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为纲,纲举目张

2016-11-07 11:17蒋光红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6年10期
关键词:牧童大哥猴子

助学寄语

学完了第一单元,有不少同学问初初:在预习课文、学习课文时,抓不住课文的重点该怎么办?

初初的回答是:把课文题目当作抓手,以题目为纲,不断追问,纲举目张,重点就一清二楚、昭然若揭了。下面,初初就以七(上)第二单元的课文为例,具体说说这一技巧。

先说《往事依依》。题目是“往事依依”,据此我们可以问:文章写了哪些往事呢?哦,文章主要写了“幼时看画,身历其境”“读《千家诗》,美不胜收”“老师诵诗,镌刻我心”这三件事,还可以加上一件:“谆谆教导,铭刻在心。”再问:作者是怎样写好这些往事的呢?原来,写第一件事时,作者具体描写了自己的联想,并将记叙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写第二件事,作者主要引用了所读的诗句,并适当议论抒情;写第三件事,作者既正面描写了老师诵读时的样子,还侧面描写了学生的反应,并在记叙的同时穿插了一定的议论抒情。再追问:在这里,“依依”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那么,作者为什么留恋这些往事,难以忘怀呢?哦,因为这些往事让作者明白:青少年时期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这些往事催人奋进,助“我”成功……弄清楚了这三个问题,课文的重点是不是也就了然于胸了呢?

再如《幼时记趣》。根据题目“幼时记趣”,我们可以这样追问来抓住文章的重点:课文记叙了哪几件趣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趣”从何来?答:因为作者好奇心强,观察细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趣”外何情?答: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惩罚强暴,同情弱小。

同学们,初初告诉大家的这个“抓重点”的技巧是不是既简单又实用呀?

大家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尽管来问初初,初初随时欢迎哦!

本期主持

蒋光红,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在市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已在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首),参编教辅用书12册。

延伸文本

《卖白菜》延伸阅读——

无花果

肖复兴

在我们大院里,景家爱侍弄一些花花草草。有年春天,景家的孩子送来一盆植物,我不认识,半人多高,铺铺展展的大叶子,挺招人。景家屋前有一道宽敞的廊檐。他们家的花花草草,大盆小盆,都摆在廊檐下。那廊檐简直成了一道花廊,春天常有蜂飞蝶舞。唯独这盆植物不开花。

后来,同院的猴子对我说:“知道吗?这叫无花果!不开花,只结果!”——无花果,我听说过,却是第一次见到。果然,暑假过后,景家的无花果,在叶子间像藏着好多小精灵一样,结出了小小的圆嘟嘟的青果子。

景家原是做小买卖的,有两个孩子,都各自成家,一个在外地,一个在北京,偶尔过来看看。现在只住着老两口,这些花花草草,就是老两口的伴儿。

无花果的果子越长越大,在其颜色由青变紫的时候,猴子找到我问:“吃过无花果吗?”我摇摇头,然后问他:“你吃过吗?”他也摇摇头。

“你敢不敢跟着我一起去摘几个无花果吃?”猴子这样问我。我睁大了眼睛,刚说:“这不成偷了吗?我妈该……”他立刻打断我的话:“就知道你不敢!胆子小得像耗子!”他说完转身就跑了。

第二天,在大院门口,猴子得意地对我说:“可好吃了!可惜,你没有尝到,那味道,怎么说呢?特甜,还特别软,里面还有籽儿,特别有嚼劲儿,有股说不出的香味!”说心里话,说得我的心里怪痒痒的,馋虫一下子被勾了出来。

要说小时候真的是馋,神不知,鬼不觉,我当下就跟猴子溜到景家屋前。窗子里的灯光幽暗,廊檐下更是黑乎乎一片。可是,我和猴子猫着腰在廊檐下转了一圈,却没看见那盆无花果。我心想,肯定是昨天猴子没少摘,让景家老两口发现了,把无花果搬进屋里了。

果然,猴子趴在门口,伸手招呼我。我走过去一看,无花果真在景家客厅里。猴子轻轻地对我说:“门没锁,你给我看着点儿,我溜进去,给你摘两个就出来。”说完,他把门推开一条缝儿,像狸猫一样钻了进去——但不知碰到什么东西,就听“哗啦”一声——客厅的灯亮了,我和猴子,一个在门外,一个在门内,灰溜溜地出现在景家老两口惊讶的目光之下。那天晚上,我和猴子都挨了家长一顿鞋底子。

