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纸媒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及形塑

2016-11-03 14:15杨文睿王伟
对外传播 2016年10期
关键词:议程负面议题

杨文睿+王伟

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刚刚起步,国际舆论的反应也处于初步阶段。作为中国的近邻,澳大利亚是一个中等强国,对中国的经济、战略意义都十分重要。“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澳大利亚媒体一直在进行持续报道。分析澳大利亚主流报纸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构建的中国形象,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国对澳传播的重点,客观上也提供了对外增信释疑、扩大与相关方良性互动的契机。

那么,澳大利亚主流报纸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设置了哪些新闻议程?使用了哪些报道框架?使用这些新闻议程和框架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国家形象?本文选择澳大利亚的两家堪称舆论领袖的报纸《澳大利亚人报》和《悉尼先驱导报》为研究文本,这两家报纸都被认为是澳大利亚主流媒体中报道国际事务最全面最可靠的报纸。本研究的样本来自Factiva数据库,通过输入关键词(silk road)和(China),设定报纸来源为《澳大利亚人报》和《悉尼先驱导报》,时间跨度为2013年9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经人工甄别后共获得57篇新闻报道。

一、报道量的变化和新闻议程的运用

研究发现,澳大利亚主流报纸有关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从9月首次提出该倡议之后至年底仅有2篇新闻报道,月均篇数仅有0.5篇,平均篇幅为593个单词。2014年全年,报道篇数为10篇,月均篇数上升至0.8篇,平均篇幅上升到847个单词。2015年全年,报道篇数为45篇,月均篇数升至3.8篇,平均篇幅达1257个单词。

根据报道倾向,我们将每篇报道都归入“正面”“负面”“中立”三类。判断标准为:正面——报道正面事实性题材或持有积极正面的观点性内容;负面——报道负面事实性题材或持有消极批评的观点性内容;中立——正面及负面的事实性题材皆有或持有积极正面及消极批评的内容性观点。经过分析,这些报道共使用了11个不同的新闻议程,它们的倾向性和使用频率如下(见表1)。

在2013年9-12月,由于只有2篇新闻报道,因此提及的新闻议程数量也相对有限,两篇报道中都设置了“中国扩大地缘经济影响”和“中国扩大地缘政治影响”的议程,“中国(在东海、南海)的举动令人不安”议程出现1次。在2014年,出现次数最多的两大议程仍然是“中国扩大地缘经济影响”(45%)和“中国扩大地缘政治影响”(35%)的议程,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在东海、南海)的举动令人不安”议程(15 %),“中国提供经济合作机会”议程首次出现(5%)。在2015年,出现次数最多的两大议程仍然是“中国扩大地缘经济影响”(25%)和“中国扩大地缘政治影响”(20.5%),但由于新闻议程的内容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两大议程所占的比例都比前两年有所下降;并列排在第三位的有三类议程:“中国(在东海、南海)的举动令人不安”(9.1%),“中国提供经济合作机会”(9.1%),“中国是澳大利亚的经济合作伙伴”(9.1%)。并列排在第四位的议程也有三类:“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引人瞩目”(6.8%),“‘一带一路输出环境污染大的重工业”(6.8%),“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可能)受挫”(6.8%)。

综合来看,在这三个时间段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三大新闻议程为:“中国扩大地缘经济影响”(31.9%),“中国扩大地缘政治影响”(26.1%),“中国(在东海、南海)的举动令人不安”(11.6%)。而对比这三个时间段的新闻议程可以发现,在2013至2014年澳大利亚媒体都没有把中国描述成经济合作伙伴,但在2015年“中国是澳大利亚的经济合作伙伴”这一议程出现次数却上升至第三位,与“中国(在东海、南海)的举动令人不安”和“中国提供经济合作机会”并列。

从这些新闻议程的倾向性来看,2013年9-12月,澳大利亚媒体设置的中立新闻议题占总议题数的80%,正面议题占总数的0%,负面议题占总数的20%。澳大利亚媒体上的有关中国的新闻议程是偏负面的。2014年,澳大利亚媒体设置的中立新闻议题占总议题数的80%,正面议题占总数的5%,负面议题占总数的15%。澳大利亚媒体上的中国形象相比前一年正面的报道增加,但总体形象仍然是偏负面的。2015年,澳大利亚媒体设置的新闻议题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中立的议题占总议题数的45.5%,正面议题占总数的27.3%,负面议题也占总数的27.3%。有关中国的新闻议程是正负面持平的。综合看来,中国形象经历了从偏负面向正负面持平的变化。

二、中国形象的演变与塑造

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报道议程和报道框架的运用。澳大利亚主流报纸运用上述议程并结合不同的报道框架来报道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同时塑造中国的形象。本文作者通过借鉴框架研究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综合阅读澳媒体围绕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发现澳洲报纸主要使用了3种报道框架,即:欧亚大陆中心主义框架、新殖民主义框架、东方主义框架。下文分别从报道议程、报道框架两个方面分析2013年至2015年底澳洲主流报纸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其演变。

1. 从议程设置角度看,中国形象经历了从偏负面向正负面持平的变化。

2013年9-12月,澳媒对“一带一路”倡议持观望态度,总体议程偏负面。澳媒体将该倡议视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通过贸易和航运提升软实力”的行为,是意在“与美国争夺影响力的一场博弈”,对中国在东海、南海坚持领土主权的行为表示担忧。

