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传统女性的生活习俗及其文化

2016-11-10 01:44陈晨张海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

陈晨 张海华

摘 要:客家传统女性区别于同时代其他汉民系女性的文化品格,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尝试从生活习俗中解读她们创造的服饰文化,也从服饰文化视角透析客家传统女性的特点。生活习俗与服饰文化的关系,要求我们在保护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的时候不能只保留几件物品,而要结合动态、活态的生活习俗一起记录、留存。

关键词:客家传统女性;女红传承人;生活习俗;服饰文化

伴随人们对客家民系及文化的关注,客家传统女性一直是独特的群体,更是得到了较高评价,具有世界声誉。早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者爱德尔就评价“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1]但是,上世纪80年代,学界再次掀起客家研究热的过程中,受男权社会研究的影响,关于客家传统女性的研究成果却不是很丰富,这促使刘大可教授于2003年撰文提出“大力开展对客家女性社会研究”[2]。随后至今,客家传统女性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充实,其文化品格和社会地位渐渐成为客家学界的讨论热点。从客家传统女性的世界声誉和学术界逐渐形成的研究热点,可以看出客家传统女性在客家民系形成与客家文化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客家传统女性的生活习俗入手,探析她们创造的服饰文化,透析从服饰文化中反映出来的客家传统女性特点。

一、女性解放与地位提升

迁徙生活是客家传统女性解放的起点。走出闺阁的禁锢,迁徙使客家妇女必须和男子一样担物负重、扶老携幼、跋山涉水;突破种种生理极限,如破除“裹足”习俗的革命性观念,就源于迁移中客家先民女性备受小足之苦的经历。

客家地区的日常生活是客家传统女性解放至地位提升的关键。在农耕时代汉族有“男耕女织”的传统,这一传统也划分出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日常生活格局,也禁锢了女性走出家门的思想。客家传统女性的日常生活却打破了这种千年格局:她们既主内,又主外,既耕种,又绩织。黄遵宪曾经感慨地写道:“吾行天下者多矣,五洲游其四,二十二省历其九,未见其有妇女劳动如此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面对闽粤赣较恶劣的生存环境,家园重建需要男女共同奋斗,客家男子多外出攒钱,数年难回,更有甚者渺无音信。故女子必须承担所有的日常劳务,甚至成为日常生活中稳定长久的经济来源。其二,在汉畲长杂居中,受到畲族母系文化遗存的影响①,所以客家女子是日常劳动的主角。一部分男子即使在家,也常过着悠闲的生活,时至今日我们还“时常可见客家中老年男子手持烟筒,悠闲自得抽烟的情景”(图1、图2)。

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3]。”从这个角度理解,正是在劳动中随着经济地位的巩固、女户主形象的形成,客家传统女性的文化地位相应提高,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所以,爱德尔还评价说:“客家民系是牛乳上的乳酪,这光辉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应该属于客家妇女。”可以肯定这百分之七十的光辉中包括以客家传统女性为主要群体创造的服饰文化,客家传统服饰的典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就印证了这点。例如客家传统女性穿着的大裆裤和服饰色彩就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在汉族文化传统里,《礼记·内则》曰:“男女不通衣裳”[4],并且有男女等级差别。而客家男女传统服饰的品类系统告诉我们:他们的服饰品类很多可以通用,特别是男女都着同形制的大裆裤,因为它有裤腰高宽松、裤裆大宽松、裤脚直宽松和布带系腰等造型特点,宽大舒适易于劳动。客家传统女性因劳动在下衣的穿着上有了与男性一样的等级地位。再看服装色彩的使用,我国封建王朝服色的使用礼制森严,常用来区分地位尊卑。如蓝色,在我国古代常常是有点地位的小官吏和有学问、能干的儒生的服装主色②。而客家地区的女性服饰多蓝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浓缩着客家传统女性地位的上升。

