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长征路上

2016-11-09 09:20倪良端
文史春秋 2016年9期
关键词:军团中共中央红军

·倪良端

邓小平在长征路上

·倪良端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长征期间邓小平任中革军委机关报《红星报》主编、中共中央秘书长、红一军团宣传部长。邓小平回答女儿问他“在长征中干了什么工作”时,简单的回答:“跟着走。”是的,邓小平是一直“跟着”毛泽东“走”完长征路的。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邓小平诞辰112周年,笔者以邓小平“跟着走”长征路的传奇佳话,再现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形象,追思和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

冲破封锁线进入遵义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红军总部从江西瑞金出发。中央红军5个军团8万多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河地区分头启程。

长征开始时中共中央领导人是: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博古(秦邦宪)、中央组织部长李维汉、中央宣传部长兼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以及红军军事顾问李德。

中共中央将中央机关编成“红星”“红章”两个纵队,总政治部决定邓小平编入“红章纵队”随军长征。秋风乍起,关山肃穆。邓小平跟随部队急匆匆向西行进。

长征初期,红军的前途命运被毫无经验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李德掌控,手足完全被束缚,处处被动挨打。聂荣臻回忆:真像大搬家样子,把印刷票子的机器以及印就的宣传品、纸、兵工器材等“坛坛罐罐”都带上了。刘伯承回忆:红五军团为全军的后卫,保护着骡马、辎重,沿粤桂湘边境向西转移。8万多人马在山间羊肠小道行进,拥挤不堪。敌人走大道速度快,红军怎么也摆脱不了追敌。李维汉回忆:为避开敌人,办法一是夜行军,二是爬大山。由于长征前没有进行动员解释,行军情况很不好,队伍稀稀拉拉……几乎天天都被敌人追尾。

邓小平所在的“红章纵队”,也是“稀稀拉拉”的。有时先头部队出发了,后续队伍才到达宿营地。掉队的人员多,收容人员大量增加,战斗人员大量减少。实在走不动了,才慢慢地把东西扔掉。看见战士在征途中牺牲,邓小平心里很难受。夜行军很疲劳,战士们常常边走路边打瞌睡,500多公里走了一个多月。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转移,蒋介石布下三道封锁线,阻拦围截。第一道封锁线设于赣南赣州、信丰、安西一线,1934年10月21日红一军团与敌交火,激战两天歼敌1个团俘300多人,粉碎封锁。邓小平等与红一军团安全通过封锁线快速西进。布于湘赣边界湖南一侧桂东、汝城和广东城口一线的第二道封锁线,蒋介石欲一刀斩尽红军。11月2日前后运用奇袭包抄战术的红军巧歼敌人,顺利突破封锁乘胜向西挺进。蒋介石不甘休,设置第三道防线于湖南要道郴县、宜章,不但布防严密而且调重兵从江西、福建追击,大有在此全歼红军的架势。红一军团在聂荣臻的指挥下,于11月上旬,从左翼先敌一步占领九峰山阵地,红三军团从右翼占领宜章、良田等地,掩护红军队伍安全通过了第三道封锁线。蒋介石吹嘘的三道“钢铁封锁线”都被红军冲破后,急调40万大军誓把红军毁于湘江之畔。

面临重兵把守的第四道封锁线,持“左”倾错误思想路线的红军领导命令部队硬攻硬打,夺路突围,把希望寄予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红军与敌在湘江东岸激战一周,虽然突破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是付出人员损失过半的惨重代价,由长征开始的8.6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人。从1934年10月中旬出发到12月1日的40多天里,中央红军一路被敌人围追堵截,一路被动、一路损员。严酷的现实使部队中的怀疑、不满情绪日益增长,红军指战员急迫地要求改变错误的领导,强烈要求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

12月11日,红军主力进至湘西通道县,准备北上。这时,敌人已在通向红二、六军团的道路上伏下重兵,桂军正向红军后侧进逼。形势万分危急,博古等一意孤行坚持北上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面对红军将会全军覆灭之严峻形势,毛泽东提出放弃会合红二、六军团,向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的主张。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支持毛泽东这一主张。于是,红军改北上为转向贵州,12月15日攻占下贵州黎平。

在黎平,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红军前进方向问题。经过激烈争论,与会的绝大多数人赞成毛泽东的主张。会议决定红军向敌人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贵州境域前进,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境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初,红军强渡乌江。7日,攻下古城遵义。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和他的战友们来到遵义城,部队待命休整。

