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2016-11-02 17:32苏丹许沛娟任慧雯李瑛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7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苏丹+许沛娟+任慧雯+李瑛

摘 要:英语虚拟语气一直以来都是英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对很多语言现象都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近年来,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虚拟语气展开的研究也出现了很多。鉴于此,本文尝试通过分类整理、归纳总结的方法,对英语虚拟语气近十年来的认知研究情况作出一个综述。研究发现:研究者普遍对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距离象似性等理论运用较多,少数学者还从构式语法及突显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运用认知的方法分析虚拟语气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英语虚拟语气;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2

引言:

从上个世纪开始,英语虚拟语气的分类及相关问题就成为了英语语法研究的热点。虚拟语气是英语三大语式之一,但在汉语中却并无概念与之对应,加之虚拟语气的动词变形又比较复杂,因此,在传统语法教学过程中,虚拟语气一直是个难点。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和语言研究者的不断探索,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英语虚拟语气的分析和研究,为英语虚拟语气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具有机体性,对语言的描述必须参照人的认知过程。近年来,运用概念隐喻、原型范畴理论等认知语言学重要理论,对虚拟语气开展的研究成果丰富。认真总结反思这些现有的研究成果,势必会对今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大有裨益。

一、运用象似性和概念隐喻对英语虚拟语气开展的研究

距离性是英语动词时态隐喻性映射的理据(聂亚宁,2009),因此在对英语虚拟语气进行认知分析的过程中,运用概念隐喻分析英语虚拟语气的研究,往往也会涉及到距离性,而距离性又是象似性的一种,因此,本文将运用象似性和概念隐喻的英语虚拟语气研究放在一起讨论。

黎定平,农丽萍(2006)认为虚拟语气是意象空间映射的产物。李卫清(2007)认为虚拟结构是动词过去时隐喻化的结果。姜莉(2008)从概念隐喻的角度,运用距离意象图式,对虚拟语气进行重新分类,进而分析虚拟语气背后的认知理据及映射过程,认为虚拟语气反映的是表达内容与真实情况之间的距离。罗敏(2009)认为虚拟语式具有时态相对性(即距离性),这种相对性是隐喻机制的体现,说明语言符号是具有理据性的。聂亚宁(2009)以距离性为认知机制,认为英语中的祈使语气和虚拟语气,分别是由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作为源域,经隐喻映射得到的,并提出时空间的隐喻映射是双向的。杜林红(2009)则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从“距离化”视角进行英语虚拟语气教学效果更优。王宇婷(2009)基于认知及语用因素,从象似性角度分析英语虚拟语气,并把英语虚拟语气分为非真实从句虚拟语气、情态动词引导的虚拟语气、命令性虚拟语气和制式虚拟语气四类。韩志毅(2011)(2016)将语用学指示语研究中的心理距离与概念隐喻理论相结合,构建出基于心理距离的隐喻模式,对虚拟语气动词时态用法的内在机制做出解释,并提出时态潜势的概念。崔璐璐(2013)提出,通过以虚拟语气为源域,以时态为目的域的映射,不同类型的虚拟语气和不同的时态之间构成一种对应关系。虚拟语气在表达假设时,会与现实产生距离,这种距离又与时态前移构成了映射。此外,她还列举了虚拟语气的不同用法,讨论了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王瑞杰(2014)通过距离性对英汉语虚拟句的语言共性进行了揭示,发现“虚拟语气”这一概念在英汉语中表现出了类型学上的相似性。杨妍,詹莉萍(2014)从过去时的非基本意义即表示非真实性入手,结合隐喻的认知模式,揭示了虚拟式动词“倒推”变化的实质。

纵观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运用概念隐喻对英语虚拟语气进行的研究可谓是遍地开花,百花齐放。概念隐喻与距离性联系紧密,研究者将二者结合,普遍提出虚拟语气是动词过去时隐喻化的结果,还通过实证研究来证实这一分析的合理性。王宇婷、崔璐璐等还进一步分析了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聂亚宁、韩志毅新概念和新观点的提出,反映了语言研究对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王瑞杰通过揭示英汉语虚拟句的语言共性,使研究结果也更具宏观意义。

二、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虚拟语气开展的研究

概念合成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认知语义学理论,它和概念隐喻在许多方面具有可比性。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重要的不同: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映射的发生涉及喻体和本体两个心理表象,概念整合理论则认为,隐喻在理解的过程中至少要涉及四个心理空间;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理解具有方向性,而概念整和理论却不这样认为;概念隐喻理论把隐喻作为固定的概念关系进行分析,而概念整合理论则强调合成是一个在线过程。

