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2016-11-01 20:48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苏中专任教师

倪 可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3)

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倪 可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3)

由于历史、政治与政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显著。在教育规模、层级结构、人才吸纳力几个方面存在着南强北弱、以南京为中心向周边放射性衰减的态势。基于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现实差异,政府应该在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加强宏观引导,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后发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江苏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地区差异;问题与对策

Abstract:Due to the impact ofhistory,politics and policy,economics and other factors,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higher edu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is obvious.There is a fact that the north is more advanced than the south in the education scale,hierarchyand the abilitytoattract talent.With Nanjingas the center,there is a tendency to decrease radioactively in around cities.Based on the reality,it is imperative for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macro guidance,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ncrease the support to educationally backward areas,especially in the terms of regional balanced 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Only in this way,can w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regional differences;problemand countermeasure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教兴国”与“高教强省”战略的指引下,江苏省大力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办学活力,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了江苏省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度发展的过程中,地区差异也逐步凸显,亟须进行科学调整。

一、地区差异的表征:以南京为中心向周边放射性衰减

江苏省共有13个地级市。上个世纪80年代,省委、省政府为了区分江苏经济发展的程度将全省由南到北总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2000年,省委、省政府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三大区域的划分作了调整,最终将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五市划为苏南地区,将南通、扬州、泰州三市划为苏中地区,将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五市划为苏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以上三类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规模差异

第一,学生分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本专科招生数、毕业生数、在校生数存在地区差异。以2013年为例,全省本专科共招生分别为、439506人,招生最多的两个市是南京和苏州,分别招生159876人和56897人,两市分别占全省招生数的36.8%和12.9%。而招生最少的是宿迁市和连云港市,分别是5113人和10383人,占全省的比例为1.2%和2.4%。当年全省本专科毕业生总数为473843人,毕业生数最多的为省会南京,毕业人数为208576人,占全省的比例为44%;宿迁则为当年全省毕业生数最少的城市,毕业生数为4185人,占全省的比例为0.9%。2013年全省本专科在校生数为1684455人,南京市的在校生数为707910人,是当年在校生数最少的宿迁市的40倍。南京市的毕业生数占全省的比例为42%。由此可见,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地区分布两级落差严重。

第二,区域教育水平的差异。2013年全省常住人口为7939.49万人,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每万人口中的在校生数为222.83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含研究生)在校生183.04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39.79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最多的是南京市,每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1283.7人,每万人成人高校在校生数278.7人。江苏省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徐州市,人口为946.86万人。徐州市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数143.96人,成人高校在校生数44人。全省每万人口高校在校生数最少的地区是宿迁市,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数33.39人,且宿迁市没有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就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数而言,南京市是徐州市的8.9倍,是宿迁市的38倍。就每万人口成人高校在校生数而言,南京市是徐州市的6.3倍。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全省每万人口高等教育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2.层级结构差异

第一,整体层级的差异。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32所,其中南京市的高校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共有44所,占全省高校数的33.3%。其后高校数量较多的地区是苏州市和无锡市,分别拥有20所和12所。紧接着的是常州市和徐州市,分别有9所高校。而宿迁市仅有高等院校2所,为全省高校分布最少的地区。全省共有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10所,其中南京市8所,无锡1所,徐州1所。且中央部属院校90%集中在苏南地区,苏中没有一所中央部属高校,苏北仅有一所。“985高校”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都集中于苏南地区,苏北地区仅有1所。

第二,学科点布局的差异。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省共有49所本科院校,苏南地区仅一个南京市就有25所,占全省的51%。全省有23所本科院校设有博士点、31所本科院校设有硕士点。苏南的5个城市均设有硕士点,而苏中地区的泰州市、苏北地区的盐城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四个城市则没有设置硕士点,有的只是零星的与苏南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而没有承担任何独立培养研究生的任务。

第三,科类结构的差异。即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况存在地区差异。截止到2013年底,全省共有115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苏南地区高校共获得102个,占88.7%;苏中地区高校获得3个,占2.6%;苏北地区高校获得10个,占8.7%。由此可见,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的高校,苏中和苏北地区所占比例不足12%。这表明国家重点学科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高校的分布上存在很大差异。

3.人才吸纳力差异

第一,教师学历结构的差异。2013年江苏省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为79.4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39.97%。其中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本地区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0.72%、45.26%、53.2%,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本地区专任教师的比例依次为45.83%、32.92%、27.62%。因此,纵向比较来看,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的比例,苏北地区最高,苏中地区次之,苏南地区所占比例最低;而三大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的比例情况恰好相反,苏南地区最高,高于全省平均值,而苏中、苏北地区均低于全省平均值,而且地区差异明显。

表12011 ——2013年专任教师学位结构统计比例表

数据来源: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2013江苏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3年江苏教育发展报告.

