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的营造——浅析教育建筑外部空间的创作手法

2016-11-01 06:00徐宁陈伟强
福建建筑 2016年9期
关键词:字型场所空间

徐宁 陈伟强

(福州市建筑设计院 福建福州 350011)



场所的营造
——浅析教育建筑外部空间的创作手法

徐宁陈伟强

(福州市建筑设计院福建福州350011)

场所不同于简单的建筑外部空间,前者包含着更多的人文精神与社会属性。在现代建筑的创作当中,公共建筑的场所营造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文章以教育建筑为例,对校园的外部空间创作手法进行分析。

场所;教育建筑;外部空间

0 引言

现代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教会学生更多的技能与方法,还要创造出人与人相互交往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1]。从这个角度来说,场所精神对于教育建筑外部空间的影响是有根本性意义的,创造出附有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外部空间是当代建筑设计需要努力的方向[2]。

1 外部空间与建筑性格

建筑性格包括了建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功能的双重特性,而外部空间往往受之于建筑性格的影响。外部空间的营造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空间设计与塑造,还应回归于使用者本身的感官体验。设计可以引导人们对某些特定的空间产生心灵的归属感,这也是设计师的职责所在。

1.1外部空间创作的核心

校园建筑的外部空间包括了中庭院落、露台、操场等多种开放空间。从建筑师的角度来说,一块开敞的空地经过设计雕琢,都可能被赋予一定的人文精神,从而打破常规的交往模式。因此,建筑师对建筑整体功能的把控与对环境的设计与营造不仅是评价校园外部空间品质的重点,亦是增强空间趣味的核心。设计应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感受的姿态来敬畏建筑。

1.2外部空间的内容

外部空间应考虑其与人体行为的互动关系。因此,院落、操场、露台等建筑外部空间宜突破传统单一的使用功能。除此之外,场所的营造有的时候还需要通过具象的方式来体现,例如建筑的材料、建筑的高低尺度,环境之于建筑的影响,都会改变外部的空间环境,也间接影响着人对建筑的感受与体验。

1.3外部空间的案例

1.3.1Amanenomori幼儿园(日本)

Amanenomori幼儿园在院落空间的形态与尺度上进行了设计。整个建筑呈圆环形结构,消除锐角对幼儿心理的影响。圆环中心为露天的活动操场,并覆盖了植被绿化和木地板带,以隧道、小桥、滑梯连接周边的连廊,使得教学空间与活动空间自然地连接在一起,让幼儿园中庭形成一处生动盎然的活动空间。建筑、构筑物的尺度采用了适宜儿童的尺度,半圆形的花园完全开敞,获得良好的通风状况。以幼儿的感官体验来说,立足于院落外部空间的设计不仅获得良好的视觉体验,而且让儿童获得了学、知、行的初级教育(图1)。

1.3.2Lucie Aubrac小学 (法国)

这个项目包括一个幼儿园和一个小学。建筑一层为低龄的幼儿班级,各个班级围绕内院而设。建筑以底层架空的建筑语言,配以一个加有混泥土顶棚的半遮掩的户外活动场地。顶棚并非完全密封,上面开了许多圆形孔洞,树木可以穿过孔洞向上生长,这些圆洞大小不一,与地面的圆形图案相呼应。二层小学的连廊和活动平台成为联系幼儿园和小学的纽带和载体。建筑外立面材质产自当地的木材,地面的铺砖产自当地的石材,也为低造价的学校建筑带来美感和活力。开放的架空环境与外部的开阔空间获得了更多开阔的视野,加上竖向漏空圆洞,学生们在建筑中获得更多的心灵体验(图2)。

1.3.3Beykoz学校综合项目(土耳其)

这个学校项目是一个山地建设项目,有着较大的高差。据此,建筑师将学校的整体建筑沿梯田设置,形成了沿山而布的“绿色广场”,让整个建筑获得良好的视觉景观。层层叠叠的平台形成了丰富的露台空间,便于学生们进行视觉的交流,让所有的教学区域都获得最佳的自然光线。礼堂、图书馆、游泳池和体育中心通过沿山的步道进行连接,这种开敞和巨大的空间尺度,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而感受到自然环境与外部空间给自身带来的心灵感受(图3)。

上述的实例分析中,建筑与外部空间的互动关系是实现场所营造的必要条件。这种关系可以是建立在人与人行为活动上,也可以建立在人与外部空间环境的视觉交往之上。这也是教育建筑外部空间的创作手法的衡量标准之一[3]。

2 作品创作与分析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教育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讲究因地制宜。依据不同的外部环境,打造符合自身属性的活动场所,形成简单有效的空间格局。以下将结合自身所作的项目进行分析。

2.1“多向伸展”的中庭院落

在某些局促的场地中,“U字型”的万能平面排布可以满足基本的建筑功能,但在创作外部空间的手法上还需要深化的设计。结合日照、视觉朝向等多种因素,设计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处理手法让整个建筑获得活泼的“建筑性格”。在福州市花园小学的方案设计过程中,局促的场地就迫使整个建筑必须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上进行一些雕琢。中庭院落不仅需要满足基本的体育活动,还要让这为数不多的外部空间与建筑相互融合,使得它的空间得到横向与竖向的延伸。

首先,将建筑的底层架空,让一层的活动空间与地面的操场空间融为一体。底层的架空部分既可以变成活动风雨操场,又可以满足通风采光等基本建筑功能。室内外高差以斜面过渡,不仅满足了学生课间做操、学习交流的功能,而且使得整个相对密闭的校园环境打开了一扇“窗口”(图4a) 。

