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纳层次分析

2016-11-07 07:44余少伟
文教资料 2016年19期
关键词:新常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余少伟

摘    要: 在辨析“接纳”、“信仰”、“新常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省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并从情感需求、思想认识、行为贯彻上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纳层次性,同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最后为大学生所追求的信仰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为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提供思维路径,实现知行合一,内化为每位大学生自觉行为的追求。

关键词: 大学生    新常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接纳层次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一个社会大变革、观念大碰撞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常态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为了给大学生的成长以正确引导,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素质,就需要用体现社会及个人发展导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使其在成长成才发展的道路上增强自信心,让自己的人生有机会出彩。

一、接纳、信仰、新常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关接纳的定义是:接受(个人或团体参加组织、参加活动等)。接纳是关于对事物客体及其体认者相互关系的范畴,是人们对事物接受中表现出自我体认和自我确认的态度、行为[1]。信仰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精神现象,人类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信仰,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延续千百年的“宗教信仰”,再到近代社会所提倡的理性信仰。从宗教学领域,信仰被定义为人们“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从心理学领域,信仰被当做是一种独立于知、情、意之外的心理机制,认为“信仰是主体对某种对象(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极度信服和持有以至于把它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精神意识状态”。从哲学的领域,认为“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和价值理想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寄托着人的精神最高的眷注和关怀”[2]。接纳是信仰的前提和条件,接纳并不一定必然导致最终信仰的选择[3]。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选择认识不足,在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广大学生在大学通过期间参加各种学习和社会活动,更多的是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感需求上接纳,思想认识层面或行为贯彻上接纳,表现出各种不同程度的接纳状态,内化上升为意志(信仰)层面的选择。因此,需要对这些没有真正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新常态”,是近年来重要的经济术语,最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El-Erian)提出。尽管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中国“新常态”是指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在2014年5月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适应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要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在新常态形势下具有突出的指导意义[4]。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纳层次分析

在我国有不少学者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没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纳层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认为这样就很难对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信仰的科学选择起到关键性帮助。因此,在结合我省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并从情感需求、思想认识、行为贯彻上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纳层次性,同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最后为大学生所追求的信仰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提供思维路径,实现知行合一,内化为每位大学生自觉行为的追求。

(一)思想认识上接纳

要做到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充分认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指南。为确保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认同并将其内化为自觉追求,是提升高校培养人才实效性的内在要求[5]。

第二,在思想认识上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6]。虽然强调人民、国家、集体的利益是第一位的,但绝不是否定个人的利益。固然“大河无水小河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个体,就没有整体。因此,在思想认识上首先要接纳个体的价值在于服务集体;其次是要接纳集体的价值在于服务个体。前者的作用是导向,后者的作用是支撑,二者不可分割,二者相互作用。全局与局部、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是一对辩证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精准用了24个字表达了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其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国家发展奋斗目标的综合体现;从社会层面看,其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实施手段;从个人层面看,其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这三个层面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保障着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保障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而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又支撑着国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个人利益、个人价值观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作为学生,如果在家里不能尊老爱幼,在学校里不能认真学习,尊敬师长,在社会上又不能遵纪守法,那怎么能算是一名好学生?即爱国、敬业还与诚信、友善分不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素质专门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提出了四点要求: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即要有坚忍不拔、方向正确的信念,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付诸实践的各种能力。有了众多这样的个人作为基础,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社会才有可能,建设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生态和谐的国家才有可能。同时,有了这样的国家,有了这样的社会,才能保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大量涌现。在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同时,也实现个人的梦想,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集聚正能量。

