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与“灵动”
——《环境保护》杂志四十三年的坚守与创新

2016-11-08 06:58
中国期刊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杂志微信

“固执”与“灵动”
——《环境保护》杂志四十三年的坚守与创新

《环境保护》杂志社

《环境保护》杂志(半月刊)创刊于1973年,由郭沫若同志题写刊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工作指导刊、中国百强报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

自2010年转企改制以来,《环境保护》杂志致力于以“权威的政策解读、深度的形势分析、实用的业务探讨”为宗旨服务读者。多年来,杂志坚持追踪环境热点、焦点事件,密切关注生态环保问题,积极发挥环境保护舆论引导和宣传主阵地作用。围绕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组织策划一系列专题,为环境保护事业建言献策,构筑了中国环境保护产学研领域的立体整合传播平台,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热衷环境保护的各方人士搭建了多方位沟通交流平台。

一、坚持创刊宗旨,服务环保事业不动摇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拉开了中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序幕,同年,《环境保护》杂志正式创刊。四十三年峥嵘岁月,中国环保事业风雨兼程,有艰辛也有欢欣,从蹒跚起步到与经济发展唇齿相依,环保各个领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也收获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环境保护》杂志创刊于1973年,与中国环保事业同年诞生,见证和记录了环保事业四十年发展的曲折和艰辛、成就与繁荣。创刊四十三年来,《环境保护》杂志始终坚持“权威的政策解读、深度的形势分析、实用的业务探讨”的办刊宗旨,积极宣传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规、科技标准,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新成就、新经验与新做法,报道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引导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高校、NGO等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二、秉承内容为王,做精做深纸媒为根基

《环境保护》首刊封面

《环境保护》1974年第1期封面

《环境保护》1990年第1期封面

《环境保护》2000年第1期封面

2009年,为更好地实现为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环境保护》杂志正式由纯学术刊转型为综合指导刊。调整定位以来,《环境保护》杂志以服务环保系统、服务科研人员、服务社会公众为己任,致力于打造环境保护领域具有突出影响力的旗舰刊物。

以2015年为例,《环境保护》杂志通过专题内容策划积极响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环境总体规划、环保新常态、环保“十三五”等中央重要方针,同时,开辟栏目权威解读环评改革、“水十条”、垂直管理等重要决策,深度分析农村环境保护、总量减排与质量双控、绿色金融等领域发展形势,创新探索环保大数据、核安全监管、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实用业务,全面报道全国“两会”、世界环境日、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环保厅局长会等重要活动,真正实现多角度、全方位覆盖环境保护领域重点、热点以及难点问题,引导社会环保舆论走向,更好地为环保系统工作服务,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凭借权威的内容宣传、及时的舆论引导受到环保部的认可。2015年环保部人事司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中,《环境保护》杂志成为所有培训班的重要教材,并在全国环保厅局长班、地市环保局长班、县级环保局长班上获得师生一致好评。

《环境保护》2016年四期杂志封面

三、顺应“媒势”潮流,纸网融合发展谋双赢

在传统媒体转型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环境保护》杂志坚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成功构建了纸质期刊、新媒体平台并进的多轨传播机制。值得一提的是,借助新媒体发展浪潮,为利用好微信平台,发挥采编优势,杂志社于2014年4月15日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并首次发文。2015年3月1日,环境保护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腾讯微信公众平台认证,正式成为《环境保护》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积极打造微信、微博“双微”平台,对既有环境保护官网进行完善,同时正在积极建设《环境保护》杂志新网站,打造集资讯、服务于一体的环保行业第一门户网站。“双微”的开通以及网站的建设与完善,为《环境保护》宣传及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自微信公众平台投入运营以来,杂志社每天均通过公众平台推送《环境保护》杂志刊登的独家专家撰文,并附带一到两篇环境保护类时事新闻。一直以来,微信公众平台秉承“权威、时效、深度、实用”的理念,“既当喉舌,也做利剑”,在做好环保部宣传工作的同时,也会针对百姓最为关心的环保问题、污染问题、举报问题等开辟专栏,刊登举报信和专家解读文章,做到最快回应、精准解答。

2014年,环境保护微信公众平台荣获了“首届绿色环保主题十大微信公众平台”称号。2015年3月,《环境保护》杂志社为进一步适应媒体发展趋势,针对环保媒体行业特殊性,对环境保护微信公众平台升级改版,一年来,粉丝量增长近30倍,目前微信粉丝已接近8万人,所发文章总数以及阅读量一直在业内遥遥领先,多篇首发文章被报送、抄送至中央领导和环保部领导,为本年度环保领域“环评改制”“垂直管理”等政策的制订出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中央领导的积极关注和充分肯定。文章影响力也一直居高不下,微信平台首发的《【实名举报“地下藏毒”】两家上市公司万吨危废偷埋江苏靖江养猪场》一文引起社会关注,环保部、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江苏省靖江市原侯河石油化工厂填埋疑似危险废物案件进行联合挂牌督办。这也是三部门首次启动联合挂牌督办。

新媒体——环境保护微信公众平台

2016年初,由千篇一绿微信公众平台(《南方周末》主办)发布的《2015中国绿色公号年度报告》中,环境保护微信平台影响力位居环境领域媒体类公号排行榜第五名。《中国绿色公号月报2期》中,环境保护位居环境类媒体公号2月份影响力排行榜第五名,同时环境保护凭30W总阅读数收揽最佳人气奖,比1月最高总阅读数高出9W,斩获“最佳人气奖”称号。