参加遵义会议并四渡赤水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陈云,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代表李德及为李德作翻译的伍修权参加会议。会议的成果是在军事上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军事指挥主要由周恩来、朱德负责。会议在没有外来干预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根据本国本党的实际,独立自主地处理了自己的事情。经过这次会议后,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内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核心。邓小平后来多次说,我们党从创立到遵义会议,才真正形成了一个核心。这个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这个核心地位,不是他自封的,更不是外国人赐予的,是在中国革命经历了近十四个春秋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千般曲折万种困扰后选择出来的。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也是邓小平政治命运改变和新的政治生涯的起点。1933年在中央苏区时的邓小平因反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被批为“江西罗明路线”的“领袖”“毛派头子”,被撤销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受到党内最严重的警告处分,派任乐安县南村巡视员。随后,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要他去担任总政治部代理秘书长,不久任中革军委机关报《红星》报主编,遵义会议前夕接任中共中央秘书长而参加遵义会议。邓小平政治命运的改变与毛泽东紧紧相联,后来他告诉他的女儿邓榕,自己在遵义会议时是和毛主席住在一起。会后,同毛泽东、张闻天一起长征,走在一起,住在一起。

遵义会议精神传达到部队,摆脱了军事上的教条主义,全军群情振奋。经过休整,指战员的体力得到恢复。补充了兵员和粮弹的红军移师北上,计划在川南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选择新的区域协同红四方面军由川北实行总的反攻,合力夺取四川,建立川陕根据地。

蒋介石察觉红军的战略意图,下达“川南围剿”计划,欲“合而聚歼”红军于长江南岸。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敌情变化,判断原定作战计划已不能实现,红军必须避实击虚,由贵州土城西渡赤水河入川南古蔺地域西进。1月29日,红军渡过赤水河,占领川南古蔺、叙永等县。

随中央纵队来到古蔺的邓小平第一次站在川南大地上。他是四川广安人,由于求学和革命工作的原因,没有来过川南及古蔺县。为摆脱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毛泽东指挥红军机动灵活地在川黔边境又3次渡过赤水河。这样,在近两个月里红军巧妙地“四渡赤水”,赢得了战略主动权,增强了新的生命活力。

长征中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

跟随毛泽东四渡赤水的邓小平,后来生动形象地高度评价四渡赤水之战,是“和敌人兜圈子,打奇袭的运动战方式,好比猫捉老鼠老鼠捉猫,强大的敌人欲‘捉’红军,不想却被红军引得晕头转向地团团打转,结果反被红军一再重创。”

红军大胆穿插、机动作战,把蒋介石尾追部队甩在身后三四天行程,为渡金沙江抢得先机。

由滇入川协助指挥部队渡江

红军四渡赤水争得了战略全面的主动以3万红军有效调动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妄想把红军消灭于川黔滇边的图谋,从根本上改变了长征以来的军事被动局面,为长征的胜利和革命局面进一步展开奠定了基础。

193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红军抢渡金沙江的命令。命令发出了,各部队立即着手积极准备和部署。毛泽东思虑谋划:红军能否顺利渡江由滇入川,是实现战略意图的关键。如果渡不过江有被人多枪多的敌人压迫在深谷中的危险!为加强中路抢占皎平渡渡口的军事指挥,毛泽东决定由作战经验丰富的刘伯承任先遣团司令,直接指挥干部团。熟悉川军内情的刘伯承领命后,将先遣营伪装成国民党军,日行80公里,赶到金沙江边抢占下渡口,夺得7只渡船。渡到北岸的红军先遣营缴了毫无戒备的敌人的枪械控制了渡口的两岸。

刘伯承胜利抢占皎平渡的捷报传到总部毛泽东和军委总部人员非常激动,振奋。毛泽东向各部队发出指示:立即向皎平渡进发!

穿行在川滇边境深山峡谷的金沙江,水流湍急、江面宽阔,夕阳照耀在江岸嵯峨的峻岭崇山上,为山峦抹上浓浓的金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策马加鞭向皎平渡疾驰,邓小平紧跟前行。当他们赶到江边时天色已晚,先期抵达的红军在渡口周围燃起堆堆篝火,等待渡江。

5月4日拂晓,毛泽东和干部团由金沙江滇岸渡到川境。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奉命留在南岸协调指挥后勤人马渡江,仅有的7只渡船在邓小平的调度下日夜穿梭在水深浪急的金沙江中。邓小平指挥红军将士井然有序地乘船渡江,马匹则卸去负重由人系着缰绳随船泅渡过江。

蒋介石得知红军正由皎平渡过金沙江,令薛岳兼程抵近皎平渡地域,令空军出击。皎平渡地处绝壁高崖下,群峰环列,敌机低飞恐撞山岩,不敢贸然深入,只好抛下几枚炸弹溜之矣!

