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角度分析审美

2016-11-10 15:36方静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休谟康德悲剧

方静

摘要:“审美”一词,被新古典主义代表蒲柏第一次使用。然后苏格兰哲学家、历史学家休谟阐述了审美的标准。而古典唯心主义先驱康德进一步提出了“审美判断”。实际上,“审美”是美学中的关键词。通过分析“审美”的定义及标准,经判断后,审美也就有了好坏之分。好的审美和美及道德有关,它可后天熏陶养成。

关键词:审美;美学;诗;悲剧

一、审美的定义

(一)美学角度的审美

“Taste”一词,在日常生活中指事物的“味道,滋味”,从美学角度看就成了“鉴赏力,欣赏力”,即一种“审美”的能力。“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在感受、理解和评价美的事物或现象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判断力。它不仅直接间接地与复杂的观念相联系,而且本身也具有复杂的结构”(吴斧平 35)。“审美”在一般历史、艺术史,特别是美学分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事实上,尽管古希腊哲学家没有提出“taste”一词,但是他们已经探讨了美学方面的审美。17世纪末,很多评论家认为:从一定意义上看,审美受到个人喜好和感觉力的影响。在文章“An Essay on Criticism”中,亚历山大·蒲柏首次使用“taste”一词意指“审美”,并且文中反复出现了五次。“直到18世纪,英文词汇‘taste如法语词汇‘go?t和意大利语‘gusto开始被用于阐释后天养成的美学感觉力。在我们现在看来,艺术和审美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流行词汇”(Brown 66)。

大卫·休谟在《论审美趣味的标准》中阐释了美的本质和审美趣味的标准,提高或改善审美趣味的方法。他认为审美具有相对性,在《论怀疑派》中就提及“美与价值都只是相对的,都是一个特别的对象按照一个特别的人的心理构造和性情,在那个人心上所造成的一种愉快的情感。”与此同时,他又提出审美趣味存在普遍性标准。然而,对标准和分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休谟并未阐明。他关于审美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是模糊不清的。尽管他提供了审美的标准,却没有分类出真正的审美是什么。

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审美“是通过不带任何兴趣的愉悦或者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者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李秋零译 40)。这种审美无功利性,无目的性,是纯粹主观的快感。毋庸置疑,《判断力批判》是18世纪审美理论的巅峰之作。康德认为,尽管美学鉴赏有着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是主观而非客观的。休谟将审美权威性置于尤其资深的鉴赏家手中,他们资质难以证明。然而,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和兴趣,概念及目的无关,审美权威性的话语权被掌握在个人手中。

早休谟一年出生的哲学家托马斯·里德,是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苏格兰常识学派的创始人。和休谟及康德持不同观点,里德认为审美和道德及艺术无关。“通过将审美鉴定为不需辩护的第一原则,里德毫无疑问地将审美和道德判断分割开来。这种道德判断有着不一样的原则,是思维运作的不同结果”(Townsend 342)。审美是基于自身第一原则的一种感知形式,不需要外在的辩护。里德关于审美的分析是很有趣的,因为它告诉了我们“18世纪晚期哲学家是如何将审美从严格的道德判断中分离出来”,我们该“如何将审美并入到后康德美学判断理论中”(Townsend 351)。

(二)审美趣味的不同

正如不同的哲学家对“审美”有着不同的定义,不同的人审美趣味也是不同的。事实上,审美趣味受到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甚至是审美评论家的影响。经历和教育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美。因此,每人对待同一事物的审美趣味存在差异。

