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像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转型研究

2016-11-09 02:25肖付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数字图像美术学应用型

摘 要:数字图像时代,美术学专业就业率逐年降低,图像技术的高度发展对传统的美术学教育发起了挑战,恰又面临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美术学专业何去何从等转型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图像;美术学;应用型;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美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数字图像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以“创造”图像为专长的美术类学生来说,是重要的挑战,同时也是更大的机遇。如今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开始转型,全面投入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当中,美术学专业的前身多数属于师范类专业,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当下此类人才一是过剩、二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转型已迫在眉睫。

一、 数字图像时代与美术学

数字图像时代是指21世纪初至今,数字技术高度发达,运用数码技术进行图像采集、处理以及普遍运用的今天,即图像技术“大众化”。美术学是中国艺术教育中的特有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产物,是涵盖美术史论、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于一体的总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设置为一级学科,主要培养美术教师与科研、美术评论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美术学的发展与图像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影响着其课程结构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如在18世纪初期至中期照相机的出现与运用,迫使美术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和艺术创作观念发生改变。如今数字图像技术已经非常普遍,大到专业影像数据采集与制作,小到人们手机照相与传播,各种图像处理软件使用均朝向大众化发展。美术学作为与图像密切打交道的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后,至今20余年,在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上没有质的改变,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已经严重滞后。数码相机、智能手机以及美图软件的运用,使数字图像已普及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全民进入读图时代,图像信息充斥了阅读的大半壁江山。在这之前,图像拍摄、制作、处理等都是美术类学生的专业,如今全民皆会,并不需要专门去学习,这给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转型已非常紧迫,同时转型也是更好的机遇。

二、 应用型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的问题与现状

(一) 定位不明确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前身多数为专科师范类专业,在2000年左右升格为本科院校,转型为综合性大学,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多数没有发生改变,是对原有专业定位的延续,主要目标是培养中小学教师。随着大学的又一次转型,应用型是转型的新方向,给美术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有人在调查了地方26所新转型的本科院校,发现所有人才培养的定位基本是一样的,且在课程设置上与以前的相比基本也没有发生改变。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能够进行美术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培养掌握美术理论和美术实践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培养具有一定设计能力的美术工作者。从这三方面看出对人才的定位缺乏明确的目标,第一部分是对原有专业定位的延续,相对清晰;第二部分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定位不明确;第三部分是对定位也不够肯定。再之,调查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块:公共基础课程、美术类专业课程、教育类课程。对照人才培养定位,这些课程更加符合定位的第一条,在所有课程中美术理论课程只有美术史课程,这与定位第二条是不对称的,定位第三条是培养设计人才,在培养方案中所有院校的课程设置,并未看到相关课程,与之擦边的也只有个《电脑美术》或《Photoshop》,在数字图像高度普及的今天,从根本上也不符合定位需求。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美术学专业从根本上来说,目前并未转型,在人才定位中加几个与应用型相关的术语,课程设置不发生改变,是“挂羊头卖狗肉行为”,根本性定位并不明确。

(二) 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美术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数院校是在参考专业美术类院校的课程结构和模式上制定的:一是前两年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三年主要是专业方向课程,第四年是毕业考察、实习、毕业创作类课程;二是平均对待模式培养,所有美术类课程自一年级到三年级每门40课时左右,全部学习一遍。在确定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后,并未看到培养模式发生改变,与社会对接的途经并没有建立,多数院校的结构模式沿用15年左右,相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已经严重滞后,甚至与建设应用型大学背道而驰。

(三) 教师队伍能力落后

美术学专业的教师队伍多数来源两大块:一是美术类专业院校;二是所在地方的省级师范大学。在进入高校时多数是具有“艺术梦”的上进青年,数年后多数平庸,缺乏进取之心,偶有个别教师艺术成果突出,在取得高级职称后,又选择跳槽,导致整体教师队伍能力落后。调查显示,在院校中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笔人多数为具有10年以上工龄的教师,这部分教师生活安逸,在学院(系部)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却没有新的内容,基本是对以往培养方案的微调:一方面是模仿名校;另一方面是根据自己的学术主张撰写,缺乏科学的论证。究其原因,这其中不乏具有不负责任者应付了事,更重要的是在地方院校中安逸的生活抹杀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学术进取之心,没有吸收新的艺术观念。

(四) 教学管理制度松散

在调查的26所院校中,仅有8所有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多数管理比较松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上课不负责任,应付了事,授课内容根据个人喜好进行,缺乏系统的教学大纲规划,如两个同专业平行班,不同教师授课内容差别较大;二是课程排设不合理,不符合美术学教学特点,训练效果达不到;三是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教师对学生作品成绩评定随意,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缺乏评价。

三、 应用型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转型策略

建立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强化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制度必须先行,对教师“教”、学生“学”,以及教学“服务”等统筹建立起立体的管理制度体系,它是一个学校正常高效运行的基础。

结合地方经济建设、明确办学定位。数字图像时代,地方高校之所以转型,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数字图像的普及和新的运用也迫使美术学专业必须转型,这就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各个地域经济结构和形式不同,自然对人才的需求也就不同,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或相应的课题组,专项研究地方经济与美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关系,研究美术学专业属性,建立明确的、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

学习中西优秀成果,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方式,科学调整课程设置。明确定位,研究美术学专业发展动态,结合现代科技发展,探索合理的培养模式,这需要研究国际同类型大学优秀成果,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如德国的高校,在其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社会输出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尤其是历史上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建立的“双师制”和“工作坊制”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对全世界的美术类高校都具有强大的影响,这些都是我国应用型大学学习的典范。再之需要淘汰落后的、过时的课程,或者更新原有课程的授课内容,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如在美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中,《素描》和《色彩》,在调查的学校中,开设最少的每门都有两个学期的课程设置,每次56课时或72课时,且多数与15年前的授课内容相比没有变化,在数字化的今天是不需要这么大的课时量,是不是还需要运用最传统的方式来培养人才,都是转型路上需要认真研究、科学论证的。

加强教师培训,调动教师积极性,改变教师结构。在数字图像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艺术观念,吸收优秀的现代科技成果和教育理念,结合高校自身发展,使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达成“研”与“教”相互促进,必须改变模仿美院的教法和学法,走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才是更好的出路。学校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进入企业或成熟应用型高校的培训和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每门课程都能与社会有很好的沟通渠道。再之,高校引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引进博士、教授的思路,要聘请企业家、技术工人等在社会实践一线的人员进入课堂,充实教师队伍结构,在实践教学和传统学术教学中寻找到科学的平衡点。

总之,数字图像时代,科技快速进步,经济高速发展,美术学专业在应用性大学的发展,必须认清形势,深入研究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不盲目照搬,不闭自首,才能寻求到科学的转型,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所需求的人才。

作者简介:

肖付平,长沙师范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综合绘画。

猜你喜欢
数字图像美术学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作品赏析
浅谈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黄保华、秦浩明、沈晨晨、王波作品
刘小毓作品
数字图像处理在机械零件测量中的应用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种对矢量地图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