在洪门渡、龙街渡江的红一、三军团,遭敌机骚扰。已过江的毛泽东当机立断,令红一、三军团全部由皎平渡渡江。朱德总司令电令红一、三军团6日拂晓前必须赶到江边,限红三军团6日夜渡过金沙江。红一、五军团7日、8日渡江。各军团得令,日夜兼程向皎平渡推进。

当红一军团一师师长李聚奎率领部队到达渡口时,正忙着指挥后勤人马过江的邓小平问:“队伍来了没有?”“来了,就是稀稀拉拉的。”李聚奎回答。“派人去督促,队伍来快一点,整齐一点,马上过江。”接着又说,“队伍由刘伯承指挥,骡马和行李担子由我指挥!”向李聚奎交待后,邓小平忙着指挥渡江了。

5月9日,3万多红军将士凭借7只小木船战胜激流恶水和敌人的围追堵截,全部渡过金沙江踏入四川大地。指挥后勤部队渡过金沙江的邓小平,加快脚步跟上中央纵队和毛泽东,迈上新的征途。

会理定方针踏过泸定桥

邓小平紧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来到通安镇。通安镇是个不大的街镇,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在大部队来到皎平渡时,刘伯承指挥先遣团部分主力抢占通安镇,为红军安全渡江提供了保障。邓小平等在这里住了一宿,向会理进发。

过了金沙江敌情有所缓减,中央政治局决定打下会理城,让数月来连日征战的将士们休整和补充。敌人死守会理城,红军攻城未果。于是,红军在城外设置道道包围圈,敌军不敢妄动。红军从容休整,展开地方工作。

中共中央决定趁部队休整时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为秘书长的邓小平精心安排会务、检查保卫工作。邓小平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主持,统一了遵义会议以来中央关于军事战略战术的认识,确定了下一步行动的方针。多年后邓小平与他的女儿邓榕谈起这次会议时说,他以中共中央秘书长身份参加过多次重要的政治局会议,但对会议的情景和内容记得最清楚的是会理会议。

渡过金沙江的形势有利于红军,创建川西根据地可以进入实施阶段。按照会理会议的部署,为北上同红四方面军会合,中央任命了解川西北地理民情的刘伯承为先遣团司令,聂荣臻为政委,率队北进探路。先遣团出发时毛泽东嘱刘伯承:先遣团的任务不是打仗,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民达成友好关系。刘伯承坚定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在彝海边与彝族果基家支头领果基约达歃血结盟。刘伯承等取得彝族同胞的信任、支援与帮助,先遣团不仅为红军主力打通了彝区道路,而且顺利到达大渡河畔占据了安顺场渡口。

5月26日,邓小平随毛泽东等来到安顺场,刘伯承、聂荣臻详细汇报在此不能架桥渡河的情况。根据此处河面宽、水流湍急,难筹架桥器材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决定:以两天时间让红军沿大渡河两岸赶往安顺场北的泸定。渡口仅有1只渡船,经几名水手的努力将部分红军将士送到了北岸,消灭岸边哨卡敌兵后沿河而上。邓小平和中央机关人员顶风冒雨,脚踏泥泞小道昼夜兼程来到泸定大渡河南岸。先遣团的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夺下了泸定桥,邓小平率中央机关和红军从泸定桥上跨过大渡河入驻泸定县城。

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行动证明,蒋介石企图扼杀红军的算盘再一次打错了!

翻越夹金山友赠三件“宝”

1935年6月8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为达到一、四方面军会合的战略指示》指出,“我军基本任务是用一切努力,不顾一切困难取得与四方面军直接会合”,“必须以迅雷之势突破芦山、宝兴之线守敌,夺取懋功,控制小金川流域于我手中,以为前进之枢纽”。根据中央的指示,红军从泸定飞速向川西北疾进。突破川军杨森的防线,进入芦山、宝兴县地域。6月11日,邓小平等来到夹金山下,山北面的懋功县(今小金县)驻着红四方面军,虽寒流滚滚,但心里暖意浓浓——两大红军主力会师在即了!眼前的夹金山,属邛崃山脉,横亘于宝兴与懋功两县之间,海拔4600多米,终年积雪,危岩耸立,峭壁如削。通行路段多在4000米雪线以上,气候恶劣、瞬息万变,时而大雪茫茫地暗天昏,时而烈日空悬炙热难当,时而狂风大作走石飞沙,时而电闪雷鸣冰雹骤降,时而风雨交加寒气袭人……红军穿越这百余里荒无人烟的山路,艰难困苦是可想而知的。途中没有任何避风躲雨的去处和充饥御寒的设施。山高缺氧呼吸困难,唯有依靠自身体魄与坚强意志,战胜种种困难。为什么选择如此艰险的行军路线?邓小平向身边的同志宣传解释:中央考虑避开大道,翻山越岭可以缩短路程,可免遭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虽是一步险棋,但是敌人所料不及呀!