二、客家的针线活与女德

客家的“针线活”③是中原汉族“女红文化”的延续。“女红”即“女功”“女工”,在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5]。它可追溯到《周礼·九嫔》中对女性要求的记载:“妇德、妇言、妇容、妇功[6]”。这“四德”标准正是客家传统女性勤于“针线活”,并形成美德的重要原因。

据文献与实地调查可知,客家传统女性在孩童时期就开始从事“针线活”的学习,可以说是她们孩童时期的必修功课。从简单的绩麻到纺棉织布,从缝补到刺绣,再到稍复杂的缝绣鞋垫、做鞋帽和制衣等无不涉及。有客家民歌为证:

一岁娇,二岁娇,三岁拾柴爷娘烧。四岁五岁学绩麻,六岁七岁纺棉纱。八岁九岁学绣花,十岁绣个牡丹花。十一十二放牛羊,十三十四学种瓜,十五十六做嫁妆,十七十八带子带女转外家。

传统社会里,“针线活”做的好坏是衡量一位客家女子是否心灵手巧、聪慧勤劳的重要标准。每位女子在青少年时期要将自己的嫁妆缝制好,如鞋垫、鞋袜和一些常服,在这个过程中客家女子缝制的不单是一个个服饰成品,更是她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成家之后,更是要为夫家父母、夫儿制作衣帽、鞋袜,所有对亲人的情感都寄托在一针一线中。如广东仁化县民歌《绣香包》或《月姐歌》就反映了这种真挚的情感:

正月香包绣牡丹,好花落了姐伤心,郎要麒麟对狮子,姐要金鸡对凤凰。

二月香包绣二行,绣个香包铜钱大,绣个香包铜钱圆,百样花朵香包藏。

三月香包绣三行,姐在房中绣鸳鸯,姐在房中绣鸳鸯,鸳鸯成对姐成双。

四绣香包绣四行,郎在厅中写字行,郎在厅中字行写,字行成对姐成双。

五月香包绣五龙,五龙含凤又含龙,娇郎打来江边过,箭箭射来都成龙。

六月香包绣六行,上楼发火下楼光,照见我郎白如雪,照见我姐白如霜。

七月香包绣七行,绣起织女会牛郎,绣起天上七姐妹,绣起神仙下凡来。

八月香包绣八行,绣起八仙翻大江,绣起天上娥眉月,绣起天上月团圆。

九月香包绣九行,九月九日是重阳,旁人话我绣得好,不晓老人在何方。

十月香包绣十行,绣起文官对武官,绣起文武两边排,真命天子坐朝纲。

十一月香包绣得起,绣个香包郎带起,绣个香包娇郎带,嘱咐娇郎莫转人。

十二月香包绣得起,绣个香包郎带去,绣个香包娇郎带,娇郎带去过新年。

于是,“针头线尾”成了客家传统女性一生的情感缩影,也使得客家传统女性成为客家传统服饰文化创造的主力军(图3)。

三、从“家头教尾、灶头锅尾”到“田头地尾”

赣闽粤边区客家传统女性的日常劳动除了勤于“针线活”外,也勤于持家、教子、做饭等,还有不同于中原汉族妇女的美德,即前文叙述的“主外”,具体劳作行为包括耕作、建房、搬运等繁重的体力活(图4、图5)。如《赣州府志》就有相关记载:“各邑贫家妇及女仆,多力作,负水担薪,役男子之役[7]。”对此现象,郭沫若先生也有“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入夜唱丰收”的描述。客家传统女性的勤劳节俭更有山歌《客家姑娘》,又名《勤俭姑娘》传唱到:

