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校“公公并” 私校“难回天” 台湾高校无“米”下锅?

2016-11-05 14:57萧祷
看天下 2016年29期
关键词:陆生大学学生

萧祷

“今天的(台湾)清华大学是一所穷得只剩下钱的学校!刚才校友的发言、长官的发言你们都有听到:合并能有多少钱!校友捐了多少钱!只要有钱,你就是这个学校的主宰者。”

2016年4月24日是台湾清华大学建校60周年纪念日,然而这一天台清大的校长并不好过。

礼堂外,扩音器里传出抗议学生激昂的声音,几十位学生一字排开,有人拿着写有“先沟通再投票”的海报,有人举着“反对仓促并校,要求重启讨论”的白色布条,而一位女学生双手举着前校长梅贻琦的黑白照片——梅贻琦曾在北京和新竹两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被誉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

抗议是由于台清大校务会议在4月12日通过了和新竹教育大学的合并案,学生抗议校务会议程序不公,要求重视学生意见,由校长贺陈弘出面,暂缓目前并校程序。之后,又有23位台清大教授联署控告校务会议违反程序正义。

面对合并案引发的质疑,教务长戴念华回应称,学校会充分沟通,整合教授与学生的意见。对此,“立法院”也在当时将其挡了下来,称连同稍早的成大并南艺等案,一并留待“5·20”执政党轮替之后决定。

不过,有关台湾高等教育之难题,“5·20”之后,蔡英文所要面对的还远不止这一项。

“公公并”是万灵丹?

8月1日,新科“教育部长”潘文忠在多名大学校长交接典礼上宣布,台清大与竹教大合并案已进入行政程序,“教育部”将替两校争取26亿元(新台币,下同)“嫁妆”,只待“行政院”拍板确认。

潘文忠还称,因应未来十年“少子化”浪潮,“教育部”将每年编列50亿元预算,辅导大学转型或退场。

抗议至今已愈半年,10月15日,台湾清华大学、新竹教育大学共同表示,11月1日起两校合并为“国立清华大学”。对此,台清大的学生错愕地表示“看到新闻才知道”,认为学生们的声音似乎被“放下”了。

“如果我现在的身份只是教授或校友,内心绝对没有任何一丁点意愿并校;但我现在的身份是校长,为了学校未来长远发展,我必须这么做。”极有可能成为新竹教育大学末代校长的陈惠邦告知媒体,当下的心情像嫁女儿一样复杂。

实际上,台清大合并竹教大只是台湾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大学整并”中的一件。受到少子化影响与虎年效应,台湾高等教育生源在这一两年间快速萎缩。

据“教育部”统计,新学年台湾大专院校新生人数比去年大减少1.5万人,这股跌势将一路延续到2022年。“教育部”更预估,2023年将有至少50所大学关门或整并。

面对可能“招不到学生”的压力,大学整并仿佛成为了解救公立大学病灶的“万灵丹”。

2016年前后,公立大学院校吹起了一阵合并风,又称“公公并”:台南艺术大学将与成功大学合并,以医学见长的阳明大学计划和交通大学合并,还有此次被喻为“爱情长跑十年”、“喜事”就要近了的竹教大和台清大。

尽管同意并校,但陈惠邦仍严厉批评,大学整并根本是“替过去错误的高教盲目扩张政策在收拾残局”。他认为,过去的并校案都不算成功,竹教大与台清大的整并案希望能在前人不断累积的错误经验下,找到一个正确方向。

此前的一个先例是,自2008年,台湾东华大学与花莲教育大学并校8年来,师生明显感受到校方的财务每况愈下,校内许多老师超时授课,却领不到加班费,“校方只会发给感谢状”。

大陆生福利“大饼”将消失?

而且,需要重新找到方向的不仅仅是公立大学。

9月以来,各大院校陆续开学。台湾一些大学在整理大陆交流学生名单时,发现人数较之往年显著减少。有大学校长称,过去短期交换生每年来台人数都很稳定,新学年首次出现学生数下降现象,各大学有苦说不出,有学校一学期学杂费收入减少近千万。

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念书,是2008年马英九竞选“总统”时的重要政见之一,2010年,“立法院”在国民党主导下通过“陆生三法”(即《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专科学校法》)修正案。来年3月,首批陆生共928位正式抵台,开启“陆生元年”。

而为了让私立学校与排名较后的学校“雨露均沾”,台湾大学透过签订姊妹校方式,开放学生短期来台,分为“交换生”与“研修生”两种类型,其中“交换生”以公立大学为主,缴的是母校学费;“研修生”则是自费来台,学费直接缴给台湾学校,以私立大学为主。因研修生无人数限制,学杂费收取标准也各校自定,此项收入是校方各凭本事,各“进腰包”。

1.10月15日,台清大和竹教大共同宣布于11月1日正式合并为“国立清华大学” 2.2015年5月27日,台湾高教工会世新劳权小组抗议世新大学强制陆生住宿,超收陆生住宿费