关于诗歌,哲学家意见不一。就文艺和现实的关系来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因为现实美和‘理式的绝对美只隔一层,而艺术美和它就要隔‘两层”(朱光潜 50)。于他而言,床有三种:自然中存在即神创造的,木匠制造的,和画家制造的。和美学对应,床就产生了三种审美:理念美,现实美,艺术美。第三种最低级,因为和真理隔着两层。诗歌是艺术品,因此它成为最低级的审美趣味。柏拉图不喜欢和真理两步之遥的诗歌,认为创造故事的人有着道德方面的瑕疵。然而,亚里士多德将诗歌抬高于历史之上。在他看来,诗歌比历史更具哲学性和严肃性,诗歌描述“普遍”而历史描述“特殊”。和亚里士多德赞扬诗歌一样,菲利普·锡德尼认为诗歌优于历史和哲学,有着教导和愉悦的功能。无独有偶,威廉·华兹华斯褒扬诗歌,认为它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显而易见,他们对于诗歌的态度不尽相同,不同的审美趣味自然而然产生。

关于悲剧,哲学家们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它积极,有的认为消极。柏拉图排斥荷马史诗,因为它描绘假而不实的催人泪下的悲剧性故事。于他而言,人类不应过度哀悼或悲痛,而喜剧或悲剧都触犯了这个原则。然而,亚里士多德把悲剧放在了最高的地位,探讨了悲剧主角的“过失说”,及哀怜和恐惧的“净化(catharsis)”说。除了亚里士多德,锡德尼同样抬高悲剧的重要性。随后,黑格尔、叔本华和尼采将悲剧提到了新的高度。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宣传“永恒的正义”的胜利;叔本华把悲剧当作解脱人生痛苦的手段。而“尼采所谓希腊悲剧的精神,就是把叔本华所说的苦痛的人生塑造成为欢悦的形象,以发挥强力的悲剧代替叔本华否定人生的悲剧”(伍蠡甫主编 354)。对于他们三人,悲剧和自己的人生紧密相连,成为他们哲学的精华之处。不同的人对于悲剧有着不同的看法,就如诗歌。

二、审美的标准

人们对审美存在的差别争辩不休,在审美正确与否问题上一直存在矛盾。那么人们是如何解决关于审美的矛盾呢?自然而然,人类想到了设立标准。尽管休谟提供了关于审美的标准,但康德否认有这样一个标准去调节美丽与畸形的定论。认为审美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之处,这种说法是薄弱的。“某种程度上,审美的逻辑性允许人们将一些审美从其他部分脱离出来,前者为好的审美,剩下的为差的审美”(Jessup 59)。好的审美和差的审美区分开来。在文章《美学经验的审美判断》里,伯特伦·杰瑟普把“好的审美”定义为非天生或现成的。它是“明智的,熟练的,养成的”(Jessup 56)。与此相反,“差的审美”因为感官的损坏或思维情绪的迟钝而变得麻木,是无知,非明智,非熟练,狭小,无包容性,混乱的。

好的审美本身具有美的价值。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模态四方面分析审美判断:就质来说,美的特点在于不涉及利害计较和欲念纠葛;就量而言,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从关系方面看,康德提出了 “纯粹美”与“依存美”;而从模态来看,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好的审美应是符合这四个原则的,因此包含了美。

好的审美还要和道德联系在一起。“18世纪早期关于审美的所有理论,基本是道德理论”(Townsend 341)。1886年庆祝哈佛大学成立250周年的庆典上,詹姆士·拉塞尔·洛厄尔提出“高雅之人拥有好的审美,那审美是道德心,灵魂的好的审美”(Howard 496)。当看到一个人或一行为,道德判断随即产生。一个人好的审美可以表现他的行为举止和道德品行。“不可否认,行为举止败坏之处,审美也遭到破坏,这是正常的……奢侈、懦弱、奴役,和贪欲让灵魂失去了崇高的目标和途径”(Herder 314)。审美和道德息息相关,“如果好的审美是种美德,那么好的审美的价值被融入道德层面或认识层面美德的价值里”(Lopes 197)。某种程度上,好的审美象征了人类好的本性。而“好的审美”的作品有利于人类思维的养成。我们把梅兰竹菊看出花中四君子,把荷花看成纯洁不受污染的高雅之士,“把建筑或者树木称做雄伟的和壮丽的,或者把原野称做欢笑的和快乐的;甚至颜色也被称做贞洁的、谦虚的、温柔的,因为它们所激起的那些感觉包含着某种与一种由道德判断造成的心灵状态的意识相类似的东西”(李秋零译 175)。

