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41

2016-11-02 05:06李凌
少儿美术 2016年11期
关键词:成人大师技巧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41

■儿童绘画依从天性者高,得之技法者低;注重情感者深,依仗知识者浅;游戏、自然者真,功利、为点儿什么的假。

——对当下儿童美术教育现象的感悟

■幼儿园里美术老师最多,每个老师都是美术老师,每个老师都曾教过美术。但同时又是,幼儿园里美术老师最少,一所几百人的幼儿园找不到一个科班出身的美术老师。

——幼儿园美术教师师资现状

■我们用了几年的时间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却经不起几个月的集训素描的袭击。

——想象力很脆弱,一下子就被击垮了,对儿童过早学习理性素描的担忧

■直觉就是观察,觉得就是思考,敢画就是技法,习惯就是步骤。

——幼儿画的思维和技巧

■是孩子的画教育了大师,不是大师的画教育了孩子。

——孩子画画儿从不看大师的画,孩子们对大师不感兴趣,学习大师是初中以后的事,幼儿还没这个需求。教幼儿画画儿学大师就如同让幼儿学“古典”读经一样,都属成人意识。没考虑或忽略了孩子的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

■有教育没智慧,有理论没思想,有作品没个性,有成果没独立,有思考没境界,有技巧没味道,有知识没灵性,有传授没情感。

——问诊当下儿童美术

■好的教育不是老师能教给孩子一套完整的知识和技巧,而是老师能感觉到和孩子们一块儿享受教育的幸福;教育的本质也不是教给孩子知识和技巧,而是教育中的悠闲、淡定、从容、静观及幸福感。

■有老师认为自己是知识的拥有者,孩子懂什么,一张白纸,什么知识还不都得靠老师去教,教给他们多少,他们就知道多少,不教就不会。老师你想过吗?你教学的点滴进步是不是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逐渐提高的,特别是在思想意识方面,是孩子们使你慢慢地高尚起来,是孩子们使你有了良知,是孩子们唤醒了你的爱心,所以,孩子们才是我们老师的老师。

■幼儿美术三部曲:一、鼓励,顺应,满足儿童天生的本能兴趣。二、引导,发展,延伸,培养儿童已有的兴趣和兴奋点。三、发现,唤醒,挖掘原来没有过的新的兴趣点及习惯趣味。

■孩子只画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只做觉得好玩儿无用的事情,不做“有用”的事情。孩子能一只蚂蚱玩儿半天,一根木棒半盆水玩儿两小时,成人行吗?实际上,现在看来对孩子最有用的技巧以后最没用,最没用的嬉戏、游戏以后最有用。

■因为老师的头脑就是被老师的老师灌满的,所以,老师才往小朋友的头脑里灌东西。

——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也要“综合治理”,不能单批评是老师灌给了孩子太多的东西。

■艺术是讲究发展规律的,儿童美术也是要讲究规律的,规矩可以不要,但规律不能不要,否则,美术的效果是达不到“高阶段”的。但如果美术老师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过度、刻意地追求艺术规律,使孩子的画成为“高层次”作品,那么,孩子的画就会失去了纯真和孩子气,儿童美术的品位就大大降低了。

■儿童成长为成人要过两个期:一是生理期,二是意识期。生理期就是在成人之前的儿童阶段是身体和心理的发育期,心理随生理发育成长到意识期,意识期的到来意味着理性的苏醒,逻辑思维的形成。在儿童的发育生理期过程中是靠感性的,而在儿童成长为成人后是靠理性的。这也是儿童画与成人画思维不是同一个路径,不是同一个尺度,不懂儿童心理的成人不能乱点评儿童画的原因所在。

■家长不懂还说,不懂还管已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通病。一般老师们都认为这是家长对儿童美术不了解,给家长搞个讲座“洗洗脑”就解决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如果是家长重视孩子的兴趣,平常不懂也不管的,肯学习的家长不用“洗脑”在平常生活里就与老师有融洽的沟通,对听课表现得很积极,老师最希望不懂还管的家长来“洗洗脑”,可这些家长却找好多理由不来,不来也不能保证以后不说、不管。有的家长提议,不来可以给他们推荐几本书在家看。我的经验告诉我,一个不愿意学习的家长,即便是书放在跟前也不会看一眼的。不学,不看,还得问,还得管,问的问题与三四年前一样,没任何变化。乱画,不像,不认真,没进步。

1.《太行山峰》 李道瑞 6岁

2.《太行峡谷》 李欣桐 7岁

3.《太行山脊》 李依洋 6岁

4.《太行山涧》 贾云博 9岁

猜你喜欢
成人大师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大师剪我也剪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成人不自在
指正要有技巧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提问的技巧
Un rite de passage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