吴琰(2007)通过列举例子、展示图示,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虚拟语气特别是非真实条件句的五类情况作出分析,说明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虚拟语气是可行的。向蓉(2012)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下,对If 从句虚拟语气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认为其跨空间映射的类型主要有隐喻式映射和类推式映射,此外,她还将 If 从句虚拟语气分成三类,进一步揭示了虚拟语气的本质。刘慧(2012)以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框架,对英语违实条件句进行定性分析,依据认知复杂程度的高低,将英语违实条件句分为隐喻性与非隐喻性两类,并通过实例进一步说明理解两类英语违实条件句,在认知复杂程度上是存在差异的。张雅琳(2014)运用概念整合网络再现了英语条件句中违实意义的构建过程,并对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语用功能做出解释。研究发现,英语条件句的违实意义有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是在行域、知域、言域三个概念域上构建的。不同概念域上的违实意义对应的动词形式不同,意义构建的过程不同,在具体语境中表达的语用功能也不同。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虚拟语气开展的研究不断地具体化、深入化,并且更加关注其违实意义的建构和语用意义的表达。

三、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虚拟语气开展的研究

原型范畴理论以“家族相似性”原理为基础,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范畴由原型、其它成员和边界组成。原型是范畴的典型,是范畴的核心成员。其它成员则根据与原型相似性的多少分别位于范畴的不同位置。从最典型的成员到最边缘的成员,他们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是递减的,因此,它们在范畴内的地位也是不相等的。同一范畴的所有成员由家族相似性决定,而不是由共同特征所决定。各范畴在边缘上相互交叉,没有明确的界限。

雷丽岚(2010)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来解读英语虚拟语气的延展性和模糊性。王宏飞(2012)用范畴理论来解释和简化虚拟语气动词形式,并从认知的角度对虚拟语气进行分类。崔璐璐(2013)用原型理论来分析非真实条件句中虚拟语气范畴,提出表达与现在事实相反的假设或愿望的非真实条件句是最高典型性的实例,其他典型性不突出的则处于离范畴中心较远的位置。王佳音(2014)尝试整合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观、象似观及原型观,以意义突显(S)为目的,象似性理论(I)为策略和手段,得出英语虚拟语气有原型与非原型(P)之分的结论,并指出使用过去时(were型)表虚拟语气所突显的认知意义是将“虚”义最大化,是虚拟语气的原型,使用零时态(Be型)表虚拟语气时所强调的认知意义是将“虚”义弱化,“拟”义增强,处于虚拟语气范畴的边缘。李赋广,花清亮(2015)提出“非事实”“假设”是虚拟式的用法基础,其他形式,诸如“推测、主观愿望、建议、命令、要求、规定”等用虚拟式可以看作人类认知的拓展,并对虚拟式在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和其他从句以及简单句中用法的认知共性做出归纳和总结。高冲(2015)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综合心理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对英语时态中的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解读,构建了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语义连续统,将其典型和非典型意义进行比较分析,为时态多义性提供认知理据。

从探索虚拟语气内部不同类型虚拟句的典型和非典型关系,到探索虚拟语气不同语用功能间的典型和非典型关系,再到高冲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综合心理语言学的一些理论为时态多义性提供认知理据,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开展英语虚拟语气研究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四、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分析英语虚拟语气

构式语法与认知语言学几乎同时产生。认知语言学对句法的研究成就主要归功于构式语法。构式自身具有独立于其构成成分的相对固化的抽象形式和意义,可以化解概念整合理论中压制的动因问题。赵勇(2011)尝试从构式语法的角度研究虚拟语气,提出虚拟构式的形式本质是“从属”,意义本质在“拟”而不在“虚”,说明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分析英语虚拟语气,不但可以解决虚拟语气“是什么”和“怎么实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为什么能够实现”的问题,为学界解释传统语法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是语法认知化教学研究的一次成功尝试。

五、小结

认知语言学以认知科学为基础,已成为语言研究的新趋势。对于英语虚拟语气,它更多的是关注英语虚拟语气为什么是这样,而不仅仅是描述它的形式,结构,语义。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距离象似性以及构式语法等理论在研究英语虚拟语气方面应用广泛。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这些不同理论为分类依据,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对近十年来,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现状作出归纳总结,发现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虚拟语气的研究呈现广泛化,深入化,综合化的特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今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益借鉴,同时,由于有些研究同时运用到多个认知理论,这些理论相互联系而非彼此孤立,很难将其按照不同的理论,界限分明的进行分类,因此本文的分类方法有待今后的研究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James, Francis. Semantics of the English Subjunctive [M].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86.

[2]Langacker, 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韩志毅.英语虚拟语气动词用法的认知机制——基于心理距离的隐喻映射模式[D].四川外语学院,2011.

[4]黄华.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6):20-34

[5]聂亚宁.距离性—英语动词时态隐喻性映射的理据[J].外语学刊, 2009(1): 58-62.

[6]司联合.英语虚拟式语义的认知研究.山东外语教学, 2004(2): 30-34,54.

[7]王佳音.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机制研究——基于SIP模型的认知新解[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4(4):100-102.

[8]吴琰.概念合成理论和虚拟语气[D].南京师范大学,2007.

[9]向蓉.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虚拟语气意义构建认知研究——以If从句虚拟语气为例[D].湖南科技大学, 2012.

[10]赵勇.从构式语法视角尝试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5(6):103-107.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