内部收入差距恶化并存。新疆农村地区贫困广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1999-2007年连续八年贫困广度指标减小,平均降幅达到13.36%。但是,近几年贫困强度指标和Gini系数却逆势而上。1988年贫困强度指标仅为1.87%,绝大多数年份该指标也都在3%以下,但是进入2010年后连续三年该项指标达到历史最高,意味着贫困人口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在加速恶化,最贫困人口的处境堪忧。2009年以前新疆农村地区Gini系数基本都维持在0.3-0.4的收入相对合理区,同样是进入2010年后Gini系数迅速攀升,达到0.4-0.5的收入差距较大区间,并已接近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的范畴。收入差距问题是一个地区不稳定的最大诱因,尤其像新疆这样的特殊地区,更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2.3 扶贫资金投入对新疆农村地区贫困程度的影响

为了保证模型的有效性,利用ADF检验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变量和一阶差分变量的趋势图来选择设定模型(表1)。检验结果显示,原序列以较大的P值接受原假设,即原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将原序列做一阶差分后,再进行ADF检验,四个序列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接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因此,可以判断上述变量是1阶单整序列。

表1 ADF检验结果Table1 ADF test Results

经过上述检验后,用完全信息极大似然法(FLML)对三个模型下矩阵B的参数进行了估计(表2)。矩阵各参数符合经济意义,且均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三个模型中b12参数的估计值依次为-3.402、-2.379和2.384,这表明扶贫资金的投入对贫困广度和贫困深度的影响为负,对贫困强度的影响为正,也就是说,扶贫资金投入可有效降低贫困广度和贫困深度,却对贫困强度存在不利影响。

根据上述结果,进一步利用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扶贫资金投入对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及贫困强度的动态影响。图2给出了扶贫资金投入对新疆农村地区贫困广度(H)、贫困深度(PG)、贫困强度(SPG)的累积冲击响应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扶贫资金的投入对新疆农村地区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效应。相比之下,扶贫资金投入对降低新疆农村地区贫困广度和贫困深度作用较为明显,而对贫困强度的改善作用比较微弱。

表2 B矩阵参数估计Table2 B matrix parameter estimation

图2 扶贫资金投入增长对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的动态影响Fig. 2 Dynamic effect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s for poverty breadth, depth and severity

3 结论与建议

研究表明,目前新疆农村地区扶贫资金投入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平缓期、加速期和激增期。FGT贫困指数和Gini系数测算表明,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波动明显,贫困人口“被脱贫”现象仍然存在,贫困人口内部收入分配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SVAR模型及脉冲响应结果说明扶贫资金的投入对降低新疆农村地区贫困广度和贫困深度作用较为明显,而对贫困强度的改善作用比较微弱。

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处理好连片开发与精准扶贫的关系。目前,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我国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程。宏观上贫困区域的统一绝不能造成微观上扶贫资金使用的失准。随着贫困人口的逐渐减少,贫困人口分布必然发生变化,如果扶贫机制不能做出有效调整,势必会造成扶贫资金的“漏出”,降低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所以,在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的同时,一定要做到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用于贫困人口,即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越深对谁的扶持就越多。第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的关系。贫困区域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公平正义,尤其像新疆这样的特殊地区,更应该将关注点放在最贫困人口身上,防止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贫困人口内部出现“二次分化”。

[1] 蔡昉, 陈凡, 张车伟. 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政策与投资效率[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1(3): 60-66.

Cai F, Chen F, Zhang C W. The fund policy of government’s developmental poor-aid and investing efficiency[J]. Journal of China Youth College for Political Sciences, 2001(3): 60-66.

[2] 陈凡, 杨越. 中国扶贫资金投入对缓解贫困的作用[J]. 农业技术经济, 2003(6): 1-5.

Chen F, Yang Y. The role of for allevia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3(6): 1-5.

[3] 朱乾宇. 政府扶贫资金投入方式与扶贫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7): 11-15.

Zhu Q Y. Multi-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way of using about the China's government’s anti-poverty funds and it’s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04(7): 11-15.

[4] 李万明, 王太祥, 胡宜挺. 新疆兵团边境贫困农场现状及扶贫效应分析[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 1-5.

Li W M, Wang T X, Hu Y T. Analysis on border poor farms’ current situation and anti-poverty effect in Bingtuan[J].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5(3): 1-5.

[5] 张全红. 中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入与贫困减少的经验分析[J]. 经济评论, 2010(2): 42-50.

Zhang QH. The effect of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s on poverty: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J]. Economic Review, 2010 (2): 42-50.

[6] 刘汉成, 夏亚华. 当前我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学解释及政策建议[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4(3): 284-287.

LiuH C, Xia Y H. Basic characters, economics explaining and policy suggestion about currently Chinese rural poverty statu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3, 34(3): 284-287.

[7] 王贤斌.我国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与机制探讨[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4(4): 394-397.

Wang X B, Discussion on situation and mechanism of China’s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3, 34(4): 394-397.

[8] 潘经韬. 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及其扶贫效果优化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6): 64-66.

Pan J T. The investment and the effect of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s[J]. 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 2014(6): 64-66.

[9] 李盛基, 吕康银, 孙晔. 中国扶贫资金支出结构的动态减贫效果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8): 117-120.

Li S J, Lü K Y, Sun Y. Study on the dynamic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 of China’s poverty relief funds expenditure structure[J]. Technoeconomics & Management Research, 2014(8): 117-120.