四、追求服务质量,高端“智囊”献计献策

《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是《环境保护》杂志在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的引导下,为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而组建的权威智库和环保政策、技术研究咨询机构。专家委员会由14位部委要员、5位院士以及中科院、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作为政策和技术的研究咨询组织,《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自成立以来指导杂志办刊,组织撰写环境保护相关报告、论文、书籍,引领社会舆论,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针对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讨交流,探寻相关对策,提出合理化建议;以绿色经济发展和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依托和重点,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政策及技术建议;对环境保护重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跟踪评估,促进环保先进技术推广和示范,对我国环境保护类的重大问题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环境保护成果的转化和示范,促进科研院所技术成果与企业应用的有机融合,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云龙在2015年环境保护年会暨“中国环境治理”高峰论坛上发言

2015年环境保护年会暨“中国环境治理”高峰论坛之“焦点论坛”环节,知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探讨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化设备等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2015)年度会议暨“河净湖清·生态中国行动”专家审查会与2015环境保护年会同期举行

五、打磨品牌形象,拓展杂志影响渠道

(一)《环境保护》年会

2014环境保护年会现场

2015年环境保护年会现场

《环境保护》年会是年度环保盛会,自2012年首届召开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环境保护》年会聚焦环保热点问题,逐渐成为政产学研用的探索交流平台和最新研究成果发布窗口。每届年会都会形成政策建议报告报送国务院等决策部门。

图为2015年度环境保护“绿坐标”颁奖现场

《环境保护》年会是环境保护领域高端交流、发布、共享平台,每届年会邀请中央有关部委领导、环保领域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代表、各地环保厅局长、企业家、媒体负责人等精英人士围绕当年环境保护形势、政策重点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每届年会同期举行《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年度会议。

2015年第四届环境保护年会实现“中国环境治理高峰论坛”“《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2015)年度会议”“环保局长研讨会”及“首都金融联合体与城市/产业园资本投资研讨会”“四会”同时召开,会议规模是历年来最大的一次,多家主流媒体参加并报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二)绿坐标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环境保护》杂志在《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的支持下,从201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境保护“绿坐标”案例征集、评选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旨在寻找中国环境保护创新样本。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过程。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也在我国集中显现,环境总体恶化的压力还在加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要想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必须积极探索环境治理上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通过“三大创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环境治理,实现低碳发展,助力节能降耗。

由《环境保护》杂志社发起的“绿坐标”评选,是以《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为智慧支持的年度环境奖。该奖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为评价体系。奖项的设立,旨在用创新体系促进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改善,并以这一方式来发现和宣传中国环境保护创新样本。

“绿坐标”评选从每年七月开始,到当年十二月结束,时间跨度为6个月。评选流程分为提名、初评、终评、颁奖四个阶段。为增强本次评选活动的公信力,评选组织者对创新方法不设定限制性指标,以确保评选的公平合理。在公众最为关心的终评权重分配上,公众投票占50%,专家评审占50%。

“绿坐标”评选的启动,将积极推动地方政府、环保系统、企业的创新意识,并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实践案例搭建展示平台。

通过市场化成功运作的《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环境保护品牌会议、环境保护评选活动已经成为支撑杂志多元经营的“三驾马车”。

六、狠抓发行经营,提高杂志市场竞争力

近三年通过加强地方通联网格化建设,目前直接对接的省级层面机构有20余个,另与70个市级机构建立了工作机制,在约稿供稿、活动参与、杂志发行、项目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2015年,杂志社为应对调价可能带来的销量滑坡,通过创新营销手段、扩大营销范围,采取网络营销、微信营销、事件营销、活动营销、展会营销等多媒介、多手段吸引用户订阅。通过组织召开《环境保护》宣教工作座谈会,加强与各级宣教系统的联系与交流,同时,在环保部人事司组织的各类培训班中,《环境保护》杂志进班成为重要的培训教材,进而在各期地市环保局长班、县处级领导培训班上收到学员们的积极反馈与支持。在目前纸媒萧条、杂志发行价格提高近一倍的压力下,2015年杂志征订量较上一年度实现了“稳中有升”,自办发行量首次超过了邮局发行量。

2015年,传统纸媒经营业绩呈断崖式下滑,传统盈利模式在快速崛起的新媒体浪潮冲击下不堪一击,尤其是新《广告法》的实施对杂志经营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保护》杂志也面临同样的困难,在困难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思考总结,依据市场需求,优化现有广告增值服务方案,将杂志广告、微信广告以及网站广告等进行融合打包,杂志广告签约额陡增。

七、优化人才管理,增强杂志队伍向心力

《环境保护》杂志社在人员有限、任务综合的情况下,通过管理创新,探索建立了“部门制+项目制”的双重管理模式。在日常工作时,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当有新项目需要跨部门完成时,指定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牵头,根据项目实际需求从各部门抽调项目组成员,利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确保各类项目的保时保质完成。

员工是杂志社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杂志社队伍呈现年轻化,35岁以下的员工占到75%,对此,各部门多方联系、想方设法为员工提供参加职业技能提升、思想作风建设等培训的机会,鼓励符合条件的员工考取职业资格证,编辑部目前具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业资格的编辑占编辑部总人数的80%。仅2015年,杂志社累计派员参加各类培训及会议百余人次,选派员工参加采编业务、新媒体运营、媒介融合、《广告法》等方面的专项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保持了员工知识血液长新,保证办刊办社始终充满活力。

在合理激励的同时,杂志每年与员工签订目标责任书,明晰岗位职责;按季度实施考核打分,发放季度绩效;根据岗位特点、员工需求实施人性化管理,注重提升员工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

(本文系《环境保护》杂志社供稿)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杂志微信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微信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微信
微信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