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来袭,择业新走向

2016-11-09 01:58阎梦华
上海工运 2016年2期
关键词:月嫂儿科医生家政

◎阎梦华

二孩来袭,择业新走向

◎阎梦华

今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在我国正式实施。与此同时,2016年恰逢中国民众喜爱的猴年。二孩政策加上金猴宝宝,想必今年有生育计划的职工不在少数。据预测,本市今年将多增加6万出生人口。

在此背景下,春节前后本市人才市场遭遇两“高热”:一方面,二孩政策一落地,不少想要“二孩”的职工就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寻找心仪的月嫂,进一步催热沪上家政月嫂市场。春节期间,本市月嫂价格“水涨船高”,部分家政服务机构表示,预计下半年还将上涨;另一方面,伴随着春节前的“霸王级”寒潮,沪上各大医院儿科的门急诊量均刷新历史纪录,几乎所有的儿科医生工作量都达到了极限。为解决儿科就医难问题,儿科医生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

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不仅仅是想生育二孩女职工的“福音”。事实上,它还直接或间接引发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变化,甚至影响了部分人的择业观。

现场直击 二孩政策催热沪上月嫂市场

今年元旦开始,二孩政策落地实施,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了“二孩时代”。二孩政策一落地,不少想要“二孩”的职工就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寻找心仪的月嫂,眼下沪上一大批家政月嫂服务业愈发走俏,好月嫂甚至到了一“嫂”难求的地步。与此同时,雇佣月嫂的价格亦是水涨船高。

春节期间一“嫂”难求

“有推荐的好月嫂吗?这两天,我们全家人都在到处找月嫂……”最近,在杨浦区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刘宏逢人就问。原来,刘宏的儿子在腊月二十七出生了。“孩子出生前我们原本不打算找月嫂,心想自己带能行,可自从儿子出生以来,全家好几个大人都没睡过一个好觉。累点也就算了,关键是我们不懂新生儿护理知识,儿子出生没几天又是红屁屁又是黄疸……”刘宏告诉笔者,这才令让他们打定主意要找个专业点的好月嫂。

可说起找月嫂之路,刘宏充满了辛酸:“或许是我们订的时间太晚了,又或许是恰逢春节期间许多月嫂都回老家过年,反正跑了好多家家政服务机构,可供选择的寥寥无几,面试下来感觉都不太满意……”刘宏说,价钱高点无所谓,只要能真正照顾好自己和儿子,可依现在的情况看,好的月嫂不是早被订了就是已经回老家过年了,普通点的刘宏又不肯将就。

静安区某月嫂机构的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沪上月嫂多为外地来沪人员,中国人希望回家过年的传统情结造成了春节期间一定的月嫂缺口;另一方面,好的月嫂就算是在平时也是一“嫂”难求,需要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预定,更何况是春节。

行业高薪已成“公开的秘密”

在位于浦东新区耀华路488号信建大厦内的“贝优月嫂”门店内,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该公司月嫂统一价格为26天9500元,春节期间增加加班费1500元,所以调整至11000元。

在位于长宁区妇幼保健院附近的“月嫂来了”,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家的月嫂根据级别分为26天11000元、11800元、12800元、15800元和18800元等几个不同档次,同时月嫂在春节期间工作的话需另支付加班工资。

一圈走访下来,笔者发现,沪上职工雇佣月嫂费用在八九千至两万不等,平均价位都在10000元往上。而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月嫂缺口拉大,更加导致了月嫂市场价位水涨船高。同时,沪上部分优秀月嫂的实际收入亦可达上万元,近10年来月嫂职业收入涨幅超过400%,行业高薪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甚至有媒体将月嫂称为2016年最赚钱的职业之一。

下半年雇佣月嫂价格或将继续上涨

笔者走访的上海多家月嫂机构,众多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可能还将继续上调雇佣月嫂价格。

业内人士称,2016年迎来了猴年,属猴的人聪明、机灵、长寿。本身计划在猴年生孩子的人就多,再加上全面二孩政策开放,最迫切、最着急生育的是1970年以后出生的一部分妇女,她们已经过了最佳生育年龄了,越拖就越不适合生育,所以会在政策一出台,马上申请,且生育高峰将出现在今年下半年。届时沪上月嫂缺口将进一步拉大,月嫂价格上涨的可能性较大。

行业揭秘 高薪背后,值得与否?

