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2016-11-03 16:01王雪侠
人间 2016年26期
关键词:认知隐喻红楼梦

摘要:本文主要对《红楼梦》隐喻的认知研究做了大体回顾,全面梳理和总结目前《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对《红楼梦》隐喻的类形、表现形式以及对《红楼梦》隐喻的理解等方面。最后概括性的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及该课题的价值。

关键词:《红楼梦》;隐喻;认知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02-02

一、前言

曹雪芹历经沧桑而写的经典巨著《红楼梦》包含丰富的隐喻现象,使得对于《 红楼梦》隐喻的研究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年份上看,对于《红楼梦》隐喻的研究是从90年代以后开始的,对《红楼梦》隐喻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即使陆陆续续有几篇相关的文章,也只是零星片语。虽然08年以后对《红楼梦》隐喻研究的文章开始达到两位数,但是截止到目前,每年的篇数也不多。可见对《红楼梦》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数量少,不成熟。

近年来,对《红楼梦》隐喻的研究文章篇数虽然逐渐增多,但大多集中于翻译领域,侧重于单纯地把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局限于隐喻翻译方法的取舍。为数不多的研究《红楼梦》中隐喻现象的文章,也多是把隐喻看做一种修饰性的话语,从修辞学的角度对其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也就是说,对《红楼梦》隐喻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局限在对隐喻翻译方法以及隐喻的修辞作用等方面,但从认知角度研究《红楼梦》隐喻的文章为数不多。束定芳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解释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1],因此,从认知角度对《红楼梦》隐喻进行研究可能会挖掘出更深层的东西。本文拟对国内《红楼梦》隐喻的认知研究做系统的综述。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红楼梦》隐喻的研究

目前,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从总体上看,对《红楼梦》隐喻现象的认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红楼梦》中隐喻的类型、表现形式及理解,对其中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则较少。

(一)对《红楼梦》隐喻类型的研究。

丰富多彩的世界和生活,形成了人们形形色色的认识,也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隐喻,随之而来也就出现了各种隐喻理论。被公众所接受的是Lakoff &Johoson对隐喻的分类:空间隐喻(或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目前对《红楼梦》中的隐喻类型研究的文章大多数着眼于研究《红楼梦》中方位隐喻,但是对其中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涉及较少。

空间隐喻是典型的概念隐喻,是借用空间位置关系来表达人类非空间关系认知的隐喻类型,主要有“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形成的空间隐喻。空间隐喻来源于人们的空间经验,是在人们直接感知、体验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沈杏轩指出“上下”空间隐喻是《红楼梦》中出现的最多的空间隐喻类型,它植根于人们对“上下”位置关系的空间感知[2]。钟曲莉认为《红楼梦》中空间隐喻向上的一般都是向善的、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向下的一般都是向恶的、向不好的方向发展[3]。耿丽敏、王斌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空间隐喻中的 ‘上和 ‘高基本表示积极正面, ‘下和 ‘低表示消极负面因素”[4]。殷定芳指出《红楼梦》中“门”这一空间隐喻不仅是对空间的表述和再现,同样隐喻了权利关系之间复杂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纠缠[5]。方位隐喻也即是空间隐喻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现象,郑娜新分析了《红楼梦》里的方位隐喻,认为:方位隐喻的使用展示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在不同环境中与他人的关系和认知的距离,这些都是基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身体体验,而形成的隐喻[6]。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些隐喻进行研究,可以更深层地解释这些隐喻发生的过程,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结构隐喻是概念隐喻系统性表现最为突出和完整的,隐藏在人类思维的深层,通常表现为死隐喻。沈杏轩分析了《红楼梦》中隐喻的认知本质,提出红楼话语中的结构隐喻是潜藏在人物心理认知深处的概念隐喻,其中贾宝玉创造的两个经典结构隐喻“女儿作水,男人作泥”和“女人三样论”背后潜藏着贾宝玉认知世界、表达自我的基本意识[7]。

