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高专马哲课教改的一些思考

2016-10-31 18:15杨运娟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2期
关键词:教改高职高专

杨运娟

【摘 要】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的哲学教学现状不太乐观的问题,作者通过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以教学改革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今后高职高专哲学教学应该从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选用不同的教材等五个方面努力,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自觉地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表述的崇高价值理想,并将这种价值理想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最高价值取向。

【关键词】 高职高专;哲学教学;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02

教改这么多年来,理论界已形成不少有见地的、可操作的改革方向,但大范围的哲学教学实践及效果状况却无明显改观,充分说明了教育惯性力之强大,想要把成熟的理论变为现实,还需要一个不断进取、持续反思、付诸实践、多方调和的漫长过程。

一、高职高专马哲课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直以来,高职高专的哲学教学现状就不太乐观。受到国家扩招的教育政策的影响,高职高专的录取分数线相对偏低,大多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涌入了高职大学的校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可无论是在知识储备、理解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上,还是自控、自学的能力上,都与本科生有较大的差距。教改得从实际出发,超越了这个实际,无异于“拔苗助长”。可在实践中,主观有意还是无意的超越了这个实际的想法和行为还是较多的,也就造成了哲学教学现状和各种问题,集中表现在三大方面:学生、教师和考试方式上。

现在教学实践中,反应最多的就是学生“厌学”,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对哲学课缺乏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听到“哲学”两个字就感觉混沌、不清晰,上课的表现就是打瞌睡、玩手机,更有甚者就是旷课。随着课时的缩减,我们高职学院一周一次课,大约共十三周的授课时间,在相对少的授课时间又有一个相当繁重的教学任务,势必会造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比较大,对于基础知识就欠缺的学生来说,无异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时间长了,厌烦情绪自然会滋生。

伴随着学生的“厌学”就是教师的“厌教”,具体的表现如认为哲学就是那么点东西,版本再换,内容是永远不会变的。长此以往,每一年都是再重复前一年的教案和举的例子甚至都没有换过,这样的教学自然是感同嚼蜡,甚是无味了。2014年,我们高职学院尝试小班上课,平均每个班55个人,大班分成了小班,意味着工作量增加了3倍之多,如果一直“满堂灌”,绝对是一个体力活,这样的机械式的重复,教师又怎能不厌?

第三个问题就表现在考试方式和试题模板上,2013年及之前的考试方式是闭卷,模板的题型是填空、单选、判断、简答和论述题。除了论述题学生有点自主权之外的全是客观题,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或者仅仅是为了不挂科,只有努力记忆教师强调过的重点、考点。这种整齐划一的考察方式,扼杀了大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违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真理。

二、高职高专马哲课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学生学习马哲的态度和兴趣问题。我认为这是造成现阶段马哲课尴尬境地的首要原因,在和学生的聊天中,他们经常会说:听不懂。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力应该比高中生要高的,(以现通用的哲学教材为依据)在高中都应该要接触到的理论,怎么就到大学反而理解力下降,听不懂了呢?原因是态度问题。大部分同学认为态度不端正是因为没有兴趣的缘故,是因为没有兴趣所以才不学,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事情是因为有了兴趣才去努力做的,而恰恰在努力做的过程中,兴趣慢慢地培养了起来。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稍有一点课堂教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说教科书的内容具有同质性和相对稳定的特点,那么,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则总是多样化的和不断变化更新着的〔1〕。一个触类旁通、涉略广博的哲学教师,自然上课旁征博引、妙语生花,这必然会是一个强大人格魅力的教师,在其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得到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

(三)教材合适与否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必然会有其静态呈现的一面,这些内容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是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现在采用比较多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3年修订版),是一本比较浓缩的教材,让有点哲学基础的学生用可能会好点,但对于高职学生,就有点不合适了,学起来总有点雾里看花,触摸不到真谛,讲的时候也不好把握,这主要是对理科生的,对于文科生,因高中他们接触过,也只是现在内容稍深一点,知识稍广一点的区别,但对他们来说,有重复之实。

(四)高职马哲课授课课时一再缩减也是不争的事实。以本校为例,哲学课一般在新生刚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开设,抛去军训、国庆放假,也就只有14周的授课时间,每周2个学时,要把一个庞大的体系讲清晰、讲透彻,的确有点力不从心,学生也难以适应。课时缩减的事实似乎伴随着另外一个事实:高职普遍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像马哲这样的理论课就是不重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是一种眼光短浅的表现。

