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2016-11-02 10:07张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心理活动变化规律体育教学

摘 要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活动变化非常复杂,且涉及心理学指标众多。体育教师有效把握学生在日常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不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易于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快速完成和实现。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 心理活动 变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1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指标内容与研究界定

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所涉及的心理学指标非常多,如兴趣、爱好、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意志、性格、个性特点乃至世界观等等。如果要详细地考察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每一个心理活动指标的变化和内容,则会变得非常的复杂和繁琐,且有些指标难以用一定的标准去衡量,而目前更没有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去测量。在此,为了便于研究,同时又能反映出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活动能力变化的切实情况,本文仅选取几个重要指标进行研究,分别为注意、思维、情绪、兴趣、意志等。

2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活动变化规律及分析

2.1体育教学中不同年龄段学生注意力特征及分析

人类的心理活动能力总是随着对客观世界认识、学习的综合积累而增强。根据青少年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特点,我们可将其注意力特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时期,即学龄初期(,一般指6、7至11、12岁)、学龄中期(一般指11、12至14、15岁)及学龄后期(一般指15岁及以后)。

在学龄初期,学生有意注意处于刚刚发展时期,无意注意仍占居主要。有相关研究表明:7~8岁的儿童一般仅能保持有意注意10~15分钟,如果要求他们在3~10分钟内连续做7次练习,往往在完成4~5次练习之后,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应强制此阶段学生去完成练习。

至学龄中期,学生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发展,在较强动机和适当教学条件下,他们能够保持有意注意40~50分钟,并能适当条件下,立即将注意分配或转移到相关其他对象上。但他们较多地关注活动的结果,而不太在意活动完成的质量,千篇一律地做一种动作会很快使他们觉得无聊,并使注意降低。因此对于学龄中期学生的体育教学,应尽量选取浅显易懂、易于掌握的教材或项目。

到了学龄后期,随着身心的自然发展和对事物认识的积累,学生有意注意的动机从中期阶段的追求新印象逐步向自我认识和自我表现趋进,因此,他们有意注意能够长时间的保持,且注意的稳定性增加,并能够在相对较为复杂的活动场合下有效分配自己的注意。所以,他们在体育课上教师做示范动作、讲解动作以及讲述理论问题时,都能保持注意;而且他们对于提供教材形式的组织注意不再占居支配地位,而是更注重所提供的教材内容是否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2.2体育教学中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征

心理学认为,儿童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在各个时期的思维特征并不是单独的,而是交叉存在的。在某一阶段之初,可能还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思维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具有特殊性,即主要是学生的动作思维与认知思维相结合。相对于认知思维,动作思维则更加复杂。动作思维亦称直观动作思维。其基本特点是思维与动作不可分。动作思维一般是在人类或个体发展的早期所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动作思维的任务或课题与当前直接感知到的对象相联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依据表象与概念,而是依据当前的感知觉与实际操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深入讨论不同年龄学生动作思维的规律还比较困难。基本规律是,年龄越小,动作思维越需要依赖形象思维进行。

2.3体育教学中不同年龄学生的情绪特征

体育教学中学生情绪体验既具有一般共同性,又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1)情绪的多样性。首先,不同的学生同一教材所表现出的情绪不同。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不相同,因此体验同一体育活动时,有的表现出兴奋与愉悦,有的则表现出恐慌、紧张等情绪。其次,同一学生对同一教材所表现出的情绪也不同。在活动开始之时,由于动作不熟练,学生往往表现出焦虑的情绪,熟练动作掌握之后,则表现出愉悦的情绪。(2)情绪的暂时性。体育活动中学生情绪体验伴随着活动的开始而开始,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来得快,平息得也快,针对性较强,维持时间相对短暂。(3)情绪的外露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通常与教学内容、教师态度等连在一起。通过观察动作过程中学生的动作、表情、言语及对待活动的态度,很容易发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如面对横箱不敢跳跃时,紧锁眉头,成功跃过后,喜形于色,学生的情绪较直接、外露。(4)情绪的感染性。体育课一般都是在室外进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比一般的文化课多一些,教师的保护帮助、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学生之间的小组活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方的情绪对另一方情绪施加影响,即情绪的相互感染。(5)情绪的鲜明性。在动作练习过程中,学生因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情绪马上就表现出来。如冰球比赛中对方屡次故意撞人犯规,使被撞者愤怒至极,立即采取报复行动,此时,双方都有可能大打出手。

2.4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兴趣特征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的满足而产生。兴趣一般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人对事物或活动本身产生的兴趣,这往往是由于客观事物引人入胜而引起的。在活动中,这两种兴趣相辅相成,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素质的发展与运动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化。 (下转第138页)(上接第103页)

学生的兴趣有一般活动的共性,也有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年龄越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越广泛,低段小学生对新鲜的体育活动都比较感兴趣,对任何项目都想尝试一下。(2)学生对各类体育活动的指向性不一。有的对篮球有较大的兴趣,而有的对足球感兴趣等。(3)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体育活动内容的兴趣逐渐取向集中,主要表现为对几个特定运动项目的爱好上。(4)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差异还表现在兴趣的稳定性上。有的兴趣稳定持久,有的兴趣不稳定。一项追踪研究表明,兴趣都在15岁后才逐渐稳定的。

2.5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意志特征

体育课堂教学是反映学生意志力的直观场所。一般来说,学生的意志力表现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教材内容相联系。如对于困难较大的运动项目,学生的意志力表现会较为薄弱,但通过引导与教育,学生的意志力可以有效发挥;而有些活动内容比较简单,不太需要学生强大的意志力,那么学生的意志力表现就随着课堂的进行与延续表现出自然的特征。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意志力表现与学生对教师建立起来的威信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越高,学生的意志力表现就越强,反之则弱。正常体育教学状态下,课的前半部分由于学生的学习精力较为充沛、学习热情较高,学生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依靠意志力来维持;到了教学的后期,学生在精力、体力、耐力方面到了最低点,那么就需要激发学生更强的意志力来维持课堂。因此,从整体来看,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其意志力的曲线是逐渐上升的。当然,期间也有一定的波动,根据学习任务的条件、困难程度、教师的引导等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3结语

体育教学不同于专业体育训练,由于体育教学中一个项目的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且伴随选修教学的全面开展,一旦没有达成学生的心理变化需求,学生就很有可能从此不再接触甚至抵触此项目。因此,把握好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活动变化规律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但如何把握好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活动变化规律,除上述分析外,还需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观察、揣摩、总结。

作者简介:张卉(1982-),女,河南漯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参考文献

[1] 约翰·桑特洛克.青少年心理学[M].寇彧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 朱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活动能力规律与教学质量关系探讨[J].贵州体育科技,2001(3):62-63.

[3] 赵星,王丰海.体育活动对高职学生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影响性研究——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3-4.

猜你喜欢
心理活动变化规律体育教学
谈物理学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作用
谈物理学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作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压变化的规律性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