(二)对《红楼梦》隐喻表现形式的研究。

《红楼梦》运用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来体现隐喻,从语音、词汇、语句、段落、篇章等不同层面来说,隐喻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张翔娜把《红楼梦》隐喻表现形式归纳为:谐音、拆字、藏字、典故、寓言和暗示等[8]。语音隐喻研究语音与其所表达意义之间的象似性,谭姗燕、黄曙光分析了《红楼梦》中的语音隐喻,认为对语音隐喻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9]。对《红楼梦》隐喻表现的研究更为细致的是集中于某一方面的研究,如人名隐喻、植物隐喻、疾病隐喻等,其中对《红楼梦》人名隐喻研究的文章不在少数。陈竟春把曹雪芹对人名的隐喻大致归纳为三种:谐音法、典故法、职业法[10]。韩冬青也指出:《红楼梦》人名大量使用谐音隐喻[11]。

根据所查资料,对《红楼梦》隐喻表现形式的研究最多的是谐音隐喻,体现最为明显的是人名的谐音隐喻。此外还有不同学者所提到的典故、职业、藏字、拆字、暗示、语气等各种表现形式,但除谐音隐喻以外,对其他隐喻的表现形式研究的文章寥寥无几。

(三)对《红楼梦》隐喻理解的研究。

“目标域”和“源域”是隐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众多映射。我们的思维在隐喻的形成和理解中具有认知和分辨作用。陈璟璟指出曹雪芹在《红楼梦》人物名称的设置上主要是通过思维映射[12]。田晓莉(2008)从认知角度归纳分析了《红楼梦》植物隐喻,指出其认知运作过程是植物作为源域向人类其他目标域的投射。王一杰(2010)也指出《红楼梦》中的隐喻是将“源域”部分地映照于“目的域”上。刘杰(2012)指出《红楼梦》中惯用语隐喻“棉花耳朵”是隐喻中常见的由人体域向抽象概念域的投射,由此认为:人们常常通过隐喻把熟悉的食物的特征部分地映射到新的概念上。高晓晴(2011)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诗歌隐喻,发现作品中的隐喻存在二次映射,因此提出对隐喻的解读基于相似性和相关性,探寻跨域映射和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互动。因此,对于隐喻的理解就必须从源域出发,寻找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点。

和语言一样,隐喻也深深扎根于社会文化背景之中,所以同一个隐喻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隐喻意义。另外,隐喻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认知主体的作用,人的认知能力差异也会导致隐喻意义理解上的分歧。这就决定了对于隐喻的理解隐喻要依据共同的体验和感知寻找相似性,并依据相关语境和文化模式解释隐喻。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的理解归结为:异中求同的过程和结果[13]。

研究《红楼梦》隐喻理解的文章主要着眼于隐喻理解的步骤、隐喻理解与语境等方面。宋玉阁把隐喻的理解分为两个步骤: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并在分析《红楼梦》隐喻的基础上,探索语境在隐喻辨认和隐喻意义推断中的作用,认为语境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4]。 陈雪梅依据《红楼梦》中的隐喻,更进一步地解释:隐喻意义的推断要寻找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性,或寻找设喻者的意图,同时隐喻的理解和语境密切相关[15]。张鹭从语言、非语言、文化因素等方面探讨了语境对《红楼梦》隐喻的理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正确地理解语境,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隐喻的意义[16]。

三、存在的问题、研究价值及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理论不断被运用到多个领域的研究,例如把Lakoff&Joho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运用于《红楼梦》的的解读,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拓展了我们的视野。通过对《红楼梦》隐喻认知的研究进行反思,发现以下四点是今后研究需要考虑并改进的:

