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题材纪录片的内容构成及其主题表达

2016-11-10 22:37金震茅
声屏世界 2016年9期

金震茅

摘要:植物是大地的霓裳,是稳固大地的根基,是所有生命的守护神。据科学家统计,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大约有三十五万种,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在广袤的大地上,无尽的绿色森林成为地球最壮阔的生命景观。文章分析植物题材纪录片的内容构成,探寻色彩斑斓的植物世界呈现的生命之美、智慧之美。植物题材纪录片在充分展示瑰丽多姿的植物世界的同时,强调人类要生存繁衍下去,始终离不开森林的呵护,保护植物,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从而揭示了人和植物的和谐共生的永恒关系。

关键词:植物题材纪录片 内容构成 主题表达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我们熟悉的生物。据科学家统计,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大约有三十五万种,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在广袤的大地上,无尽的绿色森林成为地球最壮阔的生命景观。本文分析植物题材纪录片的内容构成,探寻色彩斑斓的植物世界呈现的生命之美、智慧之美。强调人类要生存繁衍下去,始终离不开森林的呵护,保护植物,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从而揭示了人和植物的和谐共生的永恒关系。

内容构成:呈现瑰丽多姿的植物世界

植物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生命世界,它们每天承接天赐的雨露阳光,吸吮着大地的乳汁,自由自在而又神秘莫测。春华秋实,绿肥红瘦,这是大自然再平常不过的变迁,也是植物时时在谱写的传奇。植物题材纪录片充分展示了瑰丽多姿的植物世界,观赏植物题材纪录片,也就成为一次寻找植物世界奥秘的盛大旅行。

一、普及植物科学知识。中国地域辽阔,山川纵横,地跨热带、亚热带至寒温带,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植物题材纪录片丰富了受众的植物学科普知识,开拓了视野。由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与保护发展中心、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共同策划,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科技苑》栏目拍摄制作的15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以珍稀和特色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以及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规律为主线,从普及森林科学知识角度,将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森林生态系统的规律,生动具体地加以呈现。植物是我们人类的衣食父母,有性生殖是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方式,也是植物进化的主要渠道。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追踪植物的红娘》介绍传粉是植物有性生殖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传粉就不可能完成受精作用,植物也就不能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产生后代。动物为异花植物传粉,承担了植物传种接代、保持种族连续的任务。植物为昆虫提供花粉、花蜜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使昆虫营养充足,发育良好,繁衍不断。纪录片《追踪植物的红娘》主要表现动物和植物协同进化过程中的一些有意思的行为和过程,通过该片受众可以了解到有趣的自然现象和相关植物生态知识,了解植物繁育在自然界生物链中的位置和重要作用。

二、介绍植物开发利用。四川多大山,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综合条件极好,平原活野,水旱从人,物产丰富。所以四川的茶也特别好喝,全国闻名的茶就有好几种,其中蕴含的四川茶文化也相当的浓厚与独到。成都电视台拍摄的3集纪录片《川茶的滋味》介绍蒙顶茶是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蒙顶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中品质最佳的如蒙顶甘露、蒙顶黄芽,不仅供国内销售,国外也享盛名,成为引领中国茶业产业的新生力量。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播放的纪录片《绝壁仙草》,反映了在湖南省新宁县世界自然遗产地崀山有一种珍稀植物铁皮石斛。该片讲述在崀山的绝壁悬崖之中探寻野生铁皮石斛的经历。目前,铁皮石斛因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而在保健品市场上广受追捧,价格昂贵。湖南省新宁县也将铁皮石斛产业作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重点项目来大力进行区域性示范与开发,为新宁林下经济发展、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林农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见证植物神奇功能。人参是地球上一种古老的植物,它的生存环境十分特殊,价格更是和黄金看齐。吉林电视台制作的6集纪录片《人参》介绍人参作为中华医药中最具传奇性的药材之一,从古至今,就与大补元气、延年益寿的功效紧密联系。作为一种草本植物,人参可以穿越春秋,以超强的生命力拥有千年的寿命。深山密林中,人参隐秘难寻,但人们对它的追寻从未停止。纪录片《人参》细腻地向受众讲述人参这个物种的神奇功效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森林覆盖率达51%,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出很多稀有、奇特的植物,而在这之中见血封喉树最为神奇。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播的纪录片《毒木追踪》介绍了见血封喉树又名箭毒木,是一种剧毒植物。箭毒木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脏麻痹(心率失常导致),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所以人们称它为“见血封喉”。见血封喉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它的主要成分具有强心、增加血液输出量的功效。