位于达维镇的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

在夹金山南坡脚下休整一夜,第二天天蒙蒙亮,邓小平率中央纵队向夹金山攀登。他和所有红军指战员一样背负简单行李,手持一米多长的木棍一步步向山上攀爬。身为中共中央秘书长的他协助指挥,协调后勤队伍,照顾体弱的领导同志,尽可能的前后照应,督促掉队人员跟进。他和大家一样,把随身所带能的御寒的东西都披上了,仍瑟瑟发抖。暮色苍茫的时候,中央纵队艰难地越过夹金山主峰。当晚,邓小平和战友们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中露宿。

1935年6月14日,邓小平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中央纵队抵达懋功县达维镇前桥头,受到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李先念率部热烈欢迎。当晚,两个方面军在达维镇召开庆祝胜利会师大会。邓小平参加会师大会观看了文艺演出。

在懋功,邓小平巧遇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的同学、时为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四川叙永县人傅钟。邓小平与傅钟一同留法一同在苏联学习。回国后的傅钟于1931年夏被派到鄂豫皖苏区,后随红四方面军入川参加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傅钟见老战友邓小平没有马(翻越夹金山前马死了),衣着破旧单薄,立即将自己穿的、用的、吃的匀一部分给邓小平,并挑选一匹健壮的马送给邓小平。若干年后邓小平不忘这位四川老乡的帮助,说:“过了雪山后,傅钟送了我三件宝:一匹马、一件狐皮大衣、一包牛肉干这三件东西,可真是顶了大事呀!”

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总兵力达10多万人,大大增强了开辟新局面的力量和条件。全部红军应指向哪里?是就地发展还是继续北上?这是关系着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头等大事。

6月2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懋功县两河口召开,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参加了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当前战略方针的报告,从地域是否便于机动、群众和经济条件三方面阐明红军应该去“川陕甘”,“我们如陷在懋、松、理,就没有前途”。讨论中张国焘首先提出可“向南”“向成都打”。毛泽东、王稼祥、朱德、张闻天发言后邓小平发言,表示同意周恩来的报告,比较直接地批评了对党的领导和中央战略方针持怀疑态度的张国焘。邓小平说:“红一、四方面军会合,红军主力、党的力量在这里,发展前途是推动中国革命的前途。我们现在向北打去,是向甘南发展。”

会议对全体红军的行动方向问题作了3天讨论和争论,全体通过周恩来提出的战略方针。

草地行军乐观幽默助人

两河口会议后,中央决定精简机关充实作战部队,邓小平调任红一军团宣传部长。

中共中央率红军和中央纵队继续北上,7月10日先头部队到达松潘附近毛儿盖地区。这时张国焘依仗着自己下辖8万多人,兵力几倍于中央红军,竟拥兵自重要挟中央,提出改组中央军委和总司令部,由他任军委主席。中共中央坚决拒绝张国焘的无理要求,对其严厉批评。为避免张国焘分裂红军,周恩来将红军总政委职务让位于张国焘。8月3日红军总部决定把原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为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的左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右路军,分路北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附近沙窝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讨论后重申:坚持北上战略方针,创建川陕根据地。根据这一精神,红军将士做着跨越草地的准备工作。

草地,位于川西北高原与西藏高原接壤地带,地域辽阔,海拔3000米以上,为波浪起伏的丘状高地。草地里河道迂回曲折水流滞缓,汊河、曲流横生,排水不良形成的茫茫泽国达1.5万多平方千米,湖泊星罗棋布,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网结的草甸覆于沼泽之上。年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风、雨、霜、雾、雪、雹等恶劣天气无常,时而晴空万里烈日炎炎,时而阴霾蔽日电闪雷鸣……每年5至9月是草地雨季,为年降水量的90%。雨水滞留地表,本来泥泞滞水的草地更是“沧海横流”。茫茫草地里许多地域渺无人烟,唯在6至9月偶见零星牧骑。

