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理论

2016-10-31 19:46余丹
戏剧之家 2016年19期
关键词:赛义德话语

余丹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文化格局上的不平等、文化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国际间文化的交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后殖民理论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以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流派为例,来系统分析后殖民理论。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话语;文化批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244-0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文化格局上的不平等、文化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国际间文化的交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后殖民理论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后殖民理论内容也随之多样化,出现了众多的理论流派,其中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流派:一是由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流派,二是以莫汉蒂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流派,三是以阿赫默德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主体身份、理论基础、学术背景、批评策略的不同,都对后殖民理论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因此也就形成了众多的流派,这其中第一个流派影响最大。本文将以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流派为例,来系统分析后殖民理论。

一、赛义德的“文化霸权”

爱德华·赛义德是美国著名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家,凭借其独特的理论观点,以及大量的理论著作,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无论赛义德在著作《东方学》中对后殖民理论的建构,还是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对于后殖民理论的美学分析,都为后殖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首先,“文化霸权”是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的核心。把“霸权”一词与文化联系在一起,通常是指采用文化上的内容和方式,实现国家间的统治和垄断,同时,霸权又赋予了这一统治方式的强制性和暴力色彩。赛义德在其专著《东方主义》中,对“文化霸权”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同时,用“文化霸权”的理论表达了后殖民是其西方对东方的文化看法,因此,还通过“文化霸权”对“东方主义”这一术语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要理解后殖民理论的核心,必然要对“东方主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一,东方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指的是东西方在认识论上的对立,尤其是众多的哲学家、作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都将东西方在本体论、认识论上的差异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第二,作为话语方式的东方主义,指的是通过东方的理论观点来决定对东方的态度,通俗地说,就是西方用东方的有关方式来实现对东方的主宰,获取自身的需求。因此,这里的“东方主义”并非是真正地以东方的利益为出发点的理论所得,而是西方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化霸权而所描述出来的东方。而且,赛义德在他的另一部专著《文化与帝国主义》中,通过解读狄更斯、巴尔扎克、康拉德、加缪等大家的创作,还深化了“东方主义”的内容,将“文化霸权”的思想进一步升华。

其次,对于赛义德的“文化霸权”理论,不能单一地理解为用东方文化来反对西方,而要用多元的理论思想来解读。当赛义德的著作《东方主义》问世后,不少学者认为此著作持有的是反西方的观念,这其实是对赛义德理论的错误解读,实质上赛义德反对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超越东西方这种地域上的对立的。而且,从赛义德的巨著中可以发现,他始终坚持认为西方处于强势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的重大变化,西方是整个世界的领头军,但是随着二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赛义德更加强调的是东西方文化中间的依存和多元化发展。因此,赛义德“文化霸权”理论的本质,并不是说要用一个霸权式的话语权来取代另一个话语权,而是实现文化上的多元化发展,突破东西方之间在立场和观念上的对立,消除文化霸权。

二、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理论

斯皮瓦克是一位有名的印度后裔学者,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和文化素养,无论是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还是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都有着深入的研究,而且,他在学术上的广泛涉猎和研究,不仅奠定了其在学界的地位,而且丰富了其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内容,如对于解构主义的研究提升了其研究殖民地文化的分析能力,对于女权主义的解读促进了她对第三世界话语权的关注,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促进了她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等等。

首先,对西方女性殖民话语权的批评,是斯皮瓦克后殖民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关于西方女性殖民话语权的解读,斯皮瓦克在其文章《国际框架里的法国女性主义》中进行了深度的点评,在文章中斯皮瓦克从第三世界女性的视角对法国女性代表克里斯蒂娃等人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克里斯蒂娃是非常有名的西方女性主义者,她对于中国女性的解读主要依据的是西方白人的视角,并没有从自身女性的角度上出发,因此,在她的理论之下有着明显的双重意识,一方面她从西方白人男性的立场出发看待中国女性,另一方面她自身又是西方男性的对立面,因此,她的立场决定了其女性主义论不是中国女性的真实再现,这也正是斯皮瓦克批评克里斯蒂娃的出发点。斯皮瓦克认为,西方的女性主义难以摆脱白人文化意识的影响,很难真正再现第三世界女性的真实情况,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女性主义。

