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与美

2016-11-07 13:44吕赛杨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中和含蓄张扬

吕赛杨

每每沉沦于古人的文字中,古典之风就好似一层若隐若现的轻纱,使人看不真切,又留下缥缈朦胧之美。

“娇花欲开,饮酒半醉,朱唇微启”——古人似乎总以含蓄内敛作为审美趣味和追求。在诗词里所体现的含蓄,如轻抿一口香茗令人感到韵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无声胜有声所呈现的,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境。绘画亦然,所谓深山古刹,不着一笔,却是尽得风流,神龙见首不见尾。瓷器也将审美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典雅、静穆。宋徽宗就曾将自己的审美追求表现在官瓷上,追求釉色之美,认为含蓄素雅、极致之简才是美学之道。

在高速前进的现代之路上,我们会义无反顾地向前,但对于美我们依旧回首顾盼。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确了美的典范,那就是中和之美的调和,而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致力于追求它。中和之美大概是刚柔相济的综合,既是一个最富有活力的窗口,又有着向各种美深入的可能,充满着生命的韧度。

含蓄是深深的诱惑,所以我们的诗人大都偏爱月光。日光耀目,却照不进诗词一隅;月光温润,可在诗词里却似蛟珠般光华夺目。古时候的月夜并不寂寞,夏夜入藕花深处,秋夜月中寻桂子,月色撩人眠不得,在无数人内心洒下一片诗情画意,自然而然地撩得情思异常活跃。我们的文化中自有一种月光性情,人也有着这样的性情。

窈窕淑女清扬婉兮的温柔,多少文人墨客为那盈盈眼波所倾倒。而谦谦君子所持有的一种成熟的内敛,则体现在政治上:韬光养晦,不显山露水。进不至于张扬,退不至于无路,这种含蓄的韧性塑造了一个可使其施展才能的伸缩空间。在情感的表达上亦是如此,那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含蓄到了极致,每每读着心还会不由得震颤,这种不言的情愫比点明了更绵长悠久。

或许在另一方面,含蓄也是对事情、对自己的适度把持,张弛有度的状态才能享受到其中的真正乐趣。就好比对山水的痴情,在远处观望一片胜地好似瑶台仙境,若真的非要去一探究竟,只会大失所望,所谓距离产生美,也是在表达着这样一种含蓄。

古仁人对于人性一向都主张内敛。儒家在精神上主张修剪,雕塑人格,道家则提出内敛其实是寻找生存的空隙。“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现实中屈居于狭小的罅隙中若想得以保全,便只能收敛,我们要做的并不是熄灭内心的火苗,而是隐去招人耳目的虚荣表象。这样的处世哲学同时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状态,人类是群居动物,一味的张扬好似尖锐的棱角,容易引来不必要的摩擦,这时候内敛的“忍”会使一切都趋向和谐。

但是,我们的生活空间几乎都是公共的,我们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受到众人目光的检阅。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我们都被一种空气紧紧桎梏着,古时大家族的教规严苛得无以复加,封建的管束也极其荒谬。这样的教条,是不是一部分也来自于古人推崇的含蓄呢?

身处于现代的我们都明白,真正的含蓄不是思想的保守,保守在很多时候创造的并不是美,而是扭曲。现在我们早已不再含蓄,因为我们无需含蓄,但适度保留含蓄,却可以带来美的享受。因为经过文明的沉淀,不论社会如何开放,含蓄于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美的典范,是一种应该致力于去追求的生命姿态。思想的开放并不代表着张扬与暴露,我们的人格完全可以立足含蓄,修养一种收放自如的风度,在率性自然的外表下不断进化,使自己的内心不断趋于典雅深沉。

猜你喜欢
中和含蓄张扬
含蓄和夸张、“隐秀”和“夸饰”
免疫塞内卡病毒灭活疫苗后豚鼠、家兔与猪的血清中和抗体相关性研究
爱,无须张扬
魔高一丈 就要张扬 Ducati XDiavel
范扬:博采与中和的风范
含蓄三义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在幽深与高古中追寻中和之美——读段朝林中国画作品有感
低调而不张扬的七都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