以后好几年,我几乎都忘了无花果。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秋天,我到南方大串联回来。猴子找到我,递给我几个乒乓球大小的青中带紫的圆果子,对我说:“知道这是什么吗?”我认出来了,是无花果,问他哪儿弄来的。他得意地说:“甭问哪儿来的,特意给你留的,尝尝吧!”我一口气吃了俩,里面有籽儿,但特别小,哪里像他说的那么香,还特别有嚼劲儿?那时,我才知道,其实猴子和我一样,小时候也没吃过无花果,直到这时才第一次吃。

我不知道的是,就在我去大串联的时候,猴子跟着一帮红卫兵抄了景家的家。真的有些匪夷所思,他去抄景家的家,就是为了吃人家的无花果。那天半夜里,我闹肚子,上吐下泻,我爸把我送到医院看急诊。

不知道为什么,从那以后,我只要一吃无花果,一准儿闹肚子。有一次,已经是三十多年以后了,在新疆库车的集市上,看到卖无花果的。那无花果又大又甜,我禁不住诱惑,吃了两个,夜里就开始上吐下泻,而且发起烧来。

后来,读美国植物学家迈克尔·波伦所著的《植物的欲望》一书。我惊讶地看到他说,植物与我们人类有一种亲密互惠关系,我们人类也是植物物种的设计和欲望的对应物。这实在是大自然的神奇,也是命运对于人类惩戒的象征。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吃无花果。

(选自2015年12月7日《今晚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莫言先生的《卖白菜》回忆了小时候一段痛苦而难忘的经历,也是他生命历程中重要的一课,肖复兴先生的这篇《无花果》同样如此。题目“无花果”,既是全文的线索,也是记叙的对象。和《卖白菜》一样,这篇文章也是开门见山、直奔正题,一波三折、娓娓道来,收尾简洁、发人深省。小小的无花果,却在那贫穷、荒诞的岁月里,折射出了人性的“假”“丑”“恶”:没吃过却撒谎说吃过;自己想偷吃,还要约个“伴儿”;小孩嘴馋是正常,偷无花果则行为不端;留无花果给“我”是情谊,为了吃无花果抄人家的家则是暴行!“我”一吃无花果就上吐下泻,甚至会发烧,与其说是“大自然的神奇”,倒不如说是“命运对于人类惩戒的象征”。

读有所思

1.文章用“无花果”做题目有什么作用?

2.请以题目“无花果”为关键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 去偷无花果 → 初食无花果→____________

《往事依依》延伸阅读——

生命的宽度

李良旭

从小,我就像个小尾巴,一直跟在大哥的后面。在我眼里,大哥虽然只大我3岁,但他却像个大人,处处能保护我。

上小学时,一次,有三四个大同学在放学的路上欺负我,我被打得鼻青脸肿。就在这时,哥哥从后面赶来了,他见我被人欺负,冲上前来。面对比他高半个头的男孩,他毫不畏惧,三拳两脚,就把那几个大男孩打趴在地,连声求饶。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了,因为他们都知道,我有一个勇敢的大哥。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那个曾经年少的我们,都已是人到中年。虽然长大后,我们各自有了家庭,可大哥依然牵挂着我这个弟弟,常常上门看看。看到下水管道不通了,马上挽起衣袖帮助疏通;看到电视机坏了,又帮助把电视机修好;看到侄子放学晚了,又赶紧到学校去接……大哥对我这个弟弟,还像从前一样牵挂和关心。

没想到,大哥40岁的时候,竟被查出身患重症。医生告之,留给大哥的时间也许只有1年多了。

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我感到天都要塌下来了。我赶到医院去看大哥,大哥看到我六神无主,一脸悲哀的样子,笑道:“干吗这么悲伤,我这不是好好的吗?还有1年多的时间,不算短,我还能做许多事呢!”

大哥一脸平静和淡然的样子,反而让我更揪心了,他这是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担心自己的痛苦影响了弟弟的心情啊。就在这个时候,大哥还像从前一样勇敢。我坐在哥哥的床前,紧紧地握着哥哥的手,好像一松手,大哥就不见了。

大哥突然问道:“弟弟,你那《呼啸山庄》《双城记》《高老头》这几本书还在吗?”

