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艺雕塑发展史考略

2016-11-02 10:04李刚王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雕塑湖北工艺

李刚 王芳

摘 要 湖北地理位置独特,工艺雕塑艺术历史悠久。从史前至当代,工艺雕塑依托各区域独特的地理、自然、人文环境,在品类上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个性鲜明又具文化多元的工艺雕塑气象。纵观发展历史,湖北工艺雕塑有着相对完整的、系统的发展体系和生态环境,本文基于文献、史料和田野考察,粗略呈现了湖北工艺雕塑的发展概貌。

关键词 湖北 工艺 雕塑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湖北,是中华民族和人类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80万年前已有“郧县猿人”的生活遗迹,“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向世人展示了湖北境内悠久、灿烂的史前文明。尤其是距今4600年—距今40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其遗物证明当时的治玉、冶铜、陶塑和彩陶技术均有相当高的水平。湖北工艺雕塑无论是以技术还是艺术形态出现,浩瀚如烟的实物足以证明其辉煌历史。

1史前工艺雕塑遗迹

“中国最早的雕塑,当以旧石器时期的打制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以及彩陶为标志。当我们的祖先以一块石头敲击另一块石头的时候,就已经具有‘雕的意义和特征;而彩陶则具有了完整意义上的‘塑的特征了。”

郧西县安家乡白龙洞、郧县曲远河口、大冶市湖水乡章山村的石头龙遗址等地,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石器工具,多为锤击而成,极为粗糙。宜都市青龙嘴乡九道河岸九道沟、丹江口市凉水乡石鼓村张家营后山、江陵鸡公山旧石器文化遗址、房县中坝乡青阳村樟脑洞、随州市郊、襄阳山湾、房县兔子洼和莲花湾、武汉市九峰等地均发现人工石制品,绝大多数为旧石器时代的石器。

在湖北境内,已调查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之多,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出土丰富的遗存,反映了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重大进步。石器制作精细,形态规整;陶器的制作从盘泥而筑发展到轮制,器形丰富,不乏纹饰;玉器品种繁多,造型生动富有韵味,浮雕、透雕、圆雕技法历历在目;治玉工艺采用了切割、雕琢、钻孔、抛光等技术。尤其是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雕塑品,充分反映新石器时代湖北先民已掌握了比较先进的雕塑技艺。

2先秦工艺雕塑遗迹

湖北江陵荆南寺二里头文化遗址、宜昌中堡岛、宜昌白庙子、随州西花园、武汉黄陂盘龙城等遗址中,均发现与中原二里头文化相似的陶器,橄榄形罐、鸡冠形罐、澄滤器、三足盘、四足方鼎等均有所见。

至商代,盘龙城成为商朝南方军事据点。其遗址宫殿区域,发现多枚石质柱础,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建筑石雕。城东李家嘴2号墓出土的重椁单棺,椁板外壁阴刻有精细的饕餮纹和云雷纹,阴线内填朱,余者涂黑,这是目前湖北省发现较早的木雕工艺。

西周时期,蕲春毛家嘴、红安金盆、黄陂鲁台山、秭归官庄坪、随州旭光砖瓦厂、汉阳纱帽山等地出土的青铜工具种类繁多。武穴鸭儿洲附近的长江中,挖沙船挖出23件青铜甬钟,其表面纹饰虽有中原西周风格,但趋于简单化。西周时期湖北的玉器,主要出土于黄陂。黄陂鲁台山西周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玉制蚕蛹,长2.6厘米,两眼、双翼,身作螺旋状,嘴下有孔,直通尾部,色泽浅绿,形象生动有趣。即使最简单的玉戈,尽管表面没有纹饰图案,但却以磨制精工取胜,且整体均匀,脊线流畅,戈刃薄而锋利,充分反映出当时较高的工艺水平。

体现楚人雕塑技艺的漆器,在春秋时期也极为兴盛。1988年从当阳赵家巷4号墓中出的一批漆器,器胎厚实,黑底红彩,花纹华美。江陵雨台山404号墓出土的漆耳杯、漆卮、漆豆等,均反映出楚地漆器精湛的工艺。

