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电视剧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6-11-07 02:13徐华
综艺报 2016年14期
关键词:谈论影视资本

徐华

上海电视节期间,参加了多个电视剧论坛,旁逸斜出的话题很多,交集的内容很少。我昏昏然,脑袋里蹦出前一阵还挺热门的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觉得现在我们谈论电视剧,仿用一下这标题也是恰当的。

之前,我们谈论电视剧时,语境是不复杂的,心态是平和的。我们的记忆中有那些印象深刻的人物,别出心裁的故事,丰富多变的叙事方式,以及精致的画面、影调给我们留下的美感……那些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如同大师、手工艺人带着虔敬之心精雕细琢的手工艺品,流光溢彩,留下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世态民情以及艺术创作惊人的开拓性和想象力,让我们大饱眼福,震撼,并为之感动……电视剧创作者有着本雅明称道手工艺人对艺术品制作的敬畏心和庄严感。我们称这样的作品为良心之作、大师之作。

尽管电视剧大众文化的属性,让人们明智地认识到,要每一部作品都达到很高的思想艺术境界是一种奢望。毕竟它只是大众文化中的一支,是现代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它主要是为大众文化消费而制造出来的产品。但是,即使是文化消费品,在追逐商业价值的同时,它还是有着文化产品属性所应具备的社会关怀、道德担当和美学趣味。就如马克斯·韦伯所讲,这种逐利性并不仅仅是一种“目的理性”,即在任何目的之追求上,把特定之目的,以及为达到此种目的所可能采取的各种适当手段,以及各自可能的结果一一列入考虑、计算的态度,而不顾其本身应当承担的“价值理性”,即有意识地相信一定行为之无条件的价值(美学的、伦理的、宗教的或其他),不计其结果为何都要去完成它的态度。

资本入侵 制播格局生变

目前,互联网和资本的联姻,使得电视剧产业的业态很复杂,甚至改变了影视创作生产的规律。资本的逐利性刺激受到资本热捧的影视产业。近年来的电视剧市场,我们不能说不“繁荣”,每年的电视剧生产基本上还有15000集的保有量。新类型、新题材层出不穷。有些甚至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是没有出现过的。我们也不否认有不少良心公司、良心导演、制作人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创作优质精品电视剧。但我们也许会恍惚,资本大肆进入影视界之后,优质精品电视剧在量上是多了还是少了?在质上是高了还是低了?

在资本的催生下,视频网站野蛮生长,电视剧的制播格局发生新的变化。中国互联网中心《第36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已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而电视剧的播出从“台网联动”到“网台联动”,再到网络付费先播,整个过程也只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受众观看电视剧播出的途径急剧变化。据相关统计数据:2015年8月底,全国IPTV用户为7000万人,全国互联网电视(OTTTV)用户数量635万人,同比增长193%,全国电视观众中网络视频用户为6.25亿人,其中六成用户首选手机收看网络视频。优酷、爱奇艺为网络用户最常用的视频网站,用户数量均超过3亿人,占网络视频用户的一半以上。

伴随网络的快速发展,网剧、网络电影生产迅猛发力,不少粗制劣质的影视产品在互联网上形成集聚效应,电视剧沦为快消品的特征初步显现,并且这种效应正在不断放大。随之而起的多频、跨频播出的新格局,对传统意义上的优质精品剧目的创作和生产冲击更大。

跨平台的内容生产,已经不仅仅为多个平台开发内容,更是利用多个平台的特点共同打造一个内容共同体,实现一种新的可能。在这种新的制播格局下,得到资本助力的影视公司一定是求得互联网和传统播出平台的最大集合。一线卫视电视剧年轻化趋势正中这种集合预设的目标。网络自制剧蓬勃发展,生机盎然,但他们当前产品的特质却是轻质化、悬浮化、空心化,更多强化交互和体验,甚至迎合部分受众不高的欣赏趣味。2015年,搜狐视频自称独拥3部十亿自制大剧,领跑网剧精品时代。新媒体对传统平台的颠覆临近,而传统电视媒体选择与网络平台受众趋同的电视剧类型播出,且在与网络视频的竞争中优势不再,已埋下巨大的发展危机。

