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文化观

2016-11-09 10:14郭玉莲
戏剧之家 2016年20期
关键词:福克纳

【摘 要】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一,著作颇丰,其思想也十分复杂。他的小说创作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世纪之交之际,美国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过程中南方社会和南方人的精神危机。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的一些主要作品进行分析,对这些作品中的文化视角进行分类梳理。

【关键词】福克纳;宗教文化观;消费文化观;生态文化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249-02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具创造性,最富影响力的现代作家之一。他的思想和创作深深扎根于养育他的南方生活和文化传统之中,并以自己“邮票般大小的故土”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他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各种传统的和创新的手法,深刻而全面地探索了美国旧南方解体的根源和表现了处在历史性变革中的南方社会和南方人的精神危机。自从二十世纪以来,福克纳的南方情结,福克纳作品中的宗教因素以及其写作风格、技巧等都引起了诸多学者的热切关注。随着对福克纳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来探讨福克纳的作品,如用生态批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话语分析等理论来进行解读作品。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的一些主要作品进行分析,梳理出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视角,下面将从三个方面简要阐述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文化观。

一、宗教文化观

福克纳同许多西方作家一样,认为基督教文化是他们创作的重要精神资源。纵观福克纳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诸多作品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虽然不能称之为一位基督教作家,福克纳却在其众多的作品中大量运用圣经模式和基督教文化因素,如在《喧哗与骚动》、《八月之光》、《去吧,摩西》、《押沙龙,押沙龙》、《寓言》等重要小说中,福克纳都注入了圣经传统的因素。

在这些作品中,福克纳巧妙地借用《圣经》典故,塑造出了一些与《圣经》中的人物,尤其是与耶稣形象相近的角色,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在其经典著作《喧哗与骚动》中,耶稣式的人物竟然是个白痴——班吉。在福克纳笔下,他虽然智力只有三岁,却有着耶稣般的超自然力,能够感知姐姐凯蒂的变化和堕落,但并不如《圣经》中万能的耶稣那样能够拯救人类。正如Roberts(1970:62-63)所言:“班吉代表了耶稣尽管能够感受到世界上的罪恶,却不能拯救这个世界……也不能给这个世界以希望。”在班吉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福克纳对当时社会对传统价值观解体的痛心疾首,以及对当时腐败的社会、人们堕落的精神世界的失落和批判。然而,在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迪尔西身上,福克纳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寄托。黑人女仆迪尔西是以圣者的形象出现的。在小说中,尽管她生活贫困,地位低下,却拥有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和精神,她让我们看到了“福克纳人性的复活的理想”(钱中丽,2010:80)。在这些小说中,福克纳试图运用基督教文化因素,揭露并鞭笞了当时正逐步走向衰亡的传统社会秩序和道德体系,努力构建永恒的人类精神理想。

二、消费文化观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经历了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消费文化开始兴盛并逐步主导了美国社会。福克纳敏锐地扑捉到了这种社会风潮的变化,并在其文学作品《圣殿》以及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小镇》和《大宅》中再现了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消费特征,并对消费文化对南方传统的价值道德体系和生活方式的冲击进行了深入思考。

在小说《圣殿》中,女主角谭波尔追求刺激,放纵自己的欲望,享乐至上,最终完全堕落。福克纳在小说中揭露了在当时消费文化语境中,美国南方崇拜欲望、享乐至上的人生观盛行,传统的清教伦理被彻底颠覆,导致虚无主义横行和罪恶的滋生,南方人失去了精神的圣殿。在小说《小镇》中,主人公弗莱姆·斯诺普斯是新兴阶层的代表,他意图通过积累财富,购置服饰、家具和房子等物质商品来确立身份和社会地位,其他人则通过购买汽车等方式彰显身份。同样,《大宅》中的弗莱姆·斯诺普斯当上银行行长后买下并搬进了德·斯班的两层大宅,其购房的唯一目的是因为大宅能带给他荣耀和地位,带来值得信任的资本。弗莱姆对大宅的欲望实际上是其身份和地位的欲望(李常磊,王秀梅,2011:102)。福克纳认为这种消费行为更注重商品对于身份、地位和声望的象征意义,实质上代表了一种自我放纵、自我满足的欲望。福克纳在这些小说中对消费文化的细致描绘,体现出他对美国南方人精神世界现状的关注,并不断提醒人们不应放弃南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应该拥有更加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三、生态文化观