[10] 胡祥勇, 范永忠. 中国农村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实证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 76-80.

Hu X Y, Fan Y Z. Empirical analysis on China’s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 use efficiency[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2014(3): 76-80.

[11] 赖玥, 成天柱. 财政扶贫的效率损失——基于财政激励视角的县级面板数据分析[J]. 经济问题, 2014(5): 33-37.

Lai Y, Cheng T Z. Efficiency loss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fiscal transfer payments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county le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scal incentive effects[J]. On Economic Problems,2014(5): 33-37.

[12] Foster J, Greer J, Thorbecke E. A class of decomposable poverty measure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4, 52(3): 227-321.

[13] 刘林, 李翠锦. 新疆农村贫困程度测度与扶贫资金动态绩效分析[J]. 西北人口, 2012(3): 27-32.

Liu L, Li C J. Rural poverty measurement and dynamic performance of anti-poverty funds in Xinjiang[J]. 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2012(3): 27-32.

[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新疆年鉴[M]. 新疆: 新疆年鉴社, 1989-2013.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 Committee. Xinjiang Yearbook[M]. Xinjiang: Xinjiang Yearbook, 1989-2013.

[15] Villasenor J, Arnold B C. Elliptical Lorenz curve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9, 40(2): 327-338.

[16] Kakwani N. On a class of poverty measures[J]. Econometrica, 1980,48(2): 437-446.

(责任编辑:童成立)

Use of the poverty relief funds and its effect on poverty reduc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rural areas in Xinjiang

LIU Lin, CHEN Zuo-c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and the Corps of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Xinjiang 832003, China)

Poverty in Xinjiang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 but more a political issue about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northwest borderland of China. Poverty reduction depends largely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the poverty relief funds in Xinjiang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stratified per capita net income data of rural residents in Xinjiang, and applying the SVAR model an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this paper estimated the FGT poverty index of Xinjiang rural area and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funding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areas of Xinjiang. Results show that poverty degree fluctuated significantly in Xinjiang, with poverty breadth for 13.9%, poverty depth for 6.7%, and poverty severity for 7.4% in 2012. This paper also found that the poor population being counted as “out of poverty” phenomenon and the standard of poverty also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n addition, the Gini coefficient in Xinjiang rural areas has reached 0.49,meaning that income distribution is not optimal in these areas. Poverty relief funds could reduce the poverty breadth and poverty depth significantly, but it has relatively small impact on the poverty severity. In the future,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precise target and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the poorest population are keys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s.

funds; FGT poverty index; SVAR model; dynamic effect

新疆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但是,长期以来“贫困”是制约新疆稳定与发展的一大顽疾。妥善解决新疆的贫困问题不仅是一项经济社会课题,更是一项事关西北边疆安全与稳定的政治课题。新疆贫困问题是实现新疆地区稳定的“着力点”,而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则是解决该地区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

以往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如蔡昉等[1]认为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战略目标关键的问题是必须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陈凡和杨越[2]研究发现扶贫资金投资率对贫困地区缓解贫困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说明从资金总量上,投资效率尚待进一步提高。朱乾宇[3]对我国政府扶贫资金投入的减贫效果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扶贫资金的总投入对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李万明等[4]对国家近年来对兵团边境贫困农场的投入情况和兵团边境贫困农场扶贫成绩作了客观评价。张全红[5]研究了农村地区扶贫资金投入与贫困减少的长、短期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扶贫资金投入对农村减贫具有短期的促进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长期两者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刘汉成和夏亚华[6]建议要适时调整支农方式,创新支农机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王贤斌[7]认为扶贫资金分配中政府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是影响扶贫资金投入效果和扶贫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原因之一。潘经韬[8]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了我国不同来源和不同投向的扶贫资金与扶贫效果的关联度。李盛基等[9]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扶贫资金支出结构的动态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改善扶贫资金支出结构的政策建议。胡祥勇和范永忠[10]对我国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调整现有资金来源及使用方向,加大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对农村扶贫减贫工作具有积极作用。赖玥和成天柱[11]运用县级面板数据证明贫困县财政激励效应低,反映了财政扶贫的效率损失。可见,以往研究多从全国范围研究扶贫资金投入与贫困减少的关系,很少学者关注于新疆这一特殊的边疆民族区域的扶贫资金效率问题,但恰恰都是这类贫困地区是我国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和“硬骨头”。因此,本文以新疆贫困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采用FGT贫困指数和SVAR模型,分析新疆贫困地区贫困程度的变动趋势,探讨扶贫资金投入对贫困程度的影响程度,为相关部门施政提供理论依据。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3XMZ076); the fund of the Key Research Center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he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XJEDU020215C02); High level elite project of Shihezi University (RCSX201203).

LIU Lin, E-mail: aspiration83lin@sina.com.

03 November, 2015; Accepted 18 June, 2015

F323.8

A

1000-0275(2016)01-0017-06

10.13872/j.1000-0275.2015.01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XMZ076);自治区重点文科基地项目(XJEDU020215C02);石河子大学高层次人才项目(RCSX201203)。

刘林(1983-),男,山东滨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E-mail: aspiration83lin@sina.com。

2014-11-03,接受日期:2015-06-18

猜你喜欢
资金投入广度贫困人口
“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
隐形贫困人口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加大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推动老区经济快速发展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浅析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路桥施工优化研究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欠发达地区农村资金投入与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