不论是在上海,还是在国内其他地方,月嫂高薪似乎都已成了公开的“秘密”,人们也在逐渐接受高薪雇佣月嫂的事实。那么,在高薪的背后,职工的这笔开支到底是否值得呢?

好月嫂“名实相符”

日前,笔者来到某国企职工刘晓娟的家中。快要出月子的刘晓娟听说笔者要了解她家月嫂的情况,马上热情地介绍起来了:“我们家董阿姨真是不错,宝宝还未出生,董阿姨就赶到了医院,初见董阿姨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疑问,她会带宝宝吗?宝宝交给她放心吗?但是慢慢接触下来,董阿姨利落地换尿片,帮宝宝洗澡,做辅助练习,哄宝宝睡觉……她把宝宝的起居张罗得井井有条,一下子打消了我们所有的顾虑。从她看宝宝的眼神我能感受到她满满的爱心,这让我非常放心。另外,董阿姨还会细心观察我的情况,提醒我喝水,帮我准备可口的月子餐,给我按摩,陪我聊天疏导我术后各种不好的情绪……”刘晓娟说,她请的月嫂是13800元,“贵是贵了,比我自己的工资还高呢,不过感觉值得!”

说话间,董阿姨也凑过来:“这把我夸的实在太好了,说得我都不好意思了。我们做月嫂的拿主人家这么多钱,当然要配得上这份工资。”董阿姨说,她接受过多次系统化的月嫂职业技能培训,并且考出了各种各样的“证”,“当然我觉得做我们这行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

说到工作量,董阿姨说她们这行其实赚的是一个技术钱加辛苦钱。“技术钱靠主动学习外加长期经验积累,辛苦钱那就靠熬夜了,一天24小时中睡不了几个小时。比方说,我们每天都要喂宝宝喝奶,喂奶前的准备工作一样都不敢马虎,首先要为宝宝换尿布、高温消毒奶瓶、调配比例适中的奶粉、冲奶粉、喂完后还要为宝宝拍嗝。孩子不睡着,我们是不敢入睡的,等宝宝好不容易睡着了,还没等我们入睡,孩子又开始哼哼唧唧要吃奶了,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白天还要为新妈妈做营养餐,有时还需要做其他护理,如催乳、家务及小儿推拿……”

原来,好的月嫂需要承受如此高压又细致的活儿,确实配得上那份“高薪”。

月嫂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部分有过雇佣月嫂经历的职工也反映,月嫂的“高薪”与实际表现并不完全匹配,他们在雇佣月嫂的过程中曾多多少少发生过一些不愉快。

就职于某金融机构的卢女士告诉笔者:“在生宝宝之前,我就精心挑选了一家自我感觉相对靠谱的专业月嫂机构。后来宝宝出生,月嫂入住家里。月子里面接触下来,发现月嫂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专业,特别是照顾产妇方面,居然有些基本的医学常识都不懂,害我乳腺炎发烧40℃,月子里基本天天跑医院,母乳成了噩梦。也怪我当初把月嫂想得太好,我还特意请了这家店所谓的‘金牌月嫂’……”卢女士劝各位职场妈妈还是产前多做功课,别对月嫂指望太多。

说起请来的月嫂,外企职员张春晓也有不少抱怨:“怎么说呢,我们家的月嫂业务上还算过得去吧,做事比较勤快,比较认真上进,带宝宝还可以。但是令我不能容忍的,一个是个人卫生比较差,自己睡的床铺从来都不做整理;另一个是感觉个人品德也不太好,爱占小便宜,非常爱钱,经常暗示我们要给她补钱,说什么她在别家干活都会送她东西。最气人的是,还经常指使我妈干这干那,说这些活都不是她工作职责范围之内的……”

据了解,目前月嫂市场问题不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职业技能方面有的经过专业系统培训且具备多年从业经验,还有的没培训几天就直接上岗。一些中介机构自设月嫂评判等级。另外在月嫂个人品德方面,那就更加需要雇主“拼人品”靠运气了。

破解难题 设标、提技、维权,一个都不能少

眼下,伴随着全面二孩的放开,月嫂越来越受关注,但市场的相对混乱和从业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也确实存在。那么,到底该如何提高月嫂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又该如何进一步维护这一部分职工的合法权益呢?