“在,你问这个干什么?”我疑惑地问道。

大哥腼腆地笑道:“过去我一直想静下心来看看这些世界名著,可是因为忙,一直没有时间读,现在我有时间了,我想认真地看看这些书。”

我眼睛一红,轻轻地答道:“在,过几天我就把书送过来。”话刚说完,我就转过身去,我怕大哥看到我眼睛里滚出的泪水……

就这样,大哥边休养,边阅读,不知不觉,他读完了许多世界名著。我收藏的一些书,他很快全读完了,还记下了厚厚的一本笔记。为了读到更多的书,他开始自己买书。他书橱里的书越来越多,看到大哥阅读的那些书,让我羡慕不已,那些书,我有许多还从没读过,我为大哥能阅读这么多的书籍感到钦佩不已。

大哥的书读多了,又开始了学写作。没想到,大哥写作很有成就,短短几年,他就发表了6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还出版了五、六本书。大哥的成就,让我这个学中文的弟弟也自感惭愧。

不知不觉10年过去了,当初被医生预言生命最多只有1年多的大哥,已远远超过了那个期限。

我陪哥哥去医院检查。医生看了检查结果后,深感吃惊,忙问哥哥是如何创造这一奇迹的?

哥哥说:“如果要说有什么奇迹的话,那就是阅读。”

“阅读?”医生感到很奇怪。

哥哥坚定地说道:“对,阅读!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这么一句话,阅读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10年来,我阅读了300多本书籍,在阅读中,我忘记了病痛、忘记了忧愁,它让我的生命更具厚宽度、更美丽。”

医生若有所思地说道:“我无法从医学角度解释你生命中的奇迹,但我想说的是,阅读,确实能给人的心灵带来美的享受和熏陶。从今往后,我也要开始阅读,并将阅读作为治疗病人的一个辅助手段。”

阅读,让哥哥生命更具宽度、更美丽。哥哥沉浸在阅读中,他用阅读,在他的生命里,书写出华美的乐章。

(选自2016年第2期《阅读》,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往事依依》主要写了“幼时看画,身历其境”“读《千家诗》,美不胜收”“老师诵诗,镌刻我心”“谆谆教导,铭刻在心”这几件事,表现了阅读对于“我”成长的重要意义。这篇文章同样突出了阅读的神奇魔力:“哥哥”大量的阅读,记下厚厚的笔记,还尝试写作,不仅写作上很有成就,而且从死亡线上挣扎求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也许创造“哥哥”生命奇迹的不仅仅是阅读,但读完本文,我们会更清楚地认识到阅读对于生命的意义。诚如文章结尾所言:阅读,让生命更具宽度、更美丽。让我们用阅读,去书写生命的华美乐章吧!

(蒋光红)

读有所思

1.文章题目“生命的宽度”对“哥哥”而言具体指什么?

2.有人认为文章前面三段写“大哥与我感情深厚”可以删去,你同意吗?

《伟人细胞》延伸阅读——

家有学霸老妈

灿妞儿

从小到大,我学得最好的科目是物理,但我从不敢在老妈面前炫耀,因为,她是物理学“叫兽”。

我和我妈的本科专业是一样的,我本科是物理学,我妈也是,她现在是物理学的女“叫兽”。我码字的此时此刻,她正被关在祖国的某处出高考题,因为保密条款,我已经和她失联了。

你问我,家有这样的老妈有什么样的体验?

声泪俱下。

初二时第一次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我妈笑嘻嘻地对我的物理老师说:“我女儿的物理要是学不好,就怪你了。”我的物理老师在那一刻一定觉得他是见鬼了。

初三的时候,人教版的物理教科书后面,编者一栏中写着我妈的名字。我妈没和我说,有一次我翻到那页,然后和我妈说:“老妈,你看编者里也有个人叫XXX。”我妈说:“干啥?这就是我编的。”后来,我渐渐知道,我妈编的卷子、辅导书里,布满了我和我爹的名字。当然,我和我爹都是以白痴、愚蠢的形象出现的。我爹天天超速违规撞人,我天天研究太阳光,像个智障人士……

到高中,物理难了些,但仍是我成绩最好的一门学科。认识我的人都说,因为你妈是物理老师,你物理当然好啊。听到这句话我就开始“炸毛”,因为那时我妈把我扔进了封闭制住宿学校,我一个月难得回家一次。回家以后,我妈比我还懒,我平时物理上有什么问题,问她,她都直接回一句:“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你上课在干嘛?”

从此,我再也不问我妈任何物理问题了。

当时,我的高中班主任是我的物理老师。那时候他开了个小班,据说质量不错,能解答学生疑问。

我问:“老师,我能来你的班上问你问题吗?”