首先,概念混淆。《红楼梦》中存在着大量隐喻现象,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只局限于解释这些隐喻现象,侧重点在于从非认知角度分析隐喻在作品中所产生的效果以及美化作用,并没有系统地讨论这些隐喻产生的过程和读者理解隐喻的认知过程,对其中隐喻认知研究的成果不够明显和突出。因此不少人就把《红楼梦》隐喻研究和《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两者混为一谈,或者是认为《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仅仅是对其中隐喻的语言艺术的分析及探讨。这是不对的,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红楼梦》隐喻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期集中在分析其隐喻的文学艺术价值以及修辞上,对于《红楼梦》隐喻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是后来逐渐分离出来的。因此,概念混淆是后人在进行研究时值得注意的。

其次,缺乏系统性。对研究《红楼梦》中隐喻的文章进行系统地梳理之后,发现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认知角度研究《红楼梦》中的隐喻,但大部分的文章都着眼于自己所研究的某一个点,对于具体某一方面的研究不够完整、深入和彻底,显得比较凌乱,例如对于《红楼梦》隐喻类型的研究多是研究其中的空间隐喻,而对于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研究则比较少;对于《红楼梦》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则寥寥无几,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针对《红楼梦》隐喻认知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可以说《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还缺乏系统性。

第三,对《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落后于认知语言学上隐喻理论的研究。根据所查找的资料,有些文章虽然有《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之名而无实,同时在研究的理论深度方面也是远远不够的。目前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理论成果,完全可以对作品作全面、系统的隐喻梳理。可惜,所查到的资料中更多的是对《红楼梦》作品隐喻认知分析的只言片语。

最后,对《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的文章中所举隐喻示例重复出现,缺乏创新。在所查到的资料中,隐喻示例重复现象比较频繁,很多学者所引用的例子几乎一模一样,缺乏对作品中其他隐喻的探讨,研究缺乏发现和创新。

综上所述,《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学者应该考虑如何把认知领域日渐成熟的隐喻理论运用于作品中隐喻的分析解读。

(二)《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的价值及展望。

对《红楼梦》隐喻的认知研究不仅可以为隐喻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参考依据,并且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红楼梦》隐喻的研究,也可以为今后学者从认知角度研究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提供可借鉴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随着研究理论的日益丰富和完善,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将不断涌现,《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也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极大扩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8.

[2]沈杏轩.略论《红楼梦》空间隐喻现象——以“红楼”对话中的空间隐喻为例[J].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学报,2012(第5期).

[3]钟曲莉.《红楼梦》中的空间隐喻[J].湖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第29卷第2期).

[4]耿丽敏,王斌.空间隐喻分析—以《红楼梦》中上、下、高、低为例[J].安徽:安徽文学,2011.

[5]殷定芳.试析空间叙事隐喻的价值信息—以《红楼梦》和《鲁滨孙漂流记》为例[J]江苏: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第4期).

[6]郑娜新.《红楼梦》中的方位隐喻现象分析[J].安徽:海外英语,2015(第9期).

[7]沈杏轩. 基于隐喻视角的《红楼梦》语言艺术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2.

[8]张翔娜.《红楼梦》的隐喻功能及表现形式[J].广东:学理论,2011.

[9]谭姗燕,黄曙光.《红楼梦》中的语音隐喻[J].黑龙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第2期).

[10]陈竟春.应用语言学的隐喻研究—以《红楼梦》的英译为例[J].陕西:陕西教,2013(第3期).

[11]韩冬青.试论《红楼梦》人物命名隐喻性特点[J].甘肃:社科纵横,2006(第7期).

[12]陈璟璟.基于《红楼梦》人物名称的概念隐喻分析[J].湖北: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第6期).

[1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81 .

[14]宋玉阁.《红楼梦》隐喻解读分析[J].黑龙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2期).

[15]陈雪梅.以《红楼梦》为例谈隐喻的理解[J].河南: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第6期).

[16]张鹭(2008)隐喻的理解与语境—以《红楼梦》隐喻为例[J].河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第5期).

作者简介:王雪侠,女,1991-,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阜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认知隐喻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爱的隐喻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