月嫂国标2月起正式实施

为促进月嫂行业进一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今年2月1日起,《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正式实施。

根据该标准,月嫂首先是年龄应在18岁到55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并具备与等级相适应的服务技能,能够及时清理个人卫生,具备良好的卫生习惯,上岗服务时应着统一工作服,定期参加职业培训,无刑事犯罪记录,无精神病史和传染病等。

国家标准还将月嫂分为一至五星级和金牌级共六级,其中金牌级等级最高,要求也最严格,包括需要取得高级家政服务员、高级育婴师、中级营养配餐员资格证书,具备48个月以上的月嫂工作经历,至少累计48个月客户满意无投诉,可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

对于想要雇佣月嫂的职工,新标准的实施无疑是重大的利好——对月嫂的分级将一目了然,选择月嫂也变得有理有据。对于月嫂从业人员而言,每个人很清楚自己属于哪一个级别,她们将更加积极进取,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从而使她们的服务质量和素质进一步上升。

加强对月嫂职业技能培训

一名合格的月嫂,除了要会给婴儿洗澡、喂奶、换尿片,会做月子餐,还要会辨别婴儿大小便有无黄疸等问题,以及会为产妇进行产后护理。由此可见,好月嫂不仅是个体力活,更需要靠技术取胜。

国家人社部门以及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均对母婴护理制定了专业的职业标准,有指定的培训机构。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显示,目前本市具有母婴护理(专项职业能力)办学许可的培训机构共25家,学员经过严格的机考和实际操作两部分考核,可获取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针对月嫂的培训,国家政策还会给予培训人员相应的费用补贴。

当然,技术要紧,态度也不可或缺。除了职业技能培训,笔者建议进一步加强职业精神相关的培训课程。

维护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权益

随着二孩家庭增多,离不开月嫂等一大批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辛勤付出。

为了进一步维护家政服务行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去年,本市将“完善家政服务信息平台功能,建立家政员登记注册制度,完成12万名家政员登记注册”设置为市政府实事项目。其中,通过建立家政从业人员的登记注册制度和“准员工制”管理模式,为家政员队伍和来沪从业人员的科学化管理探索了新路。尤其是新推出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家政卡,它集“就业身份卡”、“银行卡”、“服务卡”于一体,既是家政从业人员在沪合法就业的身份证明,又对家政从业人员的从业信息做到有效记载,并做到一人一卡一号。

另外,为提升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上海每年也都会举办年度“金牌家政服务员”评选活动。

择业动向 二孩来袭,儿医严重告急!

春节前,上海极端寒潮创历史纪录,沪上各大医院儿科的门急诊量均刷新历史纪录,几乎所有的儿科医生工作量都达到了极限。根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平均每2000名儿童只有不到一位儿科医生,全国儿科医师缺口至少20万人。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儿科医生的需求又将进一步扩大。

儿科医生严重告急

早上6点,天还没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门口就已经是人流不断。大厅里,准备给孩子挂号的家长们排起了长龙。虽然通过电话和网络可以预约挂号,现场也有自助挂号机,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早上的队还是必须要排的。

这个冬天,不仅是上海,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儿科医生严重告急日的情况。国家卫计委于1月30日印发了《关于做好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儿科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要根据儿科医疗服务需求,合理调配儿科医务人员力量,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不得出现停诊和拒诊情况。然而,即使面对卫计委的要求,一些地方的医院还是无能为力地选择时段停诊,可见儿科医生承担着多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

儿科医生之“苦”

一位儿科医生曾告诉笔者:医疗领域当中,大家都不愿做儿科医生,这是个“世界难题”,中国则更加突出。甚至在20多年前,医学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调侃的话——“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