第二,教师职称结构的差异。2013年江苏省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57384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人数为1017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73%;具有副高职称人数为1944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89%。苏南地区具有正高职称人数为8080人,占地区专任教师总数的19.06%;副高职称人数为14504人,占34.21%。苏中地区具有正高职称人数为699人,占地区专任教师总数的16.07%;副高职称人数为1655人,占38.05%。苏北地区具有正高职称人数为1396人,占地区专任教师总数的13.12%;副高职称人数为3289人,占30.92%。纵向比较来看,苏南地区具有正高职称的比例明显高出苏中和苏北地区;而苏中地区在副高职称比例上略微突出。

表22011 年——2013年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统计比例表

数据来源: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2013年江苏省本科高校质量报告.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2013江苏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第三,生师比的差异。截止到2013年底江苏省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师比是15.99:1,与2012年(15.88:1)大致相当。其中苏南地区的生师比为14.91:1;苏中地区的生师比为16.47:1;苏北地区的生师比为17.04:1。由此可见,苏南地区的生师比最低,苏中地区次之,苏北地区最高,比全省平均比值高1.05个百分点。高校生师比的差异,折射出与比率相关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差异、培养任务差异和高等教育质量差异。[1]

二、多重因素的聚合:地区差异的根源

“一个地区教育之所以具有特色,在于这个地区独有的地理、人文、社会诸条件对当地教育发展的制约。”[2]因此,地方教育研究应关注的事情是研究这些条件如何在不同时代条件下发挥作用,从而导致一个地区教育发生不同的变化。通过对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概况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地区差异问题严重。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问题是江苏省教育系统内外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综合分析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第一,历史因素。江苏省自古以来就崇学重教,人文底蕴丰厚,被称为“人文荟萃之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氏私学就深刻影响了江苏的教育。苏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沿岸的城市交通便利、区域经济发达,加上长期以来受到上海的经济、技术的辐射,所以高等教育发展较快。早在民国政府时期,南京就成为了全国四大高等教育密集区之一。[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南京凭借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它既是江苏省省会,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该城市不仅有省属院校,还分布着面向华东乃至全国的部属院校;无锡市是原苏南行署驻地,位于苏南中心位置,是苏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扬州市则是原苏北行署驻地,是苏中苏北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所以这些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会好于其他苏北地区的城市。

第二,政治与政策因素。首先,在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提倡自由竞争。由于苏南各高校发展基础好、而苏北则较弱,所以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就造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进入20世纪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进一步拉大了南北的发展差异。其次,江苏省大多数高等院校是由原高职院校发展而来,苏南地区城市高职院校在数量上相比苏中、苏北地区占绝对优势,所以这直接导致苏南地区高等院校数量多于苏中、苏北地区。最后,从隶属关系来看,江苏省高校可以分为国家部署和省属两类。国家部署类高校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这些高校在财政、师资、设备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与部署院校一样,省属院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苏南地区均处于优势地位。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基础薄弱的苏中、苏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迟缓。此外,江苏省高等教育在发展之初,它的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主要依赖政府的行政计划。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政府很难仅仅利用单一的行政手段来引导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必须加之以法律法规。在这样的情形下,高校的自我调节机制起了关键作用,而各高校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同,也就导致各高校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如苏南地区依托自身良好的条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明显优势,苏北地区则不然。

第三,地区经济因素。“高等教育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地方经济支撑。”[4]潘懋元教授曾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发展服务,使之成为地方的文化科学中心”。[5]相应的,地方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地方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由南到北呈现非常明显的梯度状态,苏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加上长期的积累和接受上海的辐射为苏南地区工业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苏北地区则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且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仍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截止到2013年底,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59161.75亿元、全省人均 GDP74699.37元,其中苏南地区GDP领先,苏州、无锡和南京GDP位列前三。从人均GDP来看,无锡、苏州、南京、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均超过1万美元,GDP和人均GDP最低的为苏北的宿迁。由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江苏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样,都呈由南到北的梯度状态。