据“教育部”统计,研修生从2011年的11227人,一路翻倍成长到2015年的34144人。以每人平均支付5万元学杂费估算,一年至少可替台湾高教带来17亿元收入,若再加上每学期1到4万元不等的住宿费收入,数字则更加可观。

这同样是由于台湾的“少子化”趋势,让大学教育供过于求。特别是大批由“五年制专科学校”升格为“大学”或“技术学院”的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倒系、关门的消息比“公公并”更加常见。因而陆生一开放,立刻成为私校争抢的“大饼”。

但是,无论公校私校,在台湾政治“变天”后,陆生赴台人数降低的现象已经出现。

成功大学陆生项目负责人黄悦民称,包含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校学生,经过一整个学期的申请、筛选,确定在今年9月时赴成大交换,但承办人陆续接获通知,称学生无法如期报到。

成大位于台南市,其市长赖清德属绿营“独派”,此次,据南台科大一高层人员透露,台南市包括负责总体承办陆生招生的南台科技大学,也仅剩下4成研修生。而台湾南部诸多城市,如高雄市等,受到的影响也类似。

这一方面与两岸关系骤变有关,岛内媒体称,陆生发榜时,恰好刚发生导弹误射事件。“大学会不会念不完?”“能不能拿到毕业证书?”一枚误射坠入澎湖海域的导弹,碎片宛若化成陆生家长的一连串问号。

另一方面,给陆生在台就读刻意设障的“三限六不”政策同样饱受诟病。这一政策当初正是由民进党提出,内容包括限制采认高等学校学历、限制来台陆生总量、限制学历采认领域;不涉及加分优待、不影响岛内招生名额、不编列奖助学金、不允许在学打工、不得在台就业、不得报考公职及专技考试等。尤其是无奖学金和不得就业与打工,使得赴台读书无甚竞争力。

10月13日晚,“陆委会”召开例行记者会,“副主委”邱垂正回答媒体提问,称2016学年陆生学位生录取人数同比减少203人,比去年减少6%;而有关研修生的部分,他称据现阶段掌握的各校情况,目前的人数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多。

然而无论是“6%”还是“相差不多”都只是对录取人数的统计,9月真正赴台报到的陆生人数,“教育部”至今仍未给出。

即便台当局宣称要以新南向政策从东南亚招收学生,私立昆山科技大学国际长丁仁方仍然质疑:“新南向政策有办法一下子就生出几万名学生吗?”没有短期替代性的政策,岛内高校似乎已经无所适从。

“孤臣无力可回天。”成功大学的黄悦民感叹,或许是政治敏感度不够,原本以为政党轮替只会冲击到观光客人数,没想到连高校招生也受到影响。

台岛点击

台“外交部”回应:要求太多 蔡英文拼错泰国国名

泰国国王拉玛九世普密蓬10月13日辞世,蔡英文17日赴“泰国驻台经贸办事处”追思会场致哀,并在留言簿上留言,向泰国失去一位伟大的领袖致以最深的哀悼。但蔡英文在留言中误把泰国国名“Thailand”写成“Tailand”。

对此,台“总统府”17日下午作出回应,称蔡英文早先时候已通过台“外交部”向泰方说明并表达歉意,泰方也表示理解。

而对于蔡英文留言拼错泰国国名,台“外交部长”李大维则回应称,“我想大家要求太多了”。

三年期满后可拿36万 高中职毕业若先工作,当局给钱

据岛内媒体报道,10月13日,台当局通过一项政策,以鼓励高中职业学校毕业生先工作体验社会,再考虑升学。学生工作期间每月可获得1万元(新台币,下同)的奖励,3年期满后可一次性拿到36万。除此之外,“劳动部”劳动力发展署长黄秋桂说,进行职场体验的青年还有基本工资保障。该方案将于2017年8月起实施。

而为了吸引优质企业加入,“劳动部”每月拨补给雇主训练费用5000元,最多2年领取12万。

但台北市高职学生家长联合总会长卢炆靇则直言,“一般企业还是很重视大学学历”,毕业后是否先就业,与学生所念科别不同有关。

最低平均工资5000多元 台湾最“穷、忙”行业出炉

据岛内媒体报道,台湾劳工阵线10月17日解密“2015年穷、忙行业”,称在台湾93个行业中,去年最低薪行业是“其他教育及教育辅助服务业”,平均月薪仅24302元(新台币,下同),约合人民币5152元,只有工业及服务业平均月薪48490元的一半。

在工时部分,去年工业及服务业平均月工时为175.3小时,但有40个行业高出平均值,其中工时最长是“保全及私家侦探服务业”,高达222.2小时。而近5年来,有23个行业薪资减少、18个行业工时增加,其中“减薪又增加工时”的4个行业,分别为港埠业、饮料及烟草制造业、气体燃料供应业与传播及节目播送业,合计从业人数有46509人。

猜你喜欢
陆生大学学生
陆生在台沦为“疫苗孤儿”
台高校成大陆“落榜生”首选?
赶不走的学生
至善
陆生名额减少 台湾高校着急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