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马里维和部队:枪林弹雨中托起大国担当

2016-11-05 03:55辑编约特鑫吴
国际援助 2016年3期
关键词:工兵任务区维和部队

辑编约特 |鑫吴

赴马里维和部队:枪林弹雨中托起大国担当

辑编约特 |鑫吴

2014年12月30日,在马里北部城市加奥,中国驻马里维和警卫分队在例行巡逻前登车。  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编者按

由于连年战乱,加奥古城显得破败不堪,中国已有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先后在加奥任务区履行维和使命。尽管这里恐怖袭击最频繁、维和部队伤亡最严重的任务区,尽管这里各种威胁随时发生,但一批批中国维和军人带着党和人民的嘱托、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仍义无反顾地接替来到这里。面对恶劣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和频发枪弹袭击的特殊考验,中国蓝盔勇士们攻坚克难、主动作为,舍生忘死、英勇奋战,经受住了枪林弹雨的考验和血与火的洗礼,用实际行动践行大国军人的责任担当,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被亲切地誉为“来自东方的和平使者”。

拂晓时分,一轮明月已沉到西边天空的一角,可沙漠里的黑夜却仍不舍得远去。喇叭里传来熟悉的军号声,官兵们一个个钻出集装箱板房,集合、点名、出操、备战……2016年4月26日清晨,西非马里加奥地区的不少居民们仍在睡梦中,可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的官兵们已早早起床,整装待发。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蓝盔勇士们又开始了新一天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

冬去春来,花落花开,流年似水,不知不觉间,中国已有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先后在战火纷飞的加奥任务区履行维和使命。尽管这里是联合国维和任务区中武装派别斗争最激烈、恐怖袭击最频繁、维和部队伤亡最严重的任务区,尽管这里火箭弹、路边炸弹、自杀性汽车炸弹各种威胁随时发生,尽管这里自2013年7月以来已有数十名联合国维和军人遇袭身亡,但一批批中国维和军人带着党和人民的嘱托、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仍义无反顾地接替来到这里。

面对恶劣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和频发枪弹袭击的特殊考验,中国蓝盔勇士们攻坚克难、主动作为,舍生忘死、英勇奋战,经受住了枪林弹雨的考验和血与火的洗礼,用实际行动践行大国军人的责任担当,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被亲切地誉为“来自东方的和平使者”。

“中国警卫”堪称“战区楷模”

“加奥一面靠撒哈拉大沙漠,一面临尼日尔河,听上去浪漫,但现实却是血与火的考验,你们任重道远。”此时正在加奥履行维和使命的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官兵,刚刚抵达马里时,中国驻马里大使陆慧英曾这样勉励他们。

此言不虚。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马里,曾是西非历史上著名的桑海帝国的首都,在广袤的撒哈拉地区享有“沙漠明珠”的美誉。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一直过着安然乐居的生活,犹如滋育他们的尼日尔河一样清澈闲静。然而,4年前的马里政变和与其带来的绑架杀人、炸弹袭击、地雷设伏等恐怖活动,彻底打破了这里的宁静,饱受战火洗礼的人民对和平与安宁充满了渴望和眷恋。

由于连年战乱,加奥古城已显得破败不堪。当中国维和军人乘机抵达加奥机场时,行走在航站楼里,弹孔、弹壳随处可见。行驶在加奥的路上,最常见的是摩托车和驴拉的小车。“路人在看到中国维和士兵后都会招手或竖起大拇指。”第二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队长车长生告诉记者,好多当地人会说“你好”,官兵们在哨位站岗时也会有人向他们主动打招呼,但大家都不敢放松警惕,右手还是按着枪上的扳机,左手赶紧挥一下就收回。

这是因为马里政府官员杜尔女士介绍说,仅在加奥就有约500名恐怖分子混杂在平民中。这些恐怖分子放下枪就是“平民”,拿起枪就是嗜血的恶魔。当地人以部族聚居,对于警卫分队官兵来说,一时很难辨别谁是恐怖分子、谁是平民。

“其实,即使辨别出恐怖分子,维和官兵们也不能随意击毙。因为维和部队必须坚持中立原则,他们所携带的轻武器主要用于自卫,或是在安理会授权条件下最低限度使用武力。”车长生说,恐怖分子在暗处,他们在明处;他们携带自卫轻武器,而从恐怖分子手中,却有大量火箭炮、导弹、榴弹炮和炸药,这就是维和官兵面临的严酷现实。

