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白当黑”

2016-11-02 15:03游春明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7期
关键词:国画老子中国画

游春明

“计白当黑”这一艺术语言在国画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内涵、规律和功能价值。中国画强调“留白”和“用白”相结合,注重正形与负形之间的阴阳关系,运用和经营“空白”,将画中之画与大量的“空白”联系在一起,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营造出“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面对空白的纸张,画家在构思和塑造物象的同时,又要思考布好整个空白的外形。本文通过论述传统哲学思想对国画中“计白当黑”影响以及意义,不再把“计白当黑”仅限于技法层面,分析画面中“正形”与“负形”之间的关系,总结国画中的“计白当黑”的审美规律,在创作中做到“留白”和“用白”的相结合,真正做到“知白守黑”。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抛出了“计白当黑”这一概念,他说道:“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国画中的“奇趣”便在其中,中国画之所以能够达到以小见大、以有限的形式表达丰富的意境和内涵,得益于画面中“空白”的经营。与西方绘画中不同的是,中国画中的“空白”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意义。以焦点透视和光影为主的西方绘画,画中的“空白”则是无物象之处的空白,是简单化的、客观自然世界中的空白。宗白华在《美学散步》讲到:“中国画底的空白在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

“计白当黑”追求的中国艺术的独特意境——虚无与空白

中国艺术追求的独特意境是虚无与空白。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从老子提出“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到司空图追求“味外之旨”,味道在“咸酸之外”,要追求表达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后来王国维的境界说“无我之境”,与司空图最高境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些都在强调要追寻中国艺术的独特意境,便是用好虚无和空白。

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中提出“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带,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里说道:“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对“计白当黑”的影响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民族绘画,不断的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完整体系,因其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肥沃的文化土壤之中,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中,以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和中国的禅宗文化对“计白当黑”这一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提出了“轴心时代”这个概念,指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期间,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对后来人类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理论。“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在“轴心时代”, 孔子和老子的理论思想回答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对后世的思想、政治、文化等影响巨大。老子曾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告诉我们平时习惯留心于事物有用处的部分,而不去关心虚无的部分,实际上事物有用的部分产生在空无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有和无之间辩证的哲学思想。《道德经》中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事”, 其大概意思为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老子取对立的有与无、黑与白,阐述了老子所秉持的“知白守黑”基本哲学态度,为后来国画中出现的“留白”和“用白”做足了哲学思想上的准备。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以道德精神为根本。认为完美的艺术作品要在道德上和精神上达到较高的水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这种“仁学”思想讲究“中庸”之道,追求身心与天地的和谐。这种思想坚决地抵制动物的本性特征,使自然的情绪人格化、社会化,从而使情感的感受与表达具有细腻、含蓄、委婉、深远的特点,因此,中国艺术常有“余音不尽”的特征,诗词中才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描写。

佛教禅宗中把有形质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成为色,说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主要的观点就是要立足于自我的外在反应,本质可以说是极端唯心的,其次是客观万物的存在都是人为意识色彩,画家通过正形的塑造与复形的结合,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营造出“空纳万境”的独特意境。

国画中“计白当黑”的关系

1.“黑”与“白” 辩证的哲学关系

黑与白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白只有对比了黑才能出现,没有了黑,白也不复存在。所以,在一幅国画作品中,空白也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空白外形的转折的变化,黑色具体的造型也就没有了依托。姜今在《画境——中国画构图研究》说道:油画只谈空间,不谈空白,认为空白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而国画,恰恰是在这种“无象”中大做文章,空白就成了“意象”的重要内容。中国画中的空白,也就是“意象”的空间了。“空白”不能理解为“虚无”它是一种“藏境”的手法。空白是黑的形象上的延续,所以在创作中要做到知白守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藏境”这一境界。“计白当黑”体现着“有”与“无”辩证的哲学文化思想,是这种文化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实践。

2.“正形”与“负形”的关系

在国画创作中,画家面对一张白纸,解衣盘礴,在纸上构思着笔墨的落笔之处,如果把这些落笔的部分称为“正形”的话,那么空白的部分便是“负形”。“正形”与“负形”相互融合,相互替补,为整个画面“藏境”服务。

老子曰:“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我们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老子告诉我们平时习惯留心于事物有用处的部分,而不去关心虚无的部分,实际上事物有用的部分产生在空无的基础之上。所以在国画创作中,我们除了着眼于“正形”的基本形态是否完美,还要考虑“负形”的基本形态,这也是构图造型的基本规律。

清代恽南田说道“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倘能于笔墨不到处,观古人用心,庶几拟议神明,进乎技已。”这便是强调空白负形的重要性,要经营画面“空白”在整张作品的位置。画论“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对画面作“空”、“虚”的艺术处理。画面空白部分是给欣赏者神思遨游的空间,是给作品在“意境”塑造上的广度的延伸。所以白色的负形与黑同样重要。但是,“空白”不是随意单一的“空白”,它要和正形部分结合联系起来,正形与负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串联起来,“空白”才能为画面带来了气韵。艺术的虚实之道,并非多留虚空就可生出灵气,关键是视此白是不是生命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若做不到这一点,空则显其贫乏、单薄和散漫,空空落落,没有实诣

“计白当黑”艺术语言的审美意义

中国艺术的美是境界美,如空谷幽兰,茫茫山谷中并不起眼,谦卑而又内敛,它的美是含蓄的,发出淡淡幽香,似有若无。神秘空灵而又不可把握,它是画面中渐远的小径,是丛林中环绕的云烟。马远在《寒江独钓图》中的“空白”力量更加强大,一叶扁舟,一位老翁,俯身独钓于寒江之上,四周茫寂一片,辨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水。画中老翁又不知是谁,来自哪里,茕茕孑子,与大量的“空白”对比,更显得渺小与孤寂。所描绘场景似曾相识,又好像离我们很远,留下这空虚寂寞的时空任我门们遨游其中。

前人说的好,“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面对一张白纸,我们用笔落墨,或是像一把斧头,劈开了这茫茫时空,我们劈开了混沌,凿出了虚实,下笔便有了阴阳凹凸之形。画出的便是有生命绵延的线条,这线条是对生活的呐喊,或是在轻声诉说,诉说画家对着世界的理解。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国画老子中国画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国画欣赏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