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影视业纳入资本逐利和运营的版图,资本在给产业带来最初的喜悦之后,它对行业的颠覆作用不断显现、强化。资本开始改变、甚至颠覆电视剧的创作、生产规律。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影视行业一个最大的危机在于,评价标准的僵化,让内容品质的重要性被放逐。

IP风盛行 影视界泡沫乍现

资本需要快速获利,它的深度介入直接带来IP风的盛行。原本电视剧创作小作坊式的精雕细琢,三年磨一剑,直接演变为网络IP的批量改编和生产。有学者认为,“网络IP吸引了大批活跃在互联网的年轻人,这部分也是目前电影、电视的主力消费人群,因而网络小说成为影视剧的重要来源之一。此外,网络文学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比传统文学竞争更激烈,更具商业性。网络文学的游戏规则和写作模式首先受到受众最严苛、最直接的评价,影视公司选择网络小说为剧本,投资风险会更低。网络文学提供了故事灵感,以及可观的粉丝经济。”

这本是新的产业经济的新特征,但风起云涌的IP热,迅速涌起影视界蔚为壮观的泡沫。IP改编成影视作品,要考虑到诸多元素,改编成功的也有。但有些优质IP,改编过程中可能只是仅仅用到了一点点元素。而有些所谓的IP,实在改不出来,操盘者便顺应年轻受众的喜好,利用其粉丝心态,在资本和互联网助推之下,砸重金,隆重包装、炒作,硬是把它炒成一个大热门,加上小鲜肉,播完就完。

除了收视率、网络点击量,行业缺乏其他行之有效的评判标准。这样的制作没有真正的内容,最多也只是以外在的技巧和流水线的产业运作来达到事先预想的效果。它只是外在感官世界的扩充与泛滥,复播率很低,经不起时间的筛选,这样的IP能走多远?

网络IP的盛行挑战电视剧从业者的心态。一方面,IP的批量改编,使得电视剧题材和类型切换快,传统的谍战、战争、传奇、情感、热门话题剧在与玄幻、奇侠、探险、穿越、科幻等新的电视剧类型角逐。生产周期上,三年磨一剑哪比得上流水线生产的速度,这必然带来优质精品剧目生产的困境。所以也有论者指出,现在电视剧生产,很少谈原创,都在谈数据;很少谈创作,都在谈IP;很少谈创作主体,都在谈用户体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资本在掌控。在资本主宰一切的时代,电视剧生产的目的直奔公司利润增值,直奔资本市场上增值、变现以及化解不少上市影视公司的业绩对赌压力。至于大众文化生产的价值追求当然是被搁在一边了。

在本届上海电视节的多个关于电视剧创作生产的论坛上,参与讨论者火药味之浓前所未有。从业者明显在新的行业变局中经受着各种煎熬。这些年,资本、IP热潮、小鲜肉、视频网站形成的马太效应不断变换出各种幻象,让真正的创作者陷入困惑之中,不少影视公司的电视剧生产甚至是停滞的。在这种话语体系下,作为大众艺术的电视剧会不会丧失其文化属性,而直接演变为一种商品生产?

回到开头我们提到的卡佛的那篇小说,作者借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写到:如果我们俩有谁出了事,我想另一个,另一个人会伤心一会儿,你们知道,但很快,活着的一方就会跑出去,继续再次恋爱……我们谈论的爱情,只不过是一种记忆罢了,甚至可能连记忆都不是。

我们对电视剧生产日益商品化的趋势理解,无法不像卡佛对爱情的悲观绝望一样。趋势一旦形成,几乎难以改变。所以,当我们再谈论电视剧时,是不是我们也要考虑我们谈论的是什么。

猜你喜欢
谈论影视资本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
一场暴雨
谈论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
影视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谈天气
看影视学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