四、再现植物捕食智慧。艳丽的色彩、诱人的芬芳、甜美的花蜜,如此充满诱惑的外表却是植物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在美丽和芳香的掩盖下,植物精心设置了可怕的陷阱,吃掉了昆虫,演变成可怕的植物杀手。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生长着这么一种植物,它长得像一个瓶子,造型非常奇特,最让人奇怪的不是它的奇特的外形,而是这种植物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吃肉。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播出的纪录片《神秘的“食肉草”》,讲述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猪笼草不同于一般常见的植物,因为它是食肉植物,并且会捕食小动物,是大自然中最为凶残的植物。纪录片《神秘的“食肉草”》用影像真实再现了“食肉草”——猪笼草的捕食智慧。再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播的纪录片《隐蔽“杀手”》介绍了茅膏菜、瓶子草、捕蝇草等植物的捕食技巧。捕蝇草是原产于北美洲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这是一种和其远亲猪笼草一样的食肉植物。捕蝇草的捕食构造是由一左一右对称的叶片所形成的夹子,能够很迅速地关闭叶片捕食昆虫。捕虫夹上的外缘排列着刺状的毛,这些毛很软,可以用来防止被捕的昆虫逃脱。当捕虫夹夹到昆虫时,夹子两端的毛正好交错,而成为一个牢笼,使昆虫无法逃走。

五、揭秘植物生命活力。自然界中有一些植物拥有惊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其他植物无法生存的地区繁衍生息。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大型纪录片《黄山》在“松在”一集,介绍黄山松是以一种几乎不可能的生命形式而生存。它的根须以强大的力量开山破石,又谨慎地分配来之不易的营养和水分,来维持超越百年的生命活力。黄山松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古老文明发展历程的植物学版本之一。在自然界中,花草树木总是能上演生命力的奇迹,胡杨生长在最恶劣的环境、最残酷的气候中,它用不屈不挠的身躯阻挡了沙暴对绿洲的侵袭,组成一条不灭的绿色长廊。中央电视台拍摄的2集纪录片《胡杨林传奇》讲述在沙漠中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胡杨,它和一般的树木不一样,能忍受荒漠中的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被人们誉为“沙漠的脊梁”。纪录片《胡杨林传奇》揭秘了胡杨生命力极为顽强的原因。如果胡杨绿叶太多会导致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对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非常不利。沙漠中的生物尺蠖啃食胡杨新叶,抑制住了胡杨的生长,让胡杨节约了水分,从而使胡杨能忍受荒漠中的干旱和多变的恶劣气候,这种小虫子和胡杨之间的关系,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神奇。

主题表达:讲述人与植物的和谐之美

植物是大地的霓裳,是稳固大地的根基,是所有生命的守护神。植物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复杂的结构和生态过程,以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自然或人工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的植物支撑起了人类的昨天和今天,也必将为人类的明天擎起一个绿意葱茏的世界。