他用一种奇怪的表情对我说:“问你妈去。”

我:“……”

班主任这样对我,也可以理解。因为每次开家长会,我妈总让他下不了台。

每次家长会要结束的时候,班主任都会很客气地问:“各位家长,还有什么话说吗?”一般来说,这种时候就是没人想说啥,然后就草草地结束了。但是,我妈会这样:“我来说两句啊。你看我出的这个卷子,明明都是基础,班上平均分却这么低,我女儿说她错的地方,是因为平时没怎么做过这种题型,我觉得你们平时布置的作业有问题,教学方法要改……”

第二天,班主任看我的眼神,都是异样的,他告诉我,以后考不好的话借口换一个。

再然后,我之所以大学选了物理系,是因为在奥赛中阴差阳错就拿了奖,所以保送生面试的时候,第一志愿就成了物理系。大学四年和她学一样的专业,简直是一段黑暗的历史。

很多人吐槽小时候受到的最大打击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我最大的打击是我妈一口一句“我当年怎样怎样”。

我兴高采烈地拿着电动力学的成绩给我妈看。“妈!你看!最高分耶!”我满心期待我妈的表扬,结果她冷淡地说:“怎么才94分,我当年考了98,你那6分是不会还是咋的?”

从此,我再也不告诉我妈我的分数了。

从我上大学开始,我妈的口头禅就变成了:“作为一个学物理的,你应该……”

我家洗衣机坏了,我说:“我们打电话叫人来修吧。”我妈说:“作为一个学物理的,你应该自己动手。”一天之后,我妈说:“洗衣机我昨天下午拆了修好了,你可以用了。”和洗衣机有同样命运的,还有我家的电视、跑步机、冰箱、微波炉,坏了统统立马被修好。我家还有个专门的工具房是给我母亲大人的。当我得知家里某个电器坏了并且修不好终于能换新的时,我发出了银铃般的笑声。

有人说,学物理的人会秃顶。我在大学里的物理教授虽然大部分确实如此(都是男的),但是我看见我妈乌黑亮丽的秀发,就对自己的未来十分有信心。

直到有一天,我妈对我说她做了个噩梦。

我问:“啥?”

她说:“我昨天梦到你秃顶了。”

我:“……”

(选自2015年第8期《家人》,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和《伟人细胞》一样,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充满了诙谐幽默的色彩!“当个伟人”只是贾里的梦想,而文中的老妈却确确实实是个“学霸”。你看,她“文武双全”:“文”能编人教版教材、出高考试卷,“武”会修洗衣机、电视机、跑步机。在学术上,她精益求精,在教育孩子时也毫不心慈手软——她希望自己的“物理细胞”在女儿身上发扬光大:她培养了“我”对物理的兴趣;她不帮我解决物理难题,要求“我”上课认真听讲,培养“我”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她启示“我”不要骄傲,及时分析考试失分的原因,激发“我”的上进心;她要“我”自己动手当修理工,学以致用,培养“我”的动手实践能力……她是“学霸”,但对“我”来说,她首先是个“妈妈”,所以,她会做噩梦,担心女儿“秃顶”……文章写“我”、写班主任,都从侧面烘托了“学霸老妈”的“高大”形象。哈哈,这是个“学霸老妈”,同时也是个“可爱老妈”!

读有所思

1.“我”为什么说妈妈是“学霸老妈”?

2.“学霸老妈”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

《幼时记趣》延伸阅读——

牧童逮狼

清·蒲松龄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蒲松龄著,岳麓书社1988年版,标题为编者所加)

鉴赏空间

“牧童逮狼”?看到这个题目,你也许会想:两个牧童为什么要逮狼?牧童捉小狼,也许纯粹是为了好玩,但一个“至”字,又让你觉得两个牧童是有备而来、目标明确的。他们是如何“逮狼”的呢?两个牧童知道狼的本性,先捉住两只狼崽,然后各自爬上一棵树,一个牧童先使劲扭小狼的蹄爪、耳朵,故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救子心切,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又弄得另一只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连忙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这样来回几十次,大狼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最后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爬下来一看,它已经断气了。这下,小狼、大狼一举擒获!“逮狼”表现了牧童的什么特点呢?当然是牧童的聪明机智!蒲松龄在刻画“牧童逮狼”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细节描写。你看,他们“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为什么是“数十步”而不是“数步”“数百步”?因为“数步”距离太近,大狼不易累死;“数百步”又太远,两牧童难以互相照应,小狼的哀嚎大狼也不易听到。再比如:大狼倒地不动了,两个牧童不是立即“哧溜”一下就下来察看,而是“久之”,确认大狼已死,方才“下视之”……这样的细节刻画,极好地凸显了牧童的谨慎和智慧。文段不长,作者却写得极其用心!

读有所思

1. 牧童逮到了几只狼?用的是什么方法?

2. “谋分捉之”一句中的“谋”表现了什么?

猜你喜欢
牧童大哥猴子
牧童学画
牧童
淘气的猴子
寂寞的牧童
猴子出海
济公传
愁眉苦脸的狗大哥
永远的新猴子
大哥我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