其次,在中庭东侧设置可以直跑至二层的建筑坡道,让一层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直接通向二层以上的教学楼,让建筑获得更多的趣味性。北侧的架空部分设置局部的下层平台,在争取更大层高空间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交流空间,满足学生舞蹈排练、情景表演等多种功能 (图4b) 。

再次,北侧教学楼的西侧山墙设计成错落的露台。一方面让上部的建筑获得了更充足的阳光,另一方面能够获得开阔的视觉景观。层层叠叠的露台通过之间楼梯的连接,实现了各个楼层的上下之间的贯通。同时,也实现了露台与中庭院落之间的视觉沟通。

2.2“盒间”院落与活动操场

在一些建筑设计过程中,特殊的场地状况也会给建筑的空间组合带来一些变数。“U字型”“一字型”的建筑平面是最常用的做法,但有的时候通过一些不同的组合方式,也会给建筑空间,乃至外部空间带来一定的效果。闽清县塔庄镇中心幼儿园项目区别于上述的中小学建筑,它的“建筑性格”相对活泼,空间排布也可更加灵活。对于幼儿来说,柏拉图式的几何体是幼儿对于这个世界基本的认知,本案的设计理念放弃了传统的“一字型”的建筑布局方式,改从“线——面——体”建筑创作角度出发。

首先,“线性”的走廊串联起各个建筑体块,使得各个体块间都有共享的视觉焦点。面向操场的底层活动单元立面以弧形的立面形态自然地界定了内外的空间关系,不仅如此,还起到了与上层建筑空间的界定作用(图5)。

其次,本案采用纯白色的几何体组合成高低错落的建筑体块,一个体块由多个幼儿活动单元组合而成。整体的建筑形象给人以干净、简洁的认知。建筑的平面呈现“品字型”的布局模式。这在平面上组合为一个个小型的院子,保证了建筑的南北采光。

再次,高低错落的盒子退让出了多个南向的屋顶平台作为幼儿班级活动场地。一些露台进行了掏空,与一层的空间实现视觉的可达性。此外,建筑的东南侧二层可以一条折行的坡道到达一层活动场地,让建筑上下层的外部空间联通起来。灵动活泼的建筑形象和幼儿活泼开朗的行为相得益彰(图6)。

2.3错落的平台与沿山而上的连廊

上述建筑的总平面设计方案是建立在一些地势平坦的场地之上,而在某些存在较大高差的场地,外部空间的组织设计就存在一定的技巧与难度。闽清县第一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及闽清县第三实验小学的建设项目外部空间的尺度巨大,地势高差明显。在“U字型”建筑平面的基础上,本案还需要根据基本的地势状态,实现各个中庭院落与外部平台、活动操场的呼应。

首先,设计依据西高东低的地势走向将场地排布为多个台地式的空间。不同高差的活动平台,让整个校园外部活动空间、景观绿化层次更加丰富。同时,沿高差而布置的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宿舍楼,不仅让人的视野角度更多元化,更促进了人与人之间行为的多元化。视觉上开阔性与开朗的建筑性格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

其次,教学楼与教学楼之间围合成的“U字型”院落不再成为自身建筑内的小空间,结合中庭内部简易的景观小品,各栋教学楼之间以沿山而上的连廊相串联。这条爬山连廊界定了中庭空间与外部的沿山平台。这使得“U字型”的院落变为了“回字型”的院落,消化了与操场空间之间巨大的尺度感,让连廊两侧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公共空间,让整体的设计富有韵律感,实现了静与动的相对分离。

再次,由低至高的露台创造了水平维度与垂直维度的空间关系。从而形成了“拾级而上”的序列感,其在垂直维度带给人的感受比单纯的水平维度带给人的感受是更加强烈的。无论老师、学生从校园的任何一个点感受校园的整体空间都是不尽相同的,“遥相呼应”的心理感受是外部空间共同作用与影响的,这种可视状态下的行为流动让整个校园外部空间更加易行易达(图7)。

基于上述几个创作实践,外部空间的存在意义主要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达到人心对于场所的回归。露台、中庭、连廊、户外坡道等等建筑元素,都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之间心灵的距离,打造空间的归属感,从而实现场所的营造。

3 结语

外部空间是建筑实体以外通过设计创造出的空间环境,其往往与建筑的性格相呼应[4]。以教育建筑来说,建筑的性格是严谨而活泼的。相对于严肃的教学空间,它的外部空间则相对自由。对于学生来说,外部空间还起到了“第二课堂”的作用,儿时的生活、学习的记忆碎片是影响人一生的因素。因此,空间上的人文关怀是可以通过设计而实现的。这种重要的集体记忆场所是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与建筑本身的功能组合一样,只有实现人性化的本质才能实现场所的实质营造。

[1]张险峰,车有路.与开放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育建筑空间设计初探[J].哈尔滨:城市建筑,2012(2):28-29.

[2]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场所精神[M].施植明,译.上海: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3][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图片来源

图1~图3:图片来源于网络http://archgo.com/index.php

Place-making——Analysis of education architecture creating method of outer space

XU NingCHEN Weiqiang

(Fuzhou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Fuzhou 350011)

Place is different from the simple architecture outer space, the former contains more humanistic spirit and social attributes. In the cre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public buildings occupy place to buil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osition. Based on education building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ternal space design methods of the campus.

Workplace;Education building; Outside space

徐宁(1988.7-),男,工学硕士,助理工程师。E-mail:591562078@qq.com

2016-08-05

TU2

A

1004-6135(2016)09-0038-04

猜你喜欢
字型场所空间
空间是什么?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创享空间
远离不良场所
“工”字型气体静压主轴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恋爱场所的变化
设施克瑞森无核葡萄“厂”字型架式栽培关键技术
冬小麦“井”字型播种模式的研究探讨
“一字型”折叠翼展开试验与仿真验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