勤俭姑娘,鸡啼起床。梳头洗面,先煮茶汤。灶头锅尾,光光昌昌。

煮完早饭,刚刚天光。洒水扫地,担水满缸。早早食饭,洗净衣裳。

上山砍柴,急急忙忙。淋蔬种菜,蒸酒熬浆。纺纱绩苴,唔离房间。

针头线尾,收拾匮箱。少说是非,唔敢荒唐。子嫂和气,有商有量。

买鱼买肉,唔敢先尝。开锅铲起,敬奉爷娘。爱惜子女,如肝如肠。

留心做米,无谷无糠。人客到来,礼节周详。欢欢喜喜,检出家常。

鸡卵鸭卵,豆鼓酸姜。有米有谷,晓得留粮。粗茶淡饭,老实衣裳。

越有越俭,唔好排汤。饥荒年月,耐雪经霜。砍柴买米,唔蓄私囊。

唔偷唔窃,辛苦自当。唔嫌丈夫,唔骂爷娘。这等妇道,正大贤良。

能够如此,长乐永康。

这首民歌更加全面、明晰地勾勒出了赣闽粤边区客家妇女日复一日劳作和持家的具体内容,向我们展现了勤劳贤惠的形象。客家妇女兼顾内外,特别勤于户外繁重劳作的生活方式,促成了女性服饰选择、制作的创新性,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为识别焦点。例如客家人“动态生存空间④”的现象使客家传统女性在迁徙与生活的磨练中变得更为强健。体质特点和劳作习俗要求客家传统女性为了行走与劳动时轻松、舒适,使得客家传统女性喜穿宽松服饰。她们选择了大襟衣为常服,制作上改进旗袍,加宽了袖、变短了衣长;并且独立于衣服之上的饰物比中原服饰相对少些,尽可能与服装结构融合在一起。于是,宽松、质朴的服饰特点强化着客家传统女性的“健妇”形象。这也正是郭沫若先生在田间地头识别到的客家传统女性形象。再如,如为了适应不同劳动,而选用不同服饰行为。为了洗衣、取水时不弄湿鞋,就有了“日暮女郎来打水,长裙赤脚鬓堆鸦” ⑤的服饰行为。于是,我们可以识别到敢于突破“女不露足”观念的客家传统女性,等等。

综合上文,可以说客家传统女性的生活习俗(行为)是一种动态、活态孕育客家服饰文化特色的关键,客家服饰文化特色也是在融入习俗中动态、活态的展现与传播。两者交融在一起,强化了人们对客家传统女性品格及客家服饰文化特色的识别。生活习俗与服饰文化的关系要求我们在保护客家服饰文化的时候不能只保留几件物品,而要结合动态、活态的生活习俗一起记录、留存。

注释:

①据罗勇先生推测,南迁汉人中男子应该多于女子,男子与定居地女子通婚较多,就包括客家男子与畲族妇女的结合。这种推测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于是也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客家地区为何常见“女劳男逸”现象。

②关于这点笔者在《多元情结:客家传统服饰色彩探析》一文中对古代大量典籍进行了考证,较丰富资料分析了这个观点,在此限于篇幅,不再详细论证[详见《艺术研究》.2011(1)》,1页]。

③汉声编辑室编著《中国女红——母亲的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版中将”女红”分为九类: 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和玩具。其中与服饰相关的部分在赣闽粤边区客家人那里被习惯性地称为“针线活”。

④客家人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颠沛流离、风餐露宿迁徙之后生存下来的中原汉人,客家人的生存空间伴随迁移由北至南,乃至海外。

⑤赣州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赣州府志(重印版)[M].内部发行.1986年,763页,旧《志》引长宁道中诗。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尔.中国访问记录[A].客家人种志略[C].1890.

[2]刘大可.女性:客家学研究的新视野[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1):65.

[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2,87.

[4]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札记[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9:7,389.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1008.

[6]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札记[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9.7,20.

[7]赣州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赣州府志(重印版)[M].内部发行.1986:763.

作者简介:

陈 晨,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民间美术。

张海华(通讯作者),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基于湘西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现代服装设计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试探阿里噶尔本时期普兰女性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
寻古鉴今——2018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国际研讨会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融媒体背景下的服饰文化动态之刍议
传统服饰文化中蝴蝶形象的符号探究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