潜江市龙湾镇东的章华宫遗址放鹰台1号遗址中出土的砖和瓦,其制作工艺达到了春秋时代的最高水平。瓦有钩与孔,类似榫与卯,以便上下勾连,其规格之高,全楚仅见。因木构件容易腐朽,目前尚无出土物证,据《水经注·沔水》记章华台云:“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描绘出“层台累榭”的奇巧和华美,不难想象古代工匠运用娴熟的雕刻工艺赋予建筑以荣华之美。

战国时期,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可以说集中展现了这一时期工艺雕塑的辉煌成就。其青铜器铸造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组合陶范铸造技术、分铸法、焊接技术、失蜡法都有了新发展和新高度。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蟠螭纹铜尊盘”,周身布满镂空繁缛的蟠螭纹和蟠虺纹,华丽雍容、细密空灵,实为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神品。出土器物中,玉器多达300余件,其数量及制作之精美均反映了当时湖北玉雕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所有玉质饰物均经打磨抛光,有良好的光泽,玉色以青白、青黄、灰白、黄白、黄褐、青蓝色为主,也有少量为深绿,浅绿和白色。纹饰以谷纹、云纹、双龙纹为主。技法相当丰富,有隐起(浮雕)、镂空(透雕)、阴刻、圆雕、单面雕、双面雕多种。出土的36件石编磬,更是同时代石雕作品中的翘楚,整组编磬用青灰石制成,表面用彩绘和浅浮雕构成凤鸟图案,线条流畅,构图均衡,轻盈灵动。

3皇权专制社会时期的工艺雕塑

秦汉时期,湖北地区的手工业比较发达,铜器、铁器、漆器、陶瓷、竹制品均在这一时期墓葬中被大量发现。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彩绘七豹漆扁壶,长方口承盖,扁平腹,长方形圈足,肩两侧各饰一铜铺首含环。木胎,黑地朱绘七只神豹,空隙处绘暗灰色草叶纹和朱漆云气纹。整个器物造型端庄,色彩对比强烈,是一件艺术价值极高的漆器工艺品。1979年云梦癞痢墩1号墓出土的东汉陶塑楼阁宅院(现藏云梦县博物馆),是不可多见的小件陶塑建筑。建筑总体布局呈三合式,南楼两层,下层东西并列三室;上层东西并列四室。楼北部设碉楼、炊间、厕间、猪圈、院落五部分。整个陶塑高低错落,生动描绘了东汉地主庄园经济的面貌。此外,1971年湖北宜昌前坪出土的东汉陶楼(现藏湖北省博物馆)都是湖北省陶塑建筑的代表之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是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产品。湖北出土的六朝青瓷器大致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具和模型明器两类。武汉何家大湾齐永明三年(485年)刘觊墓所出土的莲花尊,盖面浮雕莲瓣,盖口密合;颈上部饰仰莲,下刻忍冬;椭圆形的腹壁上饰覆莲,下饰仰莲,中间以忍冬纹相隔;喇叭形圈足,肩部有耳。釉色为青中略带黄绿,光润匀薄,造型精美,制作工巧,为南朝长江中游青瓷的代表作。1967年鄂州鄂城钢铁厂出土的三国时期陶瓷孙将军门楼(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共14小件,由围墙、门楼、碉楼、前堂、正房、厢房组成,围合成进深44厘米,宽51厘米的院落,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地主庄园缩影。

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播,湖北地区也随之出现了宗教石雕。位于恩施州来凤县郊区的仙佛寺石窟造像,就是这类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仙佛寺石窟造像主体完成于东晋咸康元年(335年),石窟开凿于半山腰,整体布局合理,雕凿佛像为高浮雕,造型比例得当,大气典雅,显示出精湛的艺术技艺。

唐代湖北手工业出现了多层次、多品种、商品化的繁荣局面,尤其制漆、竹编等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隋唐时期湖北的工艺雕塑突出成就还表现在考古发掘的陶俑上。1956年武汉何家垅出土的唐代灰陶弹琵琶女乐俑,高20厘米,泥质灰陶,细腻坚硬,表面白色,模制,跪立式,头梳螺状双髻,微低首,颊有酒窝。上着无领窄袖对襟衫,下着长裙,腰系长飘带,裙裾宽舒。左手抱琵琶于前,右手弹拨,身姿匀称自然。1956年在武汉武昌钵盂山270号墓出土的三彩骆驼和401号墓出土的灰陶双牛车,设计精致、手法细腻,均反映出隋唐时期湖北工艺雕塑技艺的高超。