福克纳热爱大自然,并以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表现出他的生态思想,这集中表现在他的小说《去吧,摩西》中,尤其是称之为“大森林三部曲”的三篇作品《古老的部落》、《熊》和《三角洲之秋》。《去吧,摩西》也常常被看作是关于大自然和环境问题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小说之一。

福克纳运用了大量笔墨,在描写、赞美大自然优美环境的同时,更着力揭示大自然在人类的私欲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下所遭受到的侵害和蹂躏。如在小说《熊》中,德·斯班少校亲眼目睹了大片森林由于木材公司的需求而伴随着火车的汽笛声而迅速销声匿迹,转眼“这里出现了一座已盖了一半的新的木材加工厂,建成后要占到两到三英亩的面积,而堆积的铁轨不知有多少英里长”(威廉·福克纳,2004:300)。人类的这种肆意砍伐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终将会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使森林中的动物陷入生存的困境。福克纳用细腻的笔墨形象地对小熊在火车驶进大森林前后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对比:昔日威风凛凛,如今惶恐不安。他以含蓄的象征手法向我们揭示了不仅是动物,以后也将是人类会面临的生存困境。在小说中,他对人类贪欲、土地控制和征服自然进行了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方式践踏了环境,打破了人和自然的平衡和和谐,不仅破坏了美国南方的农业文明,更使人类社会陷入生态和精神的双重危机中。他主张人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应通过回归自然来拯救现代社会中人们存在的双重危机。

四、结语

福克纳是一位十分关注人性的现代主义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注入了基督教文化元素。虽然引用了大量《圣经》典故,并塑造了诸多的宗教形象,但福克纳真正思考和关心的是人和人的精神世界。他一再强调,这些宗教元素都是“木匠”手中的“斧头”之类的“工具”(肖明翰,1997:51),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更好地表现人物内心以及人物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除了宗教文化元素外,福克纳的不少作品也深深打上了消费主义文化的时代烙印。福克纳在作品中所描述的消费特征是战后重建时期南方人生活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当时南方新兴贵族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以及极度空虚的精神世界。从人类对社会与自然坚定的责任出发,福克纳在许多作品中清晰地表达了他的生态文化观念:人与自然互为依存,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飞速发展将会导致大自然的生态严重失衡,更会使人类社会陷入生态和精神的双重危机中。人类需要重新认识大自然的价值,并应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做出根本性的调整。总之,不管从哪种文化视角来解读福克纳的作品,我们都可以鲜明感知到福克纳对人类精神及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

参考文献:

[1]李常磊,王秀梅.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消费主义文化透视[J].外国文学研究,2011,(4):102.

[2]钱中丽.《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传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80.

[3]威廉·福克纳.去吧,摩西[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James L.Roberts.Cliffs Noteson Faulkners The Soundand Fury[M].Lincoln:Cliffs Notes Inc,1970.

作者简介:

郭玉莲(1981-),女,汉族,湖北随州人,硕士,现任职于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院级项目(项目编号:201604),项目名称为“福克纳小说创作中文化视角独特性研究”。

猜你喜欢
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的《熊》
回归自然构建和谐——生态文学批评视域下的威廉·福克纳小说主题解读
一封未开启的信
瓮底的世界——试论福克纳小说中的瓮及相关意象
没落贵族的挽歌——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身体叙述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神话——《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荷默之死”的盲点追踪
福克纳非线性艺术叙事范式及其审美价值
福克纳《圣殿:原稿》
明特《福克纳的生活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