这是中士王长军维和期间最为惊险的一天。2014年5月19日中午,他手心开始出汗,当时千余名当地民众手持棍棒、砍刀等武器接连冲击联马团东战区司令部,企图以此施压联马团放弃中立,卷入战火。见此情景,王长军下意识地扣上角门铁索、支好圆木,用身体死死顶住,将人群挡在大门外。

拳头大小的石块雨点般从围墙外飞来,还有人手持火把,企图掷入……王长军的头盔和防弹衣被砸得砰砰作响,颈部被石块砸破后血流不止。直到当头戴钢盔的战友们赶来增援后,王长军才回到了自己的战位——在制高点上透过狙击步枪瞄准镜关注形势,防范伺机混入的恐怖分子打冷枪。

这是中国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任务期内遭遇的考验之一,最终他们凭借全面过硬的综合素质,机智果敢地一次次成功化解了这些危机,赢得“联马团王牌”的赞誉。

马里维和是中国军队参加的第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王长军所在的警卫分队是中国军队自1990年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首次派出的安全部队,主要负责联马团东战区司令部和维和部队营区的守卫任务,在危险来临时常常都冲锋在最前线。

加奥机场是恐怖分子实施袭击的靶心区域,而在靠近机场的沙漠腹地,荷兰工兵大队曾在那里建设营区。当时,由于频繁遭受恐怖袭击,艰险危难之际,他们首先想到了中国警卫分队,请求为其提供安全防卫。这是我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多年来,首次派出维和安全部队为外军提供全域安全防卫。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荷兰建设任务区东邻机场,三面环灌木丛,形如“活靶子”。当时,70%的火箭弹袭击都发生在机场周边,防卫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应对近在咫尺的威胁,警卫分队抽组特战、排爆等专业40名官兵,苦练过硬的作战本领,同时采取多种战法进行布阵……最终,官兵们有惊无险地经受住了31次火箭弹袭击、遏制了多次近距离可疑武装攻击,圆满完成了这次防卫任务。联马团最高安全官侯赛对他们赞不绝口:“你们是我见过的最专业、最过硬、最负责的警卫部队!”荷军一名军官则用一株从国内带来的郁金香表达感谢之情,“能够得到你们的安全防卫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2015年6月15日,在马里加奥地区轻武器靶场,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战车向“目标阵地”发射赤磷弹。新华社发韩立建摄

近三年来,中国三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队员齐心协力,凭借过硬本领先后完成2000多次机动巡逻、警戒护送等安全防卫任务,有效应对大规模暴力冲击等各类敏感突发情况数百起;开创了“中国安全标准”、“中国专业警戒”等8项联马团公认的维和之最;其防御设施和应急处置措施手段被东部战区树为“战区楷模”,要求全战区47个国家的维和军人学习借鉴。联马团司令卡祖拉将军赞扬中国警卫分队说:“你们纪律严明、堪当重任,你们是精英中的精英,拥有你们是我们的骄傲!”

“蓝盔天使”上演“生死时速”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中国维和军人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再配上一幅墨镜,是一个酷酷的样子。可在非洲马里,热季最高地表温度达60多摄氏度,酷酷的背后却是难以体会的艰辛。

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医疗分队护士管付岩告诉记者,她们每次外出执行任务都是一动一身汗,豆大的汗珠从头盔里滑落,厚重的防弹衣内,迷彩服经常无数次的湿透,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虚脱。

近年来,联马团维和军人频遭暴恐袭击,数次出现紧急事件,伤亡人数和事件强度列联合国各维和任务区之首。据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5月份,我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抵达任务区以来,截至目前,马里共发生各类袭击事件201起。

动荡的时局使维和官兵随时面临着紧急任务的考验。2014年4月26日,首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医疗区正式运转的第3天,就迎来了第一批伤员。

当天14时左右,大批塞内加尔维和军人抵达马里,在由加奥前往基达尔营区途中发生严重车祸,1名维和士兵当场牺牲,另有8人伤情严重。接到联马团东部战区救援电话后,分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收治准备。

14时50分许,三辆装甲救护车呼啸着驶进中国二级医院。现场组织伤员分类的医疗分队副队长朱四强仔细检查患者情况,接连发出伤员分流指令:一号伤员送到ICU抢救;二号伤员送到X线室拍片;三号伤员头部及四肢多发伤,立即止血缝合……经过近7个小时紧张急救处理,所有伤员都及时得到了妥善的收治和监护。

