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2016-11-10 17:03向晓云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歧义汉语

向晓云

摘要:语言以有限的形式来表现无限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势必会出现歧义现象。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更为复杂,出现歧义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本文简单分析了汉语里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消除歧义的方法。歧义是一种普遍现象,任何语言里都存在,汉语也不例外。下面分析一下汉语里常见的歧义类型。

关键词:汉语;歧义;原因;消歧方法

一、语音歧义

(一)由同音字、词引起的歧义。这类歧义在口语中经常发生。如“最近shiyou涨价了”可以理解成“石油”涨价了和“食油”涨价了。“那边停着一艘youchuan”可以是“游船”、“油船”,也可以是“邮船”,一形三义。读音一样,但意思却有很大的差别。

(二)由多音字引起的歧义。这类歧义在书面语中比较常见。例如,“我还欠款一百元”,“还”有两种读音,两种不同的意义,读“hái”时是副词,意为“仍然、仍旧”,读“huán”时是动词,意为“归还”。

二、词汇歧义

对某一词语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就会产生词汇歧义。比如:“他走了半个小时了”,“走”是多义词,既可以意为“离开”,也可以意为“行走”。再如“他原来是医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说话人对“他”是“医生”这一事实的惊讶,也可理解为“他以前是医生,现在不是医生了”的意思。

三、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产生于语法层面,语法歧义相对于前两种来说比较复杂。通常,语法歧义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结构关系不同。如“出口商品”可以是动宾关系,表示“出口商品这个动作”;也可以是偏正关系,表示“可以出口的商品”。“香蕉牛奶”既可以是偏正关系,意为“香蕉味的牛奶”;也可以是联合关系,表示“香蕉和牛奶”。

(二)句法层次不同。例“两个学校的老师”可划分为两种层次:a.两个/学校的老师b.两个学校/的老师。这两种情况结构关系相同,都是偏正关系,但是因为层次不同而产生了歧义。按a可理解为“学校的两名老师”;按b可理解为“两所学校的老师”。

(三)结构关系和句法层次都不同。例“咬死了猎人的狗”可划分为:a.咬死了/猎人的狗b.咬死了猎人/的狗。a是动宾关系,表示“狗被咬死了”。b是定中关系,表示“猎人被狗咬死了”。

(四)由词的兼类现象引起的歧义。词的兼类就是一个词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如果不能准确区分它的词性的话就会产生歧义。如“抽屉没有锁”: “锁”这个词既可以作名词用也可以作动词用,作名词时表示实体的锁,作动词时表示动作“上锁”。

四、语义歧义

(一)语义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语义关系,主要是指施事、受事、与事、工具、领属、性质等关系。如“鸡不吃了”就是典型的由施受关系不明而产生的歧义。“鸡”可以是“吃”这个动作的发出者,也可以是这个动作的承受者,因此有“鸡不吃食了”和“人不吃鸡了”两种理解。再比如“这是鲁迅的书”是领属关系不清产生的歧义。

(二)语义指向不明引起的歧义。当某一成分在语义指向上表现为多向性,那么这个句法结构就有歧义。如:“小文看见爸爸正在和他的同学聊天”。人称代词“他”既可指“小明”,也可指“爸爸”,所以光凭这句话我们不能确定到底爸爸在和他自己的同学聊天还是和小明的同学聊天,这样就产生了歧义。

五、语用歧义

语用歧义是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它是指某一话语在特定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如“你可真行”, 根据说话语气的不同,这句话既可以表示由衷地称赞,也可以是一种讽刺挖苦;再如“小明不能开车”,这句话可以指小明不会开车,但如果上文或下文是“小明今天喝酒了”,则是指小明其实会开车,只是今天由于喝酒不能开车。

歧义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凸显了语言的多样性、灵活性,在与人沟通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有歧义的句子可以增加对话的趣味性,也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但另一方面,歧义现象的存在会削弱语言的交流能力,它极有可能造成交际上的严重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如何才能正确有效地消除歧义。

(一)在语境中消除歧义。只要将歧义句式带入到具体语境中,构成严密的语言环境,句意就可以单一化。比如说“鸡不吃了”,即使不通过别的消歧方法,只要将它带入具体语境中,增加一个农民在喂鸡的语境,我们立刻就能知道是鸡不吃食了,绝对不会误解其中的意思。

(二)通过变换句式来消除歧义。例如“他倒了一杯水”--“他把一杯水倒了”,简单的变换一下句式或更换词语可以有效消除很多歧义现象。

(三)利用虚词,增加必要的词语。对于一些结构关系不清、句法层次不明的情况可以这样来分解歧义。比如“学习文件”可以说“学习的文件”,“香蕉牛奶”可以说“香蕉和牛奶”。

(四)针对一些句子长而去结构不明确、极易弄混的句子可以在书面语种添加标点符号,在口语中运用轻重音、停顿、声调等手段来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

从古至今,不少名人利用歧义聪明地表达了言外之意,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我们一方面要让自己的语言精练、准确,尽量避免歧义现象;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某些交际目的,活跃气氛,也可以灵活地利用歧义。能不能很好的运用歧义,使它成为一剂增加语言文字魅力的良药,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智慧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韩玉昌,任爱琴.汉语歧义句研究:理论、方法与总结[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张玲秀.现代汉语句法、 语义歧义成因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3]宫维俊.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歧义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eUCP条款歧义剖析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English Jokes: Homonyms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v+n+n”结构的哈萨克语短语歧义分析与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