毫无疑问,展示着美和道德的悲剧是种好的审美。悲剧的净化作用使得它自身比喜剧更能教会人类道理,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比如说,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描绘了苔丝的人生因失贞而凄凄惨惨戚戚。通过她的悲剧,读者认识到苔丝在爱情上的纯洁和人生上的纯真,也认识到人性的丑陋。因此,读者经历了净化的过程。可见,净化和美有着促进人和社会变化的强大力量。

三、审美的养成

对于审美标准的确立,众口难调;但是对于审美的养成,普遍接受。休谟认为,审美可通过“练习、比较,避免偏见”而得到确立。在我看来,“练习”意味着足够的完全的相关的感知;“比较”帮助发现对象的特别之处或原创性;“避免成见”是审美正确的重要保证。其次,教育加速审美养成的进程。“培养审美不是布道般喋喋不休,而是润物细无声地证明审美,让审美围绕心性,从童年开始给人旋律般地教授审美”(Herder 331)。在书中,比如诗歌或小说,我们欣赏文字的优美和角色的道德性。当然,关于审美最美好的最伟大的和最灵活的学校是生活本身。“奴性压抑了灵魂,钱权欲望毒害了审美,饥饿把所有高尚之物践踏并压碎成为尘土”(Herder 333)。生活影响了人的性格、审美趣味和道德性。当上层阶级无需担忧柴米油盐时,他们有精力和机会去养成欣赏戏剧或阅读经典的审美趣味。然而,底层人士因生活所迫而没有时间或精力去养成这般审美。人生阅历明显影响审美的养成。

四、结论

哲学家对“审美”的定义各不相同。休谟为之提供了标准,而康德则提出了审美判断。前者集中于原则分析,后者集中于美和崇高分析。在我看来,审美有好坏之分。好的审美展示了自身的美性和道德性。值得注意的是,含有“净化”作用的悲剧,毫无疑问是好的审美。

和哲学及美德相结合的审美成为了人性中永恒的一部分。既然审美能为外界影响,那么它是可以后天养成的。练习和比较在理解审美过程中尤为重要,而避免偏见则保证了审美判断的质量。为了获得好的审美,正确的教育必不可少;人生经历在审美养成过程中也发挥重要的角色。好的审美帮助人们过上充满信念和希望的生活;没有审美的人生是麻木愚笨的。因此,审美对于人类而言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Brown,Frank Burch. “Sin and Bad Taste: Aesthetic Criteria in the Realm of Religion”[J]. Sounding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Vol. 70, No. 1/2 (Spring - Summer, 1987):65-80.

[2]Herder,Johann Gottfried. “The Causes of Sunken Taste among the Different Peoples in Whom It Once Blossomed” [A]. Selected Writings on Aesthetics [C]. Eds. Gregory Moo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308-334.

[3]Howard,William Guild.“Good Taste and Conscience”[J]. PMLA, Vol. 25, No. 3 (1910):486-497.

[4]Jessup,Bertram. “Taste and Judgment in Aesthetic Experience”[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 19, No. 1 (Autumn, 1960):53-59.

[5]Lopes,Dominic McIver. “Virtues of Art: Good Taste” [J].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Supplementary Volumes, Vol. 82 (2008):197-211.

[6]Townsend,Dabney. “Thomas Reid and the Theory of Taste”[J].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 61, No. 4 (Autumn, 2003):341-351.

[7]康德.判断力批判[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吴斧平.评休谟审美趣味的标准[J].福建电大学报,1999(4).

[9]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0]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休谟康德悲剧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休谟自然主义的两个面向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新休谟及其实在论的因果观
论休谟“必然性”概念的道德理论后果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