三、均衡发展与重点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当今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背景之下,江苏省该如何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各地区社会经济、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制定出科学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极大限度地发挥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加强政府政策的宏观引导,推进区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雅斯贝尔斯(K.T.Jaspers)曾说:“当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随之而变。”[6]在适应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的背景下,政府需要为区域的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实际情况,有效识别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以分层分类建设为指导,加快区域高等教育特色化与多样化发展,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方针与引导策略,因地制宜地制定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7]首先,要实现江苏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要实现区域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8]在发展取向方面,政府在发展高等教育上应该从自由竞争理念转向均衡发展理念,加大对苏北地区的扶持,实行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异化公平。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应把苏北列为重点投入对象,实施苏北教育振兴计划。在学生培养方面,可以由政府主导实施访学计划,鼓励苏北学生以交换生名义到苏南高校学习。政府可采取强制措施,规定苏南高校每年接受多少名苏北交换生,从而使苏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得到发展。

第二,加强高等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协同改革。由于全省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省委、省政府应开阔思路,创新思维,转变策略,积极构建新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根据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高效地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杜绝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从全省的情况来看,需要加大对苏北地区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尤其应加大对苏北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结合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企业与大学的合作;苏中和苏南地区应充分发挥区域现有优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苏北地区的高校也要转变观念,走出象牙塔,一方面采取措施引进苏南地区的优秀教师到苏北去发展,另一方面要把本地区的教师有计划地送到苏南或国外进修。此外,政府可用政策鼓励苏南地区的高校到苏北地区建立分校或合作办学,或制定苏南苏北高校协同发展计划,如对口支持:鼓励苏南地区的高校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同的苏北院校作为支持对象,成立教师精英团到苏北高校去讲学。从而推进各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第三,鼓励区域高等教育自由发展,打造地方高校特色文化。高校作为一种组织,要“生产”受过教育的人,要探索新知识,要为社会做贡献,还要继承历史文化遗产。[9]高校自身办学条件,办学质量是影响普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各高校发展存在差异有其合理性,“高校在引领社会发展、健全机制制度、营造创新文化等方面,仍有许多可为的空间”。[10]因此,苏中和苏北地区应该找准定位,采取适应地区发展实际的措施,寻求保持和提高学术声誉和学习质量的方法,努力发掘地区潜在资源、寻找地区新的增长点、办出具有地区特色的与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学科、打造地方高校特色文化,从而提高自身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缩小与苏南地区的差距。如苏中的南通市,可大力发展纺织科学;苏北地区的连云港市,可依托黄海的海洋资源,兴办海洋科学和海洋经济。苏南地区则要采取措施,巩固其在全省高等教育的优势地位;继续扩展高等教育的规模:采取合并发展策略,从而增强其高校特色文化的引领能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

[1]张建初.江苏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现状分析[J].教育评论,2008(6):95-98.

[2]吴宣德.中国区域教育发展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7.

[3]胡耀宗.省域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变化与规模分化[J].现代大学教育,2013(5):59-64.

[4]万圆.适应与超越:大学战略规划与办学环境之互动[J].重庆高教研究,2015(2):47—50.

[5]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324.

[6]雅斯贝尔斯,K.T.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6.

[7]金帅,范明.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效率及其发展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5-8.

[8]刘丽,欧向军,黄巧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对策——基于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实证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3):143-147.

[9]弗雷德里克E.博得斯顿.管理今日大学[M].王春春,赵炬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4.

[10]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123—127.

责任编辑:李华玲

ACase Study on Unbalanced RegionalDevelopment ofHigher Education——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NIKe
(NanjingUniversityof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NanjingJiangsu,210023)

1009—0673(2016)06—0094—05

G649.2

A

2016—10—16

倪可(1977— ),男,江苏徐州人,南京邮电大学保卫处副处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苏中专任教师
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被授予“扬州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教学过程”的高职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组织实施研究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苏南地区上古气井低产低效主控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