(二)情感需求上接纳

情感需求上接纳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外在的表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肯定或者否定的情绪反映,它对于认知接纳有促动和调节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情感意向与其认知意向是一致的,即学生对于与自己已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知内容与水平相吻合的信息,往往会产生肯定性情绪反应,如同意、喜欢、满足等;对于与自己已有认知内容与水平相违背的信息,往往会产生讨厌、失望、不满意等否定性情绪反应[7]。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纳带有明显的情感意向。即满足学生兴趣的,学生通过认同和接纳,转化为固定的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违背学生兴趣和意愿的,学生反应冷淡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感需求上接纳过程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是“感受”阶段。感受是一种独特的浸润了情绪色调的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引起感官的反应形成有关的表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过程中,学生作为接纳主体,通过感官与心灵去感受,这种情感化了的感受与传统意义上的直观认知有根本性的区别。这一阶段学生为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好富有情感色彩的认知上的准备。显然,由于大学生精力旺盛,感知敏锐,情绪奔放,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纳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需要,各种价值观都尚未定型,所以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容易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情绪易趋向两极[8]。

第二是“体验”阶段。它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感染”,指情感随感受加深而产生的充满生命节律的起伏、触动等感动性体验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移情性体验。感染作为体验尤其是移情性体验,比感受更专注于学生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期产生“共鸣”性情感反应。二是“感悟”,即在感受、感染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理解,它与情感水乳交融,而不是一般的“事实判断”,而是一种价值性领悟、顿悟或体悟。在“体验”阶段的情感体验中融汇了学生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历程,学生将其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纳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生命力,使他们潜在的智慧得以唤醒与实现,从而激发他们产生更强烈、更深刻的情感体验[9]。

第三“感化”阶段。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感需求上接纳过程的最高阶段。感化实际上就是情感的价值化、人格化,由于情感的弥散渗透到学生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融入到学生的个性之中。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身由于“蕴含理念”的主导或积淀,高度内化和升华,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含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的高级情感。另一方面通过情感的弥散或辐射作用,沟通学生人格的各个领域,达致学生人格的全面生成。“感化”是情感需求上接纳的关键阶段,情感的“纽带”作用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彰显。在这个层次上,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感接纳才能得到理性的调节和控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纳层次才能有质的提升和飞跃[10]。老师除了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外,还要真情接纳有异常表现的学生,做好教育工作。某高校有一名学生由于家庭忽然发生变故,过着饱一顿饿一顿的日子,辅导员知道这一情况后及时与他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并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向学校汇报情况后申请减免学费;第二,优先安排勤工俭学岗位给他;第三,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上真情地接纳和爱护他,让他真正体会到学校和班集体是一个充满有爱心、值得拥有和向往的地方。毕业后,这位学生顺利进入一个大型公司任职,经过10年的努力奋斗,他当上了该公司的总经理职位。在一次校友会上,他说:“他之所以取得现在的成功,除了有丰富的知识和管理能力外,还要感谢在大学期间由于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与帮助,让我学会了感恩,懂得了靠自己双手劳动获取成果,懂得与他人合作、一起共事的可贵。”

(三)行为贯彻上接纳

从情感需求上接纳走向行为贯彻上接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纳层次的第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行为贯彻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正确选择的关键阶段,个人特定的行为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建立的关键要素,而从小处着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细节和小节虽然不同,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完全适用于小节。要真正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必须认真抓好每一个小节。虽然小节与原则无关,但它却往往能影响大事[11]。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从一件一件小事抓起,从一个人一个人做起,从一步一个脚印走起,才能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积低成高,最后形成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行为礼貌、言行举止上的细节,是一个人基本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优秀的人多是往往注意细节的人。有人在车站、餐厅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根本无视他人的存在与感受;在地铁、公交车上,见到老人、孕妇等,视而不见,不让座位;从车里面往外扔纸屑、果皮等,所有这些都是不文明行为的表现。因此,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大学生所认同和践行,成为当代大学生稳定又普遍的价值取向,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具体化、生活化,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里。因此,在行为贯彻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讲完整,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讲透彻,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念讲深刻。

第二,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某高校在植树节组织师生植树活动绿化校园;为传承雷锋精神,在每年3月5日“学习雷锋日”组织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及党员参与“美化校园”大清洁活动;积极开展“传承雷锋精神,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为主题的献血活动;组织学生到汕尾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纪念五四运动96周年,举办了以“践行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歌手大赛;学生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联合举办了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与市妇联、司法局、法制办等联合举办“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取得良好的效果。在9月3日隆重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和在12月13日隆重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使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缅怀先烈、凝聚力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珍爱和平、奋力拼搏、开创未来的精神。