伤亡时有发生,硬仗一场接一场。一天凌晨,5名外国维和官兵遭遇路边炸弹袭击,在与反政府武装激烈交火中受伤。医疗应急分队立即驾驶装甲救护车,冒着随时可能遭受袭击的危险,把伤员安全接回医院。

战场紧急救护,素有“黄金十分钟”之称。为此,医院立即开设了多个手术台,并设立了战时紧急救治通道。5名伤员中一人病情严重:头部受伤、左眼炸伤、右腿中弹骨折、脸部烧伤……随时有生命危险。

“同时展开手术。”抢救命令下达后,一场与生命赛跑的“生死时速”随即上演:头部缝合、眼部清创缝合、截肢、烧伤处置……普外科、眼科、骨科、烧伤科,多科手术同步。

经过3个多小时紧急救治,伤员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接手这些患者后,很多医护人员连续看护了近50个小时,直到伤员全部脱离危险,才放心地去休息。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苏和听到这些故事,感动地在留言簿上写道:“感谢中国,感谢医疗队一流的奉献与合作!”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中国医疗分队还成立了空中医疗救援队,在任务区开辟了一条“空中生命走廊”。

医生葛俊臣是空中后送组成员之一,曾在24小时内连续5次起降,3次更换旋转翼和固定翼飞机,将一名维和士兵平安送到后方医院。

这名伤员是一名柬埔寨士兵,因沙尘暴把帐篷和人一起卷起落地,造成颅内出血,持续处于昏迷状态无自主呼吸,联马团专门派来一架飞机,接送病人到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救治。

飞行过程中,由于伤员自主呼吸停止,后送组不得不利用携行的生命支持设备为其手动供氧。

“当时病人已经深度昏迷,没有心跳和呼吸,血压始终靠升压药维持。飞机上没有呼吸机,我们5个人轮换捏气囊帮助病人呼吸,一路捏了3个多小时。”葛俊臣说,这期间,伤员颅内的引流管一度出现血液倒流现象,血氧值也不断下降。组长王旭果断指挥大家为病人静滴甘露醇,最终使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

比技术更能赢得人心的,是中国医护人员那种无差别的人道主义精神。

中国医疗分队队员们所在的二级医院门口有一个“孤独集装箱”,用来暂存牺牲的维和士兵的遗体。为了体现对生命的尊敬,即便每次联马团都是临时通知需转运遗体,但无论时间多么仓促,医疗分队都会组织20多人的队列,头戴蓝盔,手带白手套,行军礼和枪礼,送别国际战友。

医德仁心播大爱,点滴浇灌友谊花。作为东战区唯一一所二级医院,仅第二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医疗分队队员们就累计行程13200公里,紧急前接后送伤员187人,收治住院伤员110多人,救治伤员142人,使13名重伤维和军人转危为安。对于这一成绩,联马团东战区司令、来自塞内加尔的韦德准将十分认可:“中国医疗分队人员素质过硬,装备精良,展现了伤员救治的中国速度,是维和军人的‘钢铁卫士’。在战伤救治上,中国医疗队展现出了精湛的专业水准和无惧危险的昂扬斗志,值得我们致以最深的敬意。”

“最强工兵”源自“中国制造”

“嗡嗡嗡……”清晨时分,刺耳的警报叫醒了沉睡中的大漠。“各单位注意,营区东北方向遭曲射火器袭击,全体人员1号预案执行!”当地时间2016年1月19日凌晨4时许,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昂松戈分遣队正在进行紧急避弹演练,官兵们迅速穿戴防弹衣和钢盔,1分钟内全部进入防空掩体……

昂松戈小镇距离中国维和部队大本营约100公里,我工兵分队一支由37名官兵组成的分遣队部署于此,主要担负联马团尼日尔营区板房架设、化粪池修筑等任务。“昂松戈营区位于马里东北部的生命运输线上,地理位置特殊,加上复杂的政治环境,成为恐怖袭击的重灾区,是联马团东战区最危险的任务区。”与分遣队共同驻防的尼日尔步兵营指挥官穆萨介绍说,自2014年10月,营区100公里区域内,共发生暴恐袭击33起,造成29人死亡。

那段时间,正值昂松戈民主选举地区领导人的敏感时期,联马团东战区安全情报部门评估,选举可能导致安全形势恶化。鉴于昂松戈营区的严峻安全形势,昂松戈分遣队官兵每周不定时组织规避间瞄火器袭击演练,并严格管制灯火,防止成为被袭击目标。

