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性知识外化的企业动态能力培育策略

2016-11-09 02:41付朝渊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4期
关键词:隐性知识外化

摘要:针对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企业必须保持动态能力。通过对企业动态能力中的隐性知识进行分析,并对隐性知识外化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机理和作用进行分析,从企业员工知识水平提升、隐性知识平台建立、外化激励机制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企业动态能力培育策略。

关键词:隐性知识;企业动态能力;外化

中图分类号:F273.1;F2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02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了企业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度日益提高,促使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和更加具有不可预见性,企业的竞争优势以越来越快地被创造出来并被新的优势所取代。面对动态的外部环境和激励的竞争市场,企业时刻都在审时度势着力分析内外部环境,不断地寻求和利用外部机遇来扩张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而在企业内部重新构建、调配、培育和使用企业资源与能力,从而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保持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动态能力

企业在市场上的持续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在生产、技术、销售、管理和资金等方面形成的综合力量。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能力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1]。Teece认为,“动态”指的是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而更新企业的能力,“能力”强调的是整合和配置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以此来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企业想获得长期不变得持续竞争优势已经不存在了,实际上是企业只是保持一定时期、一定数量短期竞争优势。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成长的来源。缺乏动态能力的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在有效的时间里整合相关资源、不能在短时间建立新的竞争优势,随着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而丧失原有优势并最终在激烈竞争中失败甚至退出市场。但是,企业如果具有较强动态能力,就能够判断环境变化因素,能够及时整合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形成适应环境变换的企业动态能力。

知识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动态能力形成过程就是企业在寻求新知识的过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知识是企业能力的集合,是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企业知识与动态能力的演化围绕着产生变异、内部选择、传播和保持四个阶段循环进行[2]。企业知识资源的创造、获取、吸收、转移和共享的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得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能力。知识获取和吸收是企业员工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获得能力优势的重要前提。知识整合是企业知识资源的重新配置与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企业动态能力竞争力的塑造与提高。知识创造将为企业形成或扩散新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融入产品、服务和系统中,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体现。

二、企业动态能力中的隐性知识

(一)隐性知识

企业动态能力是知识的集成,知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根据企业知识外显程度的不同,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国学者波兰尼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提出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3]隐性知识已经成为企业能力不可模仿的来源。如果用冰川来形容,企业的显性知识仅仅只是漂浮在水面冰山的一小部分,隐性知识才是沉于水中冰山的底部的更大部分。隐性知识来源于经验和长期工作积累,是一种员工或组织潜意识的理解和运用,是企业员工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是企业知识价值中不可估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隐性知识外化与企业动态能力

企业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应用和管理的过程。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社会化(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外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组合化(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和内化(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外化是将隐性知识,例如经验、技能和思维模式等转换为可定义并能诉诸文字、图片可以阅读的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外化的培育过程是隐性知识转移、共享、创造和管理相互交融的过程。从环境反应程度来看,隐性知识外化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工作惯性,迅速地对企业激烈竞争的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多变性做出灵敏的反应,进一步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学习经验角度来看,企业员工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学习到的直接经验,形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直觉判断力、管理及技术经验等隐性技能,外化形成的显性知识难被竞争者迅速观察并模仿,将成为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来源,将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塑造企业核心能力。从资源整合角度来看,企业通过知识要素的整合,可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减少成员分享知识的障碍,促使企业员工将他们的想法和意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清楚地表达出来,促进企业形成或扩散隐性知识并将这些隐性知识融入到产品、服务和系统中,获得开发新产品的优势,扩大企业动态能力的竞争力。

三、基于隐性知识外化的企业动态能力培育策略

(一)提高员工知识水平,保障企业动态能力的人力资源

一是通过培训和再教育提高员工整体知识水平,降低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提高员工转化隐性知识的能力,形成能够支持企业动态能力的人力资源。二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加强员工的组织学习能力,培育浓厚的学习氛围,从管理层自上而下进行推进,构建一整套运作机制来保障隐性知识的沟通与交流。三是提高员工知识共享意识,特别是注意对那些经验性的隐性知识和文化水平低的员工的隐性知识关注,协调好员工个人的知识外化方式,提高员工或企业团队对隐性知识的认识,进而提高员工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判断能力,提高对环境要素的整合能力。

(二)构建隐性知识外化平台,打造企业动态能力资源库

一是建立个体隐性知识外化平台,将企业员工或团队、企业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员工个体的显性知识。企业员工可以将隐性知识记录、整理和积累,进而促进个人技术或管理能力的提升,成为企业发展的个人技术资源。二是建立组织隐性知识外化平台,将企业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或团队、组织的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的显性知识,成为技术规范或管理制度,形成企业发展的综合技术资源,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三是建立隐性知识共享平台,减少知识创造的重复性和虚假性,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企业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形成企业动态能力的技术资源。

(三)完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全面系统提升企业动态能力

企业员工自身拥有大量的隐性知识,而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促进这些员工“贡献”隐性知识并推动其显性化的重要环节。一是建立隐性知识外化物质激励机制,加大鼓励员工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进行积累、记录进而形成组织的显性知识;二是建立隐性知识外化非物质化激励机制,树立员工对工作的内容和结果带来的一种满足感,实现员工对于团队生产的承诺,从而使得员工能够自觉自愿地从个人兴趣、内在报酬、道德约束等角度转移和共享隐性知识;三是完善隐性知识的应用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将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等外化的隐性知识进行规范运用,实现企业规范化管理、技术化生产,并最终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d J. Teece, Gary Pisano And Amy Shuen. Dynamic CapabiI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I, 1997 (18)

[2]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2).

[3]迈克尔·波兰尼.科学、个人知识与隐性知识[M].王靖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付朝渊(1980-),男,副教授,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创业管理。

猜你喜欢
隐性知识外化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语言接触视域下的汉语外化现象探微
如何处理初中信息技术中的隐性知识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河南新乡推进“德润新乡”建设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