2014年,澳媒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主要集中在11月和12月,这与习近平在该年11月访澳并在澳议会发表阐述“一带一路”倡议的讲话相关。这一时间段的议程主要围绕解释“一带一路”倡议,仍偏负面,中立的议程继续集中于中国扩大地缘经济、政治影响力。首次出现正面的议程为中国提供经济合作机会。负面的议程仍是关于中国(在东海、南海)的举动。总体看来,这一阶段的议程仍偏负面,但值得注意的是正负面的议程开始同时出现,塑造了相互矛盾的中国的形象。

2015年,澳媒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平均分布在各月,但3月份的报道更多一些,集中于中国两会上的有关该倡议的新闻。这一阶段正负面议程的设置量旗鼓相当。中立的议程仍是中国扩大地缘经济、政治影响力。正面的议程相比前两个时间段大幅增加,如中国提供经济合作机会、中国是澳大利亚的经济合作伙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引人瞩目、中国经济增长“新常态”可以让人放心。而负面的议程除了“中国(在东海、南海)的举动令人不安”以外,还分别有:“一带一路”输出环境污染大的重工业、中国在斯里兰卡的对外经济合作(可能)受挫以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正负面议程的设置数量相当,塑造的中国形象更加相互矛盾。

2. 从报道框架的使用看,澳洲主流报纸交替或一并使用3种框架塑造的中国形象一直是偏负面的。

经过分析,在澳洲主流报纸使用的3种新闻框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欧亚大陆中心主义”(34次),其次是“新殖民主义”(28次),第三是“东方主义”(12次)。从这些报道框架的倾向性来看,“欧亚大陆中心主义”“新殖民主义”“东方主义”都是负面的报道框架,而且澳大利亚媒体经常交替或一齐使用这些负面的报道框架,因而澳大利亚媒体上的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框架都是负面的。

欧亚大陆中心主义框架下的中国形象是期望称霸世界的霸主形象。英国的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J. Mackinder)认为: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①。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 J Spykman)(1895-1943)修改了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提出了“边缘地带”学说。他认为,不是欧亚大陆的中心,而是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才是各强国占领和控制的核心地区②。无论是控制边缘还是中心,最终目的都是强调欧亚大陆的重要性。运用欧亚大陆中心主义框架,澳媒多次提及中国将成为欧亚大陆的“中心”。例如,“丝绸之路战略的目的在于让中国再次成为占据欧亚大陆心脏地带以及它曾经主宰的壮观的海上贸易路线上的超级大国”。中国的丝绸之路机制,将确保其资助的基础设施整合欧亚大陆,使“所有的道路将不再通向罗马,而是通向北京”。“这将加速亚洲整体的经济增长,亚洲会连接全新的现代的交通及通信系统,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货运铁路、航线和港口,甚至是互联网服务供应商,而中国就是这个系统中心的庞大枢纽。因此,今天的中国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庞大价值链的核心,占据不可或缺的中心地位,就像她在1500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时期一样”,“丝绸之路战略表明中国要求获得全球性领导地位”。

在新殖民主义框架下,中国被描述成通过一个向他国输出资本和管理人员来进行经济、资源掠夺和剥削的国家。新殖民主义的经典定义源自原加纳总统恩克鲁玛的著作《新殖民主义》,书中提到“新殖民主义的实质是,在它控制下的国家经济制度、政治政策,都是受外力支配的”③。运用新殖民主义框架,澳媒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具有侵略性的扩张经济体的形象。例如,“习近平从苏联解体和西方对其前殖民地的不可持续的剥削中铭记了两大教训。第一个教训是真正的大国必须是全方位的大国,经济上以及军事上都要强大。第二个教训是要把朋友和潜在的对手联系起来并编织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经济和金融网络中,这个网络的中心就是中国,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巩固中国的领导地位,避免殖民主义带来的敌意和当地人民的怨恨”。“中国不会像欧洲国家那样获得正式的殖民地,但她确实想为该区域提供人们需要的基础设施。的确,中国现在的所作所为同英国和荷兰于200年前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做的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不是通过殖民而是通过旗下公司对外向哈萨克斯坦、柬埔寨、甚至澳大利亚输出资本和管理人员”。

在东方主义框架下,中国被塑造成一个东方的专制帝国的形象。东方主义最早源自萨义德的《东方学》一书,该书批判西方强势话语以学术为名,展开对东方世界的话语殖民,东方学是“从政治的角度察看现实的一种方式”④,其实质是“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⑤。如果说20世纪以前西方进步大叙事中对东方中国的描写还是“停滞的帝国”的图景,那么20世纪以来,西方自由、文明大叙事中对东方中国的描写则变成了“专制帝国”的镜像⑥。运用东方主义框架,澳媒将中国塑造成了一个异类的专制的帝国形象。例如,“中国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当人们选择对中国的不正常性视而不见时,这个世界本身已经变得不正常了”,等等。

综合新闻议程和报道框架的使用来看,澳大利亚主流报纸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总体仍偏向负面,但日益呈现出正负面形象相互矛盾的双重性。中国在经济和战略安全上对澳大利亚的不同意涵,使得澳对中国形成了矛盾的认知。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澳经济利益近年来日益紧密,这使得原本澳大利亚在经济和战略上的国家利益的矛盾更为突出,这影响到澳大利亚主流报纸对中国的新闻报道,其笔下的中国显得既是伙伴亦是威胁,呈现出愈加相互矛盾的两面性。

(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NR2016029)

「注释」

①J .Mackinder.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New York : Henry Holtand Company, 1942, p.62 .

②N.J .Spykman.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 Co ., 1944, p.43.

③克瓦米·恩克鲁玛:《新殖民主义》,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年版,第5页。

④(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4页。

⑤同上,第 4页。

⑥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 页。

猜你喜欢
议程负面议题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阿塞拜疆向联合国提交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规划报告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