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让评价体系阻碍智库发展

2016-11-03 14:09王文
对外传播 2016年10期
关键词:智库影响力体系

王文

智库评价体系建设事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大局。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激励智库做好本职工作,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咨询服务。借助评价体系可以加强智库认同感、激励智库自觉性和提高智库认可度,起到应有的规范、引导和激励中国智库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实现智库建设与智库评价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智库向更高水平发展。相反,如果评价体系不够客观,数据采样不够完全,甚至还有炒作之嫌,那么,非但得不到积极效果,反而会助长一些恶习。

利用评价体系加强智库认同感

智库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政策研究机构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服务,却没有“智库”的定位意识。中国智库的认同感来源于多个渠道,例如,被各种各样的智库报告认同,被政府以“国家高端智库”名义认同,以及智库的自我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智库热”不断升温,智库成为许多科研机构的标签,智库学者成为许多研究人员的称谓,政策咨询的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社会广泛认识到智库对于科学决策、国家治理和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通过智库评价,许多政策研究机构确认了自身的“智库”身份,努力吸收借鉴国外知名智库发展经验,实现了从传统研究机构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转变。

但也有机构“混水摸鱼”,想混入智库界,变成一个能够接近决策层的机构,或让人看着与决策层很亲近的机构,借机达到一些目的。此时,评价体系里的归纳作用就会突显出来。只有能够被评价体系收入,才是“真”智库,否则,便有“假”智库的可能性。在辩识真假的过程,评价体系的作用相当明显。它会成为一个门槛,令智库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让这个中国早期的产业变得不那么“浑浊”。

为此,评价体系的定义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评价体系必须以一些较为客观的标准来定义何为智库,说明智库与“咨询公司”“学术机构”的区别,能够使智库与“皮包公司”甚至是“骗子公司”区别开。另一方面,评价体系也要让新的从业者明确“创业”的方向,而不是把智库神秘化、不可告人化。

利用评价体系激励智库自觉性

智库评价是引领智库业健康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对智库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激励和规范作用。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智库评价指标,评选出具有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和知名智库,可以为智库行业的发展树立典范,“催生中国新型智库的行业自觉”,指引整个行业的方向。

此外,影响力(可分为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以及这些细分影响力的具体分项指标,都对各领域的智库有引领和激励的作用,落后的智库为超越排名靠前的智库而努力拼搏。这些影响力的评定有赖于客观的评价系数与广泛的数据采样,不能只是拍脑瓜而形成;评价体系也不能过于复杂,搞成复杂的数理工程。更重要的是,影响力不能只看单一的指标,这容易剑走偏锋。

比如,目前个别榜单以“智库的网络影响力”为主题对智库进行排名。这无疑是一种鼓励智库要提升社会影响力的方式,但是如果只是注重在网络影响力一项上的排名,可能会反映出排名者的惰性,只能在网络上收集数据的局限,更容易将智库的社会影响力狭隘化,助长一些智库学者哗众取宠的心理。

实际上,相比于网络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评价更紧迫。面对中国走向全球化的趋势,评价体系应当发挥杠杆作用,让智库更多地把精力放到如何提升国际关注上。如果能够形成说服、引导的能力,那更是难能可贵。

在以影响力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评价体系上,没有进入排名榜的智库会逐渐淡出政府和公众的视野,难以吸引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支持,会对自身发展造成恶性循环。比如,一些看重学术影响的研究机构,就很难转变成智库,这使得一些胸怀天下、有志于改变现实的学者被迫基于学术却难以超越学术,使研究人群真正产生了分化,一是智库学者,二是纯粹的学术学者。

智库评价为智库自律发展设计了标尺,也为政府、公众识别好智库提供了参照系。公正的智库评价有利于形成智库良性发展的价值标准,例如,提高活动影响力,保持政策研究独立性,确保成果高质量,促进智库业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形成。总之,智库评价为引领智库业健康发展,激励智库自觉性,发挥了导向作用,帮助中国智库走得更好更远。

利用评价体系提高智库认可度

“打铁还需自身硬”,智库发展的根基在自身,但也不能否定外部环境对智库发展的影响。智库评价可以提高智库的认可度,广泛的政府和社会认可度有助于智库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和人才引进。随着大量资金和人才的涌入,智库可以有足够的实力开展政策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又被政府和社会认可,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

排名靠前的智库当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包括资金捐款、决策者的关注、社会的尊重等等,而排名靠后的智库则会逐渐被淘汰。从某种意义上说,智库是一个淘汰率相当高的行业,会有一些“常胜将军”,但通常被淘汰、消失的智库也会非常多。在欧美国家,真正“百年老店”型的智库并不多。

简而言之,直观的排行榜十分容易吸引眼球,被媒体广泛报道,民众也往往对其抱有极大的热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帮助大众、政府决策者了解智库,增强对智库功能作用的认知。许多名声不显的优秀智库在排行榜中脱颖而出,这有利于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智库评价人员就更应慎之又慎,要以一种对行业的高度责任心推出最科学的排名,而不是基于一些相对不系统、不科学的方法论,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出发点。

利用评价体系促进智库大发展

智库评价市场的形成会促进智库间竞争,民众通过智库排名评价智库的好坏,捐资者通过智库排名评估捐款是否得到有效使用,决策者通过智库排名评估智库成果是否具有高质量。智库本身也在评价体系中找到差距,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智库本身的发展来说,智库可以根据评价体系找准自己的特色领域,进行市场细分,准确定位,进一步发展完善自己;从行业整体来说,评价体系使得智库业发展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从智库的生存发展来说,评价体系可以使智库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全行业整体情况,在更好地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可以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大发展。

智库评价为决策者掌握智库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参考标准,有助于决策者从鱼龙混杂的智库业筛选出真正高质量、高水平、高影响力的智库,避免了低质量、低水平、低影响力的智库参与政府决策,这类低端智库往往会消耗有限的社会智力资源,对政府决策无法起到资政作用,甚至降低决策效率,误导政策决策。

在客观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智库的评价体系还要学会推广自己的影响力。据笔者所知,中国智库评价方法的严谨性正在提升,但推广智库排行的本身却需要进一步提升。须知,让更多人知道智库评价,不比让一家智库的排名更加靠前更容易。

总之,中国智库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智库排名有待完善,但不能简单否定智库评价的作用。对于智库评价,我们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明确智库的界定,看清各类评价体系的优点和局限性,确定智库影响力的衡量标准,并积极利用评价体系推动中国智库的良性发展。

(本文系2016年度中国外文局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究课题“智库与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5WWJB07,该文被收入作者即将出版的新著《伐谋:中国智库影响世界之道》中)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微信公众号:rdcy2013)

猜你喜欢
智库影响力体系
书讯:《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My Hobby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你凭什么影响别人
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10位商界领袖
新型智库不能有“库”无“智”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报告称中国智库数量排世界第二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