作为红一军团宣传部长的邓小平,负责安排部署宣传动员工作,检查过草地的准备情况。10天必备的粮食、一人一根木棍,是必须准备的。他深知事关红军的生死存亡,不能马虎。

关于筹粮,李伯钊(杨尚昆的夫人)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回忆:红军总政治部规定,每人每天必须筹足5个馒头的粮食。一天李伯钊捞到一点从上游漂来的麦粒,做了几个馒头,没有交公。管粮食的同志接报后对李伯钊郑重其事地说:“不管你们怎样弄到的麦粒,既然做成了馍馍,应该一律交公,不得私存。”李伯钊感到委屈,生闷气。邓小平提着布袋走来,从李伯钊的小口袋里拿出几个馍,对她说:“这是交公的,口袋里还有几个。”邓小平见李伯钊还在生闷气,就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个馍,“你饿了,给你。”气鼓鼓的李伯钊说:“我不要!”邓小平说:“我送给你的,不要你还。”李伯钊接过馍,扑簌簌的眼泪往下滴。后来她多次满怀深情地说:“小平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这么关心人,难能可贵啊!”

邓小平随红一军团进入草地,几乎无日不雨。雨水淋透了衣服,淹没了部队前进的路线。有的战士偏离了部队的行进路线,陷入淤泥,被沼泽吞噬。过草地前要求每人准备10天的粮食,在这人烟稀少、物产不丰之地谈何容易!许多人仅筹到两天的干粮,行程未到一半即告断粮。有时不慎跌跤,被毒水浸泡过的干粮不能食用,面临绝粮危机。潴淤之水浸染伤口,轻者肿溃,重者致残夺命。偶遇溪流,无柴生火也喝不上开水。

1936年到达陕北时的邓小平

在艰难行军中,邓小平和宣传干部们组织指战员编顺口溜、作诗、讲笑话,以鼓舞士气。幽默乐观、平易近人的邓小平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大家,战士们都愿意和他走在一起。他天南海北无所不谈……许多老同志回忆长征,兴奋地说:“跟小平同志一起走就是来劲。”

经过7天7夜的艰难跋涉,邓小平所在的右路军终于走出草地,8月24日胜利抵达班佑。

历尽艰难走完长征路

红一军团宣传部长邓小平根据红一军团作为中央纵队的开路先锋的特点,认真抓好各级宣传干部和“战士剧团”的工作。对“战士剧团”的“红小鬼”他特别给予关注、关爱。他组织“红小鬼”们沿途开展鼓动宣传,部队宿营时立即刷标语宣传党的政策、做群众工作。身为宣传部长的邓小平政治上对他们严格要求,生活上关怀备至,带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磨练。

红军胜利走出草地是皆大欢喜的事,可是张国焘却自持兵强马壮心生不轨,擅自改变中央北上方针。他无视中央的一再劝告,密电在右路军中任政委的陈昌浩把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拉出南下,分裂红军,准备另立中央。密电幸被前敌总参谋长叶剑英看到立即报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毛泽东、周恩来等紧急磋商后,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将右路军中的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迅速转移先行北上。9月10日凌晨,中共中央率红三军团,红军大学离开四川巴西地区,向已前进到甘肃迭布县俄界的红一军团靠拢。同日中共中央发出《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指出,红军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南下是绝路中央反对南下,主张北上。红军指战员应坚决拥护中央的战略方针,迅速北上创造川陕根据地。9月11日,中共中央和红三军团到达俄界,与红一军团会合。为争取张国焘北上,中共中央再次电告张国焘:“立刻率左路军向班佑、巴西开进,不得违误。”然而张国焘置若罔闻,不执行中央的指令,回电说中央“率一部出走”,诬蔑中央制造“分裂”要红一、三军团“速归来……南下赤化四川”。张国焘抗拒中央指示,擅令部队南返,导致了两大主力红军在会师后分道扬镳的悲剧。

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号召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继续北上。

俄界会议后中共中央率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北上。9月17日,红一军团先头部队打垮鲁大昌部守军,夺得天险腊子口,越过横断川陕的岷山,到达甘肃宕昌县哈达铺在这里,部队改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获悉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存在后,中央和陕甘支队继续北进,越过六盘山,10月19日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

10月22日,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长征到此完成,今后的任务是在西北建立根据地,进而领导全国革命。

邓小平紧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随红军从江西出发经过11个省到达陕北。历经艰难险阻走完长征路的邓小平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迈上新的革命征程!

猜你喜欢
军团中共中央红军
组建你的恐龙军团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剑指创新,CBE“包装军团”再扩容!
吉利4A军团出战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再唱十送红军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
中共中央在长征中召开的十次重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