湖北东部蕴藏丰富的铜矿资源,考古资料表明,至迟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采。在宋代,这里也是全国重要铜原料生产基地。“太平兴国二年(997),宋太宗根据大臣的建议,在升州、鄂州、饶州产铜的地方,大铸铜钱。”当阳县玉泉寺宋代铁塔与武当山元代铜殿其铸造工艺堪称一绝,并反映了雕塑技艺的高超。

湖北竹山县和郧县是我国绿松石的主要产地,宋元时期人们有时将绿松石等某些宝石类矿物称之为“甸子”。在元代,因为竹山和郧县等地区都属于襄阳路,因此这些地方出产的绿松石又被称之为“襄阳甸子”。

明清时期是工艺雕塑向世俗、娱乐、装饰方向纵深发展的历史时期。

木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湖北木雕生产也有了较大发展,产生了新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形式。现存的古建筑如武当山建筑群,清代以后的补修多出自湖北木雕艺人之手。武汉的古琴台、归元寺等建筑雕花装饰,展示了当时全省木雕记忆的水平。清末民初,武汉木雕行业分为文武两帮,文帮由汉口、汉阳、黄陂、孝感一带艺人组成;武帮由武昌、蒲圻、咸宁一带艺人组成,两帮相互竞争,促进了木雕技艺的提高。

石雕:宗教石雕、陵墓石雕、建筑石雕出现了许多大型组雕,以武汉市宝通禅寺明代石狮、武汉江夏楚王陵石雕和钟祥市明显陵石雕为最。大冶市保安镇是鄂东石雕中心,明清时期石雕艺术达到鼎盛状态。红安石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氏宗祠,始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其两副石栏雕刻造型逼真,细致入微,耐人寻味。鄂西北地区的南漳县冯氏民居、谷城内的明清古建筑群;鄂西南的恩施建筑装饰石雕、利川鱼木寨石雕、咸丰土司城石牌坊等等都是明清时期湖北雕塑的优秀代表。

明清时期,湖北的矿产资源开发,见于记载的主要有铁、石膏、硝、硫磺以及绿松石等,采冶的方式有官办、官督民办等多种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各种材质的工艺雕塑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膏雕:应城膏雕的由来,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据《湖北通志》等史籍记载,明嘉靖年间,在应城县西北团山庙山脚,因岩崩而发现石膏。20世纪90年代,在应城城南黄滩镇芦家庙村的一栋明末清初的宅基地下,当地人拆旧屋盖新房时,从地基下面挖掘出一方长约40厘米,高约20厘米的膏雕狮枕。应城石膏质地细腻,有晶莹冰洁之色泽,视之澈明如玉,触之凉爽宜人。根据石膏“乃大寒之药,能清热解火”的性能,将石膏精磨,制成两头高、中间低的枕头及方形坐板,枕于头颈,坐于臀下,用以治疗老年高血压、结膜炎、坐板疮等疾病,以消除“内热目赤”、“心烦神昏”、“神经亢奋”,疗效甚佳,颇受欢迎。

泥塑:黄陂泥塑是湖北地区泥塑艺术的优秀代表,始于隋唐,兴于道光年间,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今属李家集街道)是其发源地。黄陂泥塑最初以塑佛像见长,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黄陂王煜父子为汉阳归元寺罗汉堂塑成五百罗汉;清末泡桐老泥塑艺人官志武在湖北武当山、木兰山、河南鸡公山、洛阳白马寺雕塑佛像。经过不断的积淀和发展,黄陂泥塑由庙宇殿堂逐步走进普通大众的日用生活领域,其表现对象由最初的佛像、神像拓宽至富有审美情趣和教育功能的人物、动物、玩具、装饰品、装饰画,用以展现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等。

基金项目:2015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工艺雕塑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2015G176。

作者简介:李刚(1978-),男,汉族,湖北广水人,武昌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术史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5):85.

[2] 章开沅.湖北通史·先秦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8-76.

[3] 章开沅.湖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56.

[4] 李德复.湖北民俗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1286.

[5] 张昕.湖北造型文化遗产审美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5):61.

[6] 章开沅.湖北通史·宋元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01.

[7] 湖北省应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应城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雕塑湖北工艺
The rise of China-Chic
巨型雕塑
驰援湖北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湖北武汉卷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写实雕塑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