一、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由中央电视台历时4年精心打造的我国首部大型生态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不仅用精美的画面展示了森林的神奇与美丽,而且还让世界了解到中国真实的生态文明。11集纪录片《森林之歌》较为系统地刻画了我国的森林版图,指明森林生态系统对于生态安全维护、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的重大作用。片中所反映的生态意识可延伸到中国生态文明甚至人类生态文明体系构建中,这对于奏响生态文明的主旋律,创建和谐共生的世界,具有积极的意义。再如由广东省林业厅与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家园》旨在宣传广东林业建设和生态保护。该片以岭南地区的丰富森林生态资源为拍摄对象,选择代表岭南特色的本土植被、野生动物、珍稀物种,动态拍摄记录,突显“生态文明,美丽广东”的主题。纪录片《森林家园》通过对森林资源的动态记录,使受众更直观地对捍卫生态安全和健康生活的“绿色屏障”“森林家园”有了更新的了解,从而自觉地传播森林生态文化,认知森林对气候的调节功能,对人类的重要作用,让人们敬畏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纪录片《森林家园》体现出“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生态主义理念,使得生态文明意识在纪录片的传播下更为深入人心。

二、展示绿色建设的增长成效。地球表面分布着由许多植物组成的不同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灌丛等。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植物群落,森林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在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中国森林覆盖率高达64%。然而,经过数千年民间樵采、国家砍伐、毁林耕种,到1949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8.6%。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的5集纪录片《把绿色留给子孙》梳理了60年来林业发展的历史,呼吁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和珍贵物种的保护,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可持续经营。纪录片《把绿色留给子孙》第一集“森林回响”全面反映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撑性产业,林业曾经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木材,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中国国土绿化史上筑就了丰功伟绩。继规模浩大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之后,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相继出台。如今,从东北茫茫林海到西南葱绿的原始林区,曾经被削光的山头再次变得满目翠色。从长江中上游的高山原野到黄河流域的沟壑陡坡,平添了许多葱茏的翠绿,万木撑天的绿色屏障正在守望着一个个安居乐业的家园。再如由国家林业局与凤凰卫视合作拍摄的大型生态纪录片《大地寻梦:又见大森林》,以率先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江西省武宁县长水村、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为基础,贯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贵州、重庆、云南、四川、湖南、江西、浙江、安徽12省(区、市),将目光投射向更加广袤、更加绵延的中国绿色生命线。该片将绿色增长作为核心,全面介绍林改重点省市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纪录片《大地寻梦:又见大森林》通过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植树造林、森林保护、防沙治沙、湿地恢复、维护生态多样性等方面的种种对策,见证中国的“绿色增长”,全面地展示了一个“绿叶上的中国”。

三、弘扬植物传递的人文意义。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被誉为“绿色的活文物”,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0集纪录片《中国古树》由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与国家林业局合作拍摄,所选古树地理范围覆盖了西藏、新疆、福建、浙江等20个省(区、市)及香港地区,栽种朝代包括汉、唐、宋、元、明、清等。纪录片《中国古树》展现古树名木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渊源和人文意义,其中有与华夏文明同生长、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轩辕手植柏”,展示儒家文化的“孔子手植银杏”,一木成林、因著名作家巴金作品《鸟的天堂》而闻名于世的古榕树……通过讲述它们连接古今、承载历史记忆、传承生态文明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彰显我国古树名木的人文历史。如其中的一集“汝阳空桑酒树”介绍在杜康河西岸,杜康祠门前有一个雕栏池,其中长着一棵枝叶繁茂的暴皮柘桑,树龄已有2800年,人们称之为“酒树”。据传,那棵老柘桑就是当年杜康发现酿酒奥秘的空桑树之“后裔”,故名“酒树”。如今,此树只有1/3的树皮供给营养,但每年春来吐绿,夏季更是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牡丹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名花,不仅以形色富丽、雍容高贵而自古盛名,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象征和情感寄托。作为饮誉天下的“国花”,牡丹从栽培演化伊始就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象征。一部牡丹的种植鉴赏史,也是一部中国历史的演变史,一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洛阳市委宣传部、洛阳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4集高清纪录片《牡丹》,用牡丹和中国文化作为大背景,把写实的牡丹写意化,把具象的牡丹抽象到生活和人物中去。由牡丹衍生的牡丹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牡丹历经风霜、不畏逆境、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懈追求并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也契合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和精神,从而生动地体现出了纪录片《牡丹》独特的人文意义。

(作者单位:常熟广播电视台)栏目责编:吉 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