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俑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2016-11-04 05:01王资卓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社会背景

王资卓

摘   要:墓葬中出土的陶俑艺术,因其生动形象,写实活泼,受到人们喜爱。俑在最初是种殉葬制度的代替,代替活人进行陪葬,这种制度自西周时期开始实行,至到汉代达到了普及鼎盛的状态。本文就殉俑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进行讨论,以供学习。

关键词:殉葬制度;社会背景;陶俑艺术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132-01

一、殉俑艺术的起源

史前人类尚巫,相信死而不灭,人殉现象在史前时期便多有发生,以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期及父系社会时期为主,大多表现以妻妾殉夫幼童殉葬等形式出现。史前时期已初步形成了规范,有了成熟的殉葬葬式,脱离萌芽时期。“殷人尊神,率民以事身,先鬼而后礼。”殷商人崇尚祖先,视祖先为神灵,为了使祖先能够在死后世界富足享乐,人殉制度在商朝前期开始普及到后期杀殉之风到达顶峰造极的地步。西周初期文化变革提倡“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民本思想,注重现世的生活,对待鬼神敬而远之,尊礼尚施,导致西周时期人殉习俗逐渐衰落,数量不多。与此同时西周出现俑葬制度,多制作粗糙,俑的造型轮廓较为模糊,仅在大体上似人造型,细部刻画不细腻。但从表现形式上看,木偶持物做侍者状,显然作为活人的替代进行陪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礼乐崩坏,传统礼乐被摒弃,各诸侯国揭竿而起,人殉习俗出现复苏回潮,且范围较之殷商更为广阔,人殉习俗与俑殉制度并存,如“湖北当阳曹岗5号墓中,两具殉人分别置于墓主的两侧,两具人俑分别置于墓主脚端两侧,俨然已经代替活人起到了殉人的作用。俑葬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应用,数量较之西周时间明显增加。其中以南方楚地尤为盛行,俑偶做工精细,造型纹饰绮丽,成为了楚地一种流行的丧葬形式。

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的价值地位得到提高。精神思想上的觉醒起,反对人殉的社会思潮,都表现出人对自身认识的加强,既表达了对墓主的尊重也使活人避免被杀害,最终使得俑葬制度得以扩大,至到秦汉时期,俑殉已经完全代替了人殉制度。

二、殉俑的造型发展及社会功能转变

“始作俑者,为其象人而用之”。作为人殉的代替物,与人相像是殉俑的造型刻画的前提与唯一条件。先秦时期俑作为人殉的替代以墓主人墓穴之外的陪葬坑形式出现,造型单一朴实。俑艺术尚处于萌发发展的初期,殉俑的轮廓模糊,面容刻画不清晰,轮廓近似人形模样,制作粗糙。春秋战国时期,殉俑的制作工艺较之前朝有所进步主,北方出土的殉俑多为陶质,敦厚简朴,体态微小,形态较为活泼随意,做工粗糙。“信巫鬼,重淫祀”习俗浓郁的南方楚地,出土殉俑多为木制俑,因此造型秀气修长,轮廓较北方清晰,纹饰刻画丰富,制作细腻,充分的表现出了楚人尚鬼神之力的信仰风格。

秦汉殉俑制度已经完全代替了人殉制,其中以陕西省临潼发掘出秦始皇陵陪葬坑中出土的兵马俑为代表。俑像皆高1米八、九,性质如真人大小,写实细腻,服饰着装的甲片刻画精准,发辫束式清晰,神态面容栩栩如生,出土时着色,肤入活人一般。经钻探发掘,三处俑坑约7000多件俑像,战车100多架,战马100多匹,形成了一个秦朝军阵。

汉代初期,社会百业待兴,宗族结构向家庭结构转变,大规模的陶俑成为了墓主人社会地位的新象征。以汉景帝阳陵陪葬坑为代表,出土陶俑3000余件,制作精良,陶俑周身赤裸且涂有肤色,均无双臂,陶体修长匀称,四肢刻画细腻,面容表情生动与真人无异。其中针对不同的身份其肤色不一,如后宫嫔妃肤色较白,刻画更为细腻修长。据考古学家推算,这些陶俑在陪葬时应有活动的木质手臂,穿搭有衣着配件,因时间久远皆以腐朽。东汉殉俑也成为了墓主人墓室的一部分。地主豪强庄园经济开始发展壮大,视死如生厚葬习俗成风,生活气息浓重,殉俑的种类增多,出现了家兵俑、歌舞乐伎俑、百戏俑等,形象丰富数量增大,且各地风格多变。真实的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落寞,厚葬之风被制止。原先题材的殉俑艺术渐渐没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组合仪仗俑,以鞍马牛车为中心的俑群,体现着墓主人的社会及地位。北朝时期,汉胡文化的融合,殉俑逐渐由魏晋时期的瘦骨清像转化为肥实丰润,这也为隋唐时期的陶俑艺术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殉俑艺术走向巅峰,以强大的经济基础为支撑海纳百川,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艺术造型及手工艺技术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白瓷加彩,唐三彩等工艺的出现丰富了殉俑的材质也使之造型更为完善。唐代殉俑多形体柔和,线条流畅,表情细腻,面部具体,妆容饰品表现明确。胡人俑,侍从俑,歌舞乐伎俑,天王俑,武士俑等,外来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下,俑的种类丰富,且此时部分人物俑从最初单纯殉葬的社会功能转变成墓葬的镇护功能,例如隋唐成为一定陪葬规范的武士俑及天王俑,十二神俑等,以人为主体造型赋予了其神鬼之力,这也反映出,人自身价值的被重视,自我意识的被提高,唐朝人的自信。

三、结论

隋唐以后,殉俑艺术开始衰落,,自秦汉以来的殉俑制度只存在于少数墓葬中鲜有发现,且整体制作水平简单,远不及隋唐时期的精美细腻。宋代以后,运用于陪葬的殉俑渐渐以纸、布的材质形式代替。俑的制作,多为世俗的把玩欣赏,墓葬属性渐渐淡化。从先秦的人殉制度发展至俑殉制度,而后被纸、布工艺所代替,这种从墓葬文化的转变,存在社会氛围对于人的强调,以及外来宗教文化的直接影响。更多的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自我意识萌芽,及自我价值的认识和觉醒,这种对于生命文化的自省,早就了殉俑艺术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熊煜.中国陶塑艺术特征的初探及历史文化意义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猜你喜欢
社会背景
浅谈环境法兴起的背景
浅析社会语言学背景下的商务语言研究
从日剧《直美与加奈子》看中国人的形象
浅析冯梦龙“三言”中的历史文人形象
《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女性意识及其社会背景
汉魏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