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理论与成因分析

2016-11-10 01:43康东书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成因内涵概念

摘 要:学校接连发生惨案,最惨痛的是2010年接连发生5起校园重大伤亡事件,研究并防范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紧迫且意义重大。对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相关概念、内涵进行了厘清,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科学有效地防范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概念;内涵;成因

学校接连发生惨案,最惨痛的是2010年接连发生5起校园重大伤亡事件。2010年3月23日,在福建南平市延平区文体路实验小学门口发生一起恶性杀人案件,凶犯郑民生持刀行凶,造成实验小学学生8死5伤。2010年4月12日,广西合浦县西场镇西镇小学凶杀事件,凶犯连砍7人,共造成2人死亡5人受伤。2010年4月28日,广东省湛江市下辖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凶杀案,凶犯陈康炳混入校园,持刀砍伤16名学生和1名教师。2010年4月29日上午9时40分,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发生恶性砍杀案件,现场31人受伤,其中5人重伤,后公布4名学生身亡。2010年5月12日,陕西省南郑县圣水镇林场村幼儿园发生凶案,凶犯吴焕民持菜刀闯入该幼儿园,致使7名儿童和两名成人死亡,另有11名学生受伤。此类事件的主体通常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单个个体,当个人利益受损或个人发展不顺时,缺乏合理的诉求渠道,没有妥善处理的能力,心理抑郁、不平、绝望、怨恨,进而发展到向比自己更弱的个人和群体施暴,达到吸引关注、发泄不满、报复社会的目的。

一、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理论分析

通过文献搜索,我国学界对“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暴力事件”“突发性公共事件”都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对“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研究尚少,且与相似概念出现了混同。鉴于理论界尚缺乏对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深入研究,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来界定“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相关概念与内涵。

(一)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可能是天灾,也可能是人祸;它不单是指在国内的,也包括在国外发生的会对国内造成一定影响的重大事件。突发性事件主要分为四种情况:一是自然灾害性事故;二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如重大公共卫生事故、重大火灾事故等;三是由各种原因引发的重大社会事件,如大规模的非法示威游行、集会和暴力抗法等;四是国际性的突发性事件,如战争、恐怖袭击事件、外国干预内政及经济制裁等。

(二)暴力

各学科对暴力的定义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哲学上的暴力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意志关系,是对自由意志的侵犯。政治学上的暴力强调阶级关系,包括军队、警察、暴动、起义等。法学上的暴力,通常只涉及直接暴力,是一种侵害法益的形式,通过具有强制、胁迫或毁坏性的手段或行为,实施对人的伤害或者对物的损害。

(三)突发性暴力事件

综上,突发性暴力事件是指行为个体受特定社会势力指使或在个人利益受损等情况下,对政府机构、公共设施等,或者对相关管理人员、利益相关群体,乃至无关无辜群体,采用暴力或者极端暴力的手段进行严重的破坏和伤害,以达到发泄不满、寻求关注或者破坏安定、阻碍发展等目的的恶性突发事件。现实中,瓮安事件等突发群体性暴力事件,西藏拉萨3·14事件等突发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福建南平3·23事件等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都属于该范畴。

(四)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

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应理解为发生在校园或者一定社区内,由学校的教职工、学生实施的,或者以学校、学校的教职工、学生作为受害方的,发生人身、精神、财产等较为严重损害后果(危险)的突发性暴力事件。该类事件如福建南平3·23事件,严重威胁着学校和学生的安全,对社会治理和保障人民利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往往极为恶劣。

二、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和矛盾的积累,在相对弱势的群体——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催生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突发性暴力事件。当前时期,我国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呈现出数量和规模扩大的趋势;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涉及领域宽泛化、参与主体复杂化;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行为方式趋于凶残激烈;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发生机理难以防控和判断、处理难度加大;社会舆论和公众关注度极高等特性。

准确分析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现状与趋势,抓住当前诱发该类事件的主要矛盾,是建立应对和善后体系的关键所在。

(一)时代根源:社会转型加速期的阵痛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是社会矛盾较为尖锐化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当前中国正是处在这个历史时期。”多种矛盾形成合力,导致社会整合与控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失灵、失衡,无法解决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化的局面。西方学者总结西方国家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将社会转型的特征概括为“六化”:一是工业化,即经济方面的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二是城市化,即社会方面的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三是民主化,即政治方面的转型,从专制走向民主;四是世俗化,即文化方面的转型,从相信宗教到相信科学;五是科层化,即组织方面的转型,建立精细层序分工为主导的组织内部绩效模式;六是理性化,即观念方面的转型,由宗教和情感支配人的观念、行为,发展到人的观念、行为遵循普遍的理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矛盾的积累,社会冲突增多并表面化、尖锐化,伴随发生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突发性暴力事件,该类事件在地域上、主体上延伸到学校和师生员工。

(二)经济根源: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持续拉大

如今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及贫富差距持续拉大问题突出。贫富差距不但影响社会公众心理,引发社会不满情绪,而且还极易诱发犯罪活动。利益冲突是人类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复杂化,加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存在不健全不合理之处,导致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隔阂、抵触与冲突大量涌现,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解决就有可能引发突发性暴力事件。

(三)体制根源: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

中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严重问题,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往,由于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相对于经济改革而言,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如腐败问题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就警醒到:放任腐败必然亡党亡国。但是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四)文化根源:外来文化冲击,学生易出现信仰危机

改革开放后,西方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观念也涌进国门。外来文化显著冲击和影响着群众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在这个时期,人们传统的规则和观念遭到破坏,而新的规则和观念还未完成体系化重建;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日趋多样化,社会治理难度增加。尤其在校园,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三观和个人信仰,在受到到外来文化冲击时免疫力相对较低,成为外来文化、非主流文化侵蚀的重灾区。

(五)心理因素: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给学生带来的极端心理冲击

在学生之间发生的暴力事件并不少见,由于学生对社会认知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加之受到网络游戏、网络暴力、国外校园暴力事件等外界的不良影响,其心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健全,而目前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初步认知和探索的阶段,导致学生在受到外来冲击时其性格和心理不能得到及时的正面引导。这也是发生骇人听闻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之一。

此外,剖析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多发的深层次原因,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冲突也不可忽视:在社会层面,体制转轨带动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在规则层面,传统的规范遭到破坏,而新的规范还未完成体系化重建,导致整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规则引导和约束;在人的层面,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日趋多样化,弱势群体中部分个体处于经济无着、生活困难、心理痛苦的艰难处境;在阶层层面,虽然价值多元、社会流动加速,但是地区间、城乡间、职业间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贫富阶层日趋分化,致使我国弱势群体的构成也趋于复杂化。分析以上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内涵特征及其发生机理,将为科学有效地防范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黄霄羽等.社会转型期档案利用政策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纳米山止.落不下的叶子——在转型社会浪尖上的深圳高度[M].北京: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

[3]胡鞍钢等.转型与稳定—中国如何长治久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林亚刚.暴力犯罪的内涵与外延[J].现代法学,2001,(06).

[5]金一斌等.新时期校园暴力的特点及其防控研究的若干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0,(09).

[6]陈鹏等.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的复杂特征与动态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7]廖善康.邹议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1).

作者简介:

康东书,河南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成因内涵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幾樣概念店
挖掘习题的内涵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