(五)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教师一味的在课台上口若悬河的讲,对于学生来说,这无异于是一场“独角戏”。由于课时的原因,几乎每一节课满满地都教师在讲,既然无须学生参与,自然你的问题也无人关心。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就是传统的教学目的。比如说掌握什么、理解什么,学会分析什么,其实这些在教师那里已经自觉的转化为把什么背下来。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观念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到底是什么?这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知识〔2〕。

(六)受传统的考试方式和试题模板的影响。考试模板会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一个填空、单选、判断和简答题占总分85%的考试类型,势必会催生如高中学习阶段的识记、识记、再识记的教学方法。可大学和高中的学习任务是不一样的。也注定了这种脱离实际的试题模板、教学方法是失败的。本校2014级、2015级新生采用了新的考试方式和试题模板,效果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改观。(见表1、表2、表3)从中可发现学生不是不会做哲学题,只是不会做识记类型的题;不是不会运用哲学思维分析人生现象,只是以往根本就没有给学生分析的题型和机会。

三、今后高职马哲课教改应该努力的方向

教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需要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现在相当有市场的理论基础大致有:主体性教育、终身性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3〕。这四个理论基础是相辅相成的,每个既独立一体系又可与其它的相渗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能与之渐行渐远,而应该回归理论本身,找到有效的改善哲学尴尬境地的钥匙。

(一)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选用不同的教材。高职学生来源不统一,对口、理科、文科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现在通用的教材很明显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对于对口生和理科生因之前未接触过哲学或接触较少,可采用《生活中的哲学》这本教材。首先,与生活联系紧密。其次,理论安排的结构上给人以轻松感。再次,一些当代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还配上插图。文科生倒是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3修订版)这本教材,但为了妨止“重复”之嫌,哲学教师应拓宽知识面,提升个人魅力。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首先,哲学教师要经常自我警醒,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不但要加强哲学理论学习,有时可涉略其它的专业理论。以此增强与学生的认知共鸣。其次,教师应“放低”身段,要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学生心里去,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是发现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现在的发达通讯工具也为沟通提供了方便,教师可以建立一个以哲学交流为主要内容的qq群,共同参悟哲学的奥妙,也可以尝试组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三)必要的基础知识还需梳理。经过了长时间的学习,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梳理知识点必要的支持。理论知识必然是源于生活实践并高于生活实践的,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精力去丰富、补充到自己的主观思维世界中去。那到底基础理论要不要识记?我认为真的是不必要过分强调,还是重在理解的好。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种哲学思维,一种方法论教育,能达到运用哲学眼光看待自己、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就可以,强制他们识记会适得其反。

(四)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时事。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哲学教育是毫无生机和活力而言的,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就无从谈起。哲学是以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似乎与现实关系不大,但这仅是一种假象,事实上,每一个哲学家的哲学都是回应时代问题的〔4〕。如果能把一些生活中的新闻适时传播进课堂,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教师只要加以引导,学生会领悟其中的道理。多媒体教学是老师把学科知识体系以文本、图表、音频等形式制作成教学课件的过程,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其映射在屏幕上,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官刺激,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大有裨益〔5〕。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让他们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平台,教师也不是撒手不管,要关注学生的思维亮点及盲点,要适时总结学生的发言,“拔高”到理论的层次〔6〕。

(五)变革传统的考试模式。日常授课很大程度上受到考试方式和试题模板的制约,一个轻松、活泼的重在理解的课堂是与以知识识记为考察对象的试卷难以相适应的。2014年,我们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考试模式,改由之前的闭卷为开卷考试,由之前的客观题占多数的题型改为主观材料分析题,材料选取的都是社会的热点或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比如就业、法律常识之类,让他们回归属于他们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让他们觉得有“话”说,另外降低了他们的考试压力,无形当中也还平时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

综上,哲学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是一个复杂的、涉及面较广、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动态进程。要触动并最终改变现状,需要的不仅是敢于否定过去,争取未来的勇气,也需要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另外,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甚多,也不乏有建树者,应该应用于实践,毕竟理论的最终目的还是实践,只有在不断探索、不断的尝试、不断的修正、不断的完善的道路上,高职的哲学教育定会迎来新的一天。

参考文献:

[1][2]汪信砚.对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的反思〔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477-481.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马小红.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为何遭遇冷淡〔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5]刘东渤.网络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用多媒体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136-138.

[6]陈国庆.对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思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5),76-80.

猜你喜欢
教改高职高专
初中美术教改新思路初探
ERP沙盘对抗在高职高专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解决措施研究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