其次,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再现了殖民地人民的真实状态。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其本身并不是一种批评反对殖民主义或者帝国主义的声音,其根本目的在于削弱西方对于东方和第三世界所实行的文化霸权,以此来减弱第三世界文化的边缘性地位。因为斯皮瓦克本身既有着第三世界的文化底蕴,同时又受到了西方文化模式的影响,因此,她选用解构主义的思维模式,采用西方的文化形式来削弱西方的文化霸权。通过对于殖民话语权的解读,斯皮瓦克把第三世界人民的后殖民状态呈现在大家眼前,除了对于女性主义的关注之外,尤其强调了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后殖民状态。由于殖民时期帝国主义霸权的统治和压迫,使得殖民地人民处于边缘性的地位,斯皮瓦克所关注的知识分子,并不是某一单一的个体,而是相对于整个西方的知识体系而言的。斯皮瓦克认为,西方知识分子在文化知识上所拥有的权利以及对于“异己”的排斥,并非是个人的意识活动,而是受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所左右而产生的,这种意识形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

三、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

在欧美学术界,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的知名度也相当的高,而且后殖民理论在学理本质上与斯皮瓦克有着极大相似之处,都注重对于殖民主义话语的研究,善于从话语暴力的层面上来批判殖民主义,而与赛义德则有着本质的差别。

首先,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具有“混杂化”的特点。所谓的“混杂化”,是指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中融合了多种理论的理念和内容,同时,也正是这种混杂化的描述方式,才将其自身的政治态度、文化观念灵活地表现出来。与赛义德和斯皮瓦克相对比而言,霍米·巴巴在著作的发表上比较少,但是其后殖民理论也赢得了极大的关注,而且与前两者一样,在理论来源也极其丰富。无论是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是拉康式的结构主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以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念等,都是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的重要来源。对于殖民话语心理层面的深层分析,是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最本质的内容,他反对采用对立的方式将东方与西方、殖民与被殖民联系在一起,而主张采用“含混矛盾的杂糅”来对殖民的话语进行解读。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模拟”概念的提出,所谓的“模拟”,指的是语言的潜意识,即在用语言去描述某一事物时,由于潜意识的作用,使得描述的语言与所描述的对象并不完全一致。殖民话语就存在着典型的“模拟”特点,人们在描述殖民及殖民地情况时,受到了自身潜意识的影响,掺杂了一致的成分,表现出“含混矛盾”的现象。正是在“模拟”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文化差异性的发布”、“第三度空间”等概念,主张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创设文化发展的“第三度空间”,批判文化上的霸权,实现文化的融合。

其次,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有着极大的贡献。通过对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的系统研究,其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并创新性地运用到自己的理论研究之中,丰富了后殖民理论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第二,“模拟”概念的提出和推广,促进了人们对于殖民地文化以及文学作品的解读,对于反对文化霸权提出了有力的指导。第三,“混杂化”的理论促进了全球化后殖民语境下对于各类文化的研究和解读,同时为第三世界文化融入世界文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策略。第四,其所提出的文化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束缚,为文化翻译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后殖民理论对当代理论有着重大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全球化背景之下西方采用正确科学的态度去看待自身的文化以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世界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对于东方文化和第三世界的文化而言,后殖民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有利于促进优秀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宁.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2):54-62.

[2]李权文.斯皮瓦克后殖民框架下的女性主义理论——解读《三个女性文本与对帝国主义的批评》[J].江汉论坛,2008,(11):172-175.

[3]陶家俊.理论转变的征兆:论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体建构[J].外国文学,2006,(05):80-85.

作者简介:

余 丹(1975-),女,汉族,贵州贵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学理论。

猜你喜欢
赛义德话语
主持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赛义德德假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