尽管执行维和任务与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不尽相同,但在马里这个“形势最危险”的维和任务区,官兵们却时刻面临着生死考验。如果不是实地探访,记者难以想象马里如此动荡,就连联合国维和营地也会遭到冲击。中国工兵分队营区门外,一处灰黑色焚烧痕迹记录了当时的危急时刻。2015年1月27日,上千名加奥群众聚集到联马团东战区司令部门口示威,局面很快升级为暴力围攻,一墙之隔的中国维和部队营区也遭牵连。

第二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队长董荣强向记者展示了当时用手机拍摄的视频。画面中,情绪失控的人群点燃车辆轮胎,向工兵分队营区投掷大量燃烧瓶和石块,少数人还试图拆毁营门硬闯进来。情况万分紧急,在法语翻译口头警告无效后,依据《交战规则》,董荣强果断下令对空鸣枪示警,控制了事态。事后,联马团总部对中国工兵分队及时处置险情给予认可。

“这只是遇到的险情之一。”第二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上士赵义感慨道。在此次事件中,他的鼻梁被石块击中,幸无大碍,“我们每次外出执行任务,都要随时应对简易爆炸物威胁和间瞄火器袭击。”

危险就在身边,生死就在瞬间。2015年10月27日8时许,第三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昂松戈施工给养车队,在联马团尼日尔维和步兵营护卫下,从昂松戈营区出发,返回加奥领取给养。9时许,行至距加奥36公里处,车队正前方10米路边突然发生爆炸,车队立即停止前进,所幸这次爆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很多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与爆炸袭击相伴,在枪声中睡、在炮声中醒,是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官兵所处环境的真实写照。

那是中国首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副队长王世伟最为紧张的一段时间。

2014年5月下旬以来,反政府武装大举反攻,极端势力也展开新一轮针对联马团的恐怖袭击,联马团启动紧急预案,命令工兵分队派出分遣队赶到300公里外被反政府武装控制的梅纳卡,为尼日尔维和部队构筑营区防御设施。

既要高标准完成任务,又要防范可能的袭击,让带队的王世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向梅纳卡机动的路途就不平静。300公里在国内似乎并不算远,但在那条坑坑洼洼的砂石路上,重装车辆却行进得异常艰难。为保证行车安全,行至晚间11时左右,官兵们就地宿营。可就在他们躺下不久,远处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分遣队很快接到通报:在他们不久前通过的公路上,发生武装派别冲突,造成3名无辜群众伤亡。

施工点同样险象环生。施工26天,分遣队经历了1次针对营区的恐怖袭击、2次反政府武装示威游行、3次发生在营地附近的武装冲突。危险面前,官兵们与维和友军共同坚守,直到构筑起牢不可破的防御工事,赢得“最强工兵”的赞誉。

像这样尽管身处险地,但中国工兵们毫不畏惧,凭借精湛本领和过硬作风,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并实现自身人员零伤亡,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良好素养。“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样本”……这些赞誉之词,来自联马团东战区司令部、维和友军以及当地民众。

中国工兵也是马里人眼中的“和平使者”。他们清理可能有未引爆装置的加奥海关大楼废墟;在被反政府武装视为攻击目标的地方建设加奥机场航站楼;奔赴沙暴之地昂松戈接力奋战200多天,为友军维和部队建造营区,创下了一个月架起12套板房的奇迹……很快,“有困难找中国工兵”在马里维和官兵和当地民众之间传开来。

付出的是爱心,种下的是和平,收获的是友谊。在暴力示威游行冲突最激烈时,当发现有中国国旗升挂在营门口,民众总是相互劝说着自动散去。饱受战乱之苦的当地民众,见到拿枪的人很害怕,唯独见到中国维和官兵,他们会主动接近,有的还会竖起大拇指喊“你好”。孩子们遇到有中国军人路过学校时,总会欢笑着簇拥到他们身边,称他们是来自东方的“天使”。IDC

来源 国新网 人民网

猜你喜欢
工兵任务区维和部队
神奇的工兵铲
工兵猪
联合国维和任务区 公车管理系统
不确定环境下无人机多任务区侦察决策研究
联合国维和行动与中国维和部队
论维和任务区维和警察的情报意识
战火中诞生的红军工兵
中国工兵血洒柬埔寨——“5·21”炮击事件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