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堂电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2016-11-05 16:09孙雁北
情感读本·理论篇 2016年9期
关键词:塑造

孙雁北

【摘要】人物在一部影视作品中作为表现主体和传播的中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故事片而言,人物可以看作是影片的核心,而就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性而言,可以将作品着力表现的、推动剧情发展的人物视为主要人物,作为主要人物的陪衬、甚至对影片主要情节的发展作用很小的人物称为次要人物。

【关键词】《天堂电影院》;次要人物;塑造

《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导演多纳托雷回乡三部曲之一,它成功地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怀旧故事。一个人的历史与一种文化的历史紧密纠缠,人与电影朋友似地相伴成长。影片以主人公萨尔瓦多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他与艾佛特的忘年友情、与情人的半生缘,并没有随岁月而流逝,而是一直尘封在记忆的“天堂电影院”。

一、阿代尔费奥神父

阿代尔费奥神父作为宗教力量的象征在主人公多多的童年时代便出现。他是个反面角色。在小多多当助祭瞌睡时,他板着凶狠的面孔大声地训斥。在老天堂电影院中,他掌握着公映影片的审查权,他守旧、呆板,拒绝一切新事物,扼杀人们的“幸福”。作为神父,他似乎可以控制一切。如影片中出现接吻的镜头时,神父便会摇铃让放映员将这部分剪掉,强烈地控制着人们对正常人性爱欲的追求。而这种对正常人性的压抑却讽刺性地在他自己身上被推翻。如当影片中出现跳舞的情节时,他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跟着哼起音乐;当他捧着圣水罐祈福时,他竟会忘记自己的身份随之舞动。就连他往日极力反对的接吻镜头再次出现时,他也会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偷看。可见,他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脸谱化的“坏人”,他是一个可爱的、有心有肉的真实存在!导演用神父证明了人性战胜神性的最终胜利!

二、广场疯子

在大部分电影中,都会出现一个符号化意义重大的人物——疯子,《天堂电影院》里,那个常常叫嚷着“广场是我的”的疯子,也具有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这个疯子是在情节设置之外的形象,他不在叙事层面而是进入了一种表意层面。

疯子最喜欢说的话就是“广场是我的”。“广场”本来是一个属于大家的公共场所,疯子却企图独占,把人们都赶走。由此,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站在人民对立面狂妄、邪恶的独裁者,从导演对镜头运用的分析中便可以看出:

他首次出场,作为画面前景,猛地出现在镜头前,广场上其他人成为后景,此时疯子的形象很有力量。马上,他的地位很快就急转直下,画面上,疯子转过身向后景跑去,他在画面上占的面积由大变小,他的力量,不过是外强中干。另一场景是在人们在广场上看电影,笑声惊醒了睡在一个平台上的疯子。他爬起来大喊:“广场是我的。” 这时的构图是:疯子在画面上方,人群在画面下方,疯子似乎是高高在上的。可是,紧接着疯子在后景,人群在前景,疯子陷入人群的缝隙里,疯子的地位再次一跌而下。

他再次出现时,是在衰败的“新天堂电影院”被炸毁的戏中。这次他的力量显得更衰落了:他拖着垃圾袋从人群中穿过,没有一个人搭理他。当他向前走时,街道上挤满了汽车,他不得不从汽车中间绕行了。

三、天堂电影院的观众

从片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被称作“天堂”的小小电影院对于生活在尘世中人们的非凡意义,它使人们超脱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和困扰,沉浸在欢乐之中。影片中用大量带有喜剧色彩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在电影院这一狭小天地中平凡人的喜怒哀乐。

当电影中出现恶魔杀人的画面,其他人都吓得闭上眼睛,这时偏有一个小伙子含笑回身而望,原来有个姑娘正与他相视而笑,下一场景,两个人已携手共坐在二楼的观众席上,再后来,两个人已是抱着孩子在看电影了。一个男子泪流满面地看一部已不知公映过多少遍的悲情影片,片中演员开口以前他早已背出了全部台词,甚至包括最后的字幕“End”。那个在看惊险片时捂着心脏倒下的老人,在下场景中,他的椅子上放了一束鲜花……

从这些人物身上可以看出,电影院不仅是一个供人们娱乐的场所,更是一个可以使人们体验种种生命情感,超越平凡的现实生活,感受生命美好过程的天堂!

四、广场上的群众

导演对广场群众众生相的塑造,渗透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小贩在大声地叫卖尼龙袜子,妇女们扛着水罐排对打水,老婆婆踩着纺车捻羊毛,男人们给小孩子理发,同时忙着给驴子剪毛……这些场景虽在影片中不承担什么叙事功能,但却让人感到一股满怀深情的怀旧气息,看似闲笔,却韵味无穷。多纳托雷的乡愁用“电影”这一形式使其具象化,更加富有生命和感人的力量,这也使得他的故事有着从容的大气!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多纳托雷塑造人物的深厚功力。次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不仅使影片的内容更丰富,场面更宏大,而且使影片具有多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意蕴,使观众在感怀主人公的命运和艰难人生选择时,有了更丰富的情感寄托和感动,我想这就是经典的永恒魅力!

【参考文献】

[1] 孙玉昆.《天堂电影院》放射状人物关系图之聚拢[J]. 电影文学, 2010,(15).

[2] 米歇尔·福柯. 疯癫与文明[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01).

猜你喜欢
塑造
人物形象塑造在歌剧表演艺术中的探讨
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项链》教学内容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