第三,以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为平台,积极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高校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拓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内化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举办“女生节”、“校园社团文化节”、“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节”等活动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和内化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做一个美丽女生》、心理电影赏析《人生遥控器》,心理知识竞赛、现场心理咨询、心理剧比赛、心理知识手抄报展、心理故事征文比赛、心理沙龙等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预防水平;通过举办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和校园环境卫生每周打扫一次活动,既清洁校园环境卫生,又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四,借社会实践之手,内化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某高校团委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窗口作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桥梁作用。积极组织学生通过四进社区、义务支教、无偿献血等形式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受到社会普遍的欢迎和好评,成为社会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为庆祝第九个国际社工日,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及电子爱好者协会学生师生代表深入汕尾城区凤山街道开展国际社工日志愿服务活动;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组织100名志愿者奔赴小岛村为居民宣传用电安全及进行义务维修活动。一年以来据统计有43个活动项目(例如:每周一扫、小学义教、义务维修、四进社区等活动)为社区提供义务服务3498人次,每次服务4个小时以上。通过举办服务社区和服务他人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得到大大的提高。结合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广大学生深入农村基层、社区、企业一线等,培养青年学生对农村、对基层、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提高青年学生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实际本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不辞劳苦、不畏困难,积极锻炼自己,大力弘扬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

第五,要创新工作方法,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新常态下,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取向、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理想追求等诸多问题上有许多新特点。因此,必须创新工作方法,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开展“三个倡导”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现实生活、贴近时代特征,这样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信服,逐渐转化为他们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把教学课堂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依托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平台,以新颖亲切、学生爱听爱看、乐于参与的方式,把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转化为学生的日常价值观和生活实践,进而植根于他们的思想意识深处[12]。

三、信仰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精神本质,直接反映了人民的价值追求和党的价值主张[13]。这种先进的、反映人们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必须被学生信仰所选择。“信仰是可信和确信的统一”正是这种可信和确信使得信仰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追求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应该以之为行动的准则。因此,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所以要做到大学生在信仰选择上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某些学生之所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得不够好,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认真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一知半解。实践证明,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才能被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思想吸引、折服,从而坚信它的科学性及其实现的必然性,真正确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14]。

第二,要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没有为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作贡献的精神,无论选择任何信仰,即使为一时的冲动所驱使,产生非常强烈、激昂的热情,到头来会变得脆弱。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指导,才能正确了解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只要坚定确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信仰,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会朝气蓬勃,矢志不移。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和人生理想,珍惜校园宝贵的时光,珍惜稍纵即逝的青春年华,以学习为主,以前途为重,激发力量,刻苦读书、奋发向上[15]。

第三,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对自己所追求的信仰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能仅仅限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体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公共服务和青年志愿者义务劳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每个人作出应有贡献的同时,为我们提供充分发挥和施展才华的地方。从实践工作中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理解更深入、更全面、便具体化;才能更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才能打心理信仰马列主义、信仰共产主义,是真信而不是冠冕堂皇的信[16]。因此,只有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对所追求的信仰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参考文献:

[1][3]李木柳.当代大学生宗教接纳的层次性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2).

[2]刘双.共性与个性:当代青年信仰选择的群体性分析—基于沿海城市福州的实证调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4).

[4]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组织编写.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09.

[5]李慧,裴育萍,宋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培育路径探析——以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为视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5).

[6]杨叔子.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理解[J].中国大学教学,2014(9).

[7][8][9][10]林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接受心理浅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11]刘金友.从“小”着手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大庆社会科学,2014(4).

[12]蒋丽,杨春晖.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13][14][15][16]赵东.论宗教信仰自由与高校学生信仰选择[J].学理论,2011(3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研究项目“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的现状调查与实证分析”(课题编号:2015SZY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年度汕尾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纳层次分析”(课题编号:SWKT15—01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常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