至于原因,该医生表示:儿科医生风险高。“由于患儿处于生长发育期,病情瞬息万变,医生必须保持高度的精神紧张。加之大多数家庭一家只有一个宝贝孩子,面对病情,家属因为心情急切而对医生的指责、辱骂就成了常事。”

儿科医生的收入要比其他科室的低,“虽然儿童的看病量不小,但大多以呼吸道疾病为主,复杂的毛病并不多,而且,用药用量也都要有所控制。儿科大多只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很小。”另外,社会对儿科的重视程度和认知度也不够。

全面二孩催热儿科医生

二孩政策的放开,儿科医生行业将进一步走热,同时也将影响到一些医学生的择业之路。

曾经,医学生不愿意学儿科,这是个普遍的现象。但儿科医生缺乏,总归对社会发展不利。尤其是现阶段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新出生的人口将会越来越多。小儿看病时,儿科医生的供求比严重不平衡,也将直接影响到二孩政策的执行。

在这种情况下,相信政府将会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向儿科医生倾斜,社会也将形成相关的职业舆论引导、促进儿科医生从业人员的增多。

热点访谈 留住儿科医生解决小儿就医难——访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党总支书记姜宏云

记者:今年冬天沪上儿科人满为患,甚至成了上海“两会”上的热点话题,您怎么看?

姜宏云:是的。这个冬天,上海天气极寒创纪录,与此同时,小儿科极热也创纪录。沪上各大医院儿科的门急诊量均刷新历史,几乎所有的儿科医生工作量都达到了极限。医院内人满为患,患儿哇哇大哭,家长心急如焚,以至于让市委书记韩正同志揪心地说,“孩子太可怜了”。1月24日下午,在参加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浦东新区代表团审议时,韩书记要求“十三五”时期上海必须解决儿科就医难的问题。

儿科告急,儿科医生严重短缺。其实,儿科门急诊爆棚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上海,全国各地均有。儿科就医难早已不是一两天的事了,近几年来这个“老大难”问题越来越热,终于热成了地方“两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终于热成了“老大”关注必须下决心解决的大问题。

记者:儿科就医难问题深层次暴露了儿科医生的严重缺乏。随着全面二孩时代的到来,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姜宏云:全国儿科医师协会两年前曾做过一个调查,全国儿科医生的缺口按照发达国家人口的比例,缺口是20万以上。而根据现有的医学院校培养儿科医生的速度和能力,未来5年我国只能培养5000名儿科医生。这两个数据,暴露了儿科医生需求侧与供给侧巨大的落差。

现在,人们不禁要问:我国有没有医疗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如果有,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如果没有,下一步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全国每年需要培养多少儿科医生?谁来培养?如何培养?这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静心思考,下大力气来解决。倘若继续把儿科建设轻视为“小儿科”问题的话,那么,随着全面二孩时代的来临,必将会出现儿科齐“发烧”、社会共揪心的难堪局面。

记者:全面二孩时代来临,为增加儿科医生的数量,您有何建议?

姜宏云:曾几何时,许多人迷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为市场是万能的,会自动调节供需平衡问题。其实,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导向下,儿科必然陷入科室不盈利、医生待遇低、人员流失大、学生不愿选、就医更加难的怪圈。儿科医生招不进、留不住,怎么办?卫生事业天然具有公益性,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大胆运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

儿科医生紧缺,这只不过是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结构性矛盾之一,麻醉、检验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同样也面临紧缺问题。面对这些早已存在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不能事事坐等“老大”发话。有关部门要把全国医疗紧缺人才需求搞清楚,把医学院校培养能力搞清楚,拿出化解供需矛盾的有力举措。同时,要下功夫解决好医院绩效考核分配机制问题,破解“留不住”的问题。总之,只要真正把问题当作问题来解决了,那么办法总比困难多。

猜你喜欢
月嫂儿科医生家政
2019年省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92岁的儿科医生免费为病人看病
家政未来 个性定制
“儿科医生荒”如何缓解
大学毕业生当“月嫂”的巧遇
家政业须对“恐怖保姆”设防
儿科医生“荒”在哪?
2016年上海市政府家政实事项目正式启动
我国职业“月嫂”培训管理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