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

2016-11-11 20:26王少龙
新东方英语 2016年11期
关键词:悉尼大学叉车大家庭

王少龙

常有人问我:出国后你都发生了哪些改变?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一生中我们总在成长,只要人生不停滞,只要你愿意往前走,改变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然而,有没有什么改变是出国期间所特有的,是不经历一趟跨国旅程难以实现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在结束了七年的留学生涯后,终于能给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那就是观念的多元化。

一个人观念的形成与其成长的环境、接触到的人、接受的教育等息息相关。受限于当下社会的趋同和教育的固化,我们往往难以意识到多元观念的存在,并对自身的价值观有着某种固执的坚持。然而,出国却能给我们一个机会,使我们进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中生活,有机会去见证另一种生活的模样。于我,第一次见识到所谓“另一种生活的模样”便是澳大利亚人的家庭关系。

在我出国之前,我所能想象到的理想家庭模式和家人间的关系基本局限于我自身的生活经验,即理想的家庭模式起码应满足以下几点:双亲健在,父母与子女同住,长幼之间以孝顺为纽带。而其中,“孝顺”二字主要体现为听父母的话、早日成家立业、不让父母担心等等。

对于家庭关系的这般理解在中国是相对普遍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认为这是一种安全而幸福的模式。然而,刚到澳大利亚一个月,我的homestay (寄宿家庭)就颠覆了我的这个观念。

去留学之前,我常常担心homestay会不够友善,所以一直期待可以在一个大家庭中生活。因为在我的观念里,大家庭通常比较和谐,这样的家庭对外来成员应该会比较友好,家中的长辈也比较有照顾别人的经验。幸运的是,我的homestay正是一个大家庭,由一位意大利籍的女士Filippina和她的三个儿子组成,外加一条可爱的狗。

然而,这个大家庭和我想象的还是有一点点不同。Filippina的三个儿子并不和她一起居住,而是选择和女朋友住在离家步行约15分钟的地方,只在周末和节假日才回来和妈妈相聚。Filippina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是30岁以上的人,却都还是未婚状态。刚住进去时,我对此特别好奇,因为这种情况在中国尤其是我的家乡是相对少见的。碍于语言不够流利和彼此不够熟悉的原因,我并没有多问,但问号却一直留在心里。

一个月后,当我渐渐和Filippina熟络起来之后,我便跟她聊起她的几个儿子,并试图解开一直存在于我心中的疑惑,比如为什么明明可以住在一起,但儿子们非得住到外面?为什么两个儿子都还没有完成人生大事,她却还能不急不躁?

针对我的问题,Filippina的回答无比简单,甚至简单到让我吃惊:“Its his choice.”她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特别云淡风轻,仿佛这都算不上什么重要的事。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却感觉特别震撼。我试图跟她解释,在中国,这些在她眼中不那么重要、只是一个personal choice的事是何等重要,以及这些事要成为所谓的personal choice且不受干扰的概率有多小。

听闻此言,Filippina又给我讲了另一个故事。她说她的二儿子在读书时成绩特别优秀,完全可以凭借高考成绩去读悉尼大学。然而,他却选择了拒绝这份offer。对此我有些吃惊,因为能上悉尼大学对很多留学生来说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更让我震惊的是,她告诉我老二拒绝offer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觉得开叉车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所以高中毕业后他就到技校去学习开叉车,后来果真成了一个在悉尼最大的农贸市场开叉车的司机。

Filippina说,如果老二去悉尼大学读了个好专业,毕业了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这当然很好。可是他喜欢开叉车,他选择了这个职业,这也很好。作为妈妈,她当然可以给他建议,可是她希望儿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比什么都重要。她不干涉,也不帮他承担选择之后的结果,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为自己负责,这不是很好吗?“就像你问的问题,为什么自己住,为什么不结婚,这都是自己的选择。只要是自己想要的,也愿意为自己负责,这就够了。家人间彼此尊重,不要互相干涉,这样的生活才会开心。”

说实话,我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话背后的道理。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传统中国家庭中的人,我更习惯中国式的亲密。从穿衣款式到选择大学专业,从选择结婚对象到下一代的教育方式,中国家长和子女之间的互动非常紧密、频繁,有些父母会在某种程度上干涉子女的生活,但也会在子女遇到困难时出手相助。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几代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如蛛网般交错,和澳大利亚人那种松散、放任的家庭关系截然不同。我们有句很经典的话,叫“我这是关心你”,这句话是中国这种错综繁复的家庭关系的最佳注脚。

所以我当时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Filippina可以对自己儿子的那些“非常规”选择袖手旁观。若是在中国,这样的母亲容易被解读为“自私”,如此冷淡、疏远的家庭也往往和温馨、和睦沾不上边。留学之前,我的确难以想象真的会有这种家庭关系存在。但后来我渐渐理解,这家人并不是因为懒惰或者仇恨而选择这种平静、冷淡的家庭关系,而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彼此能过得开心,所以愿意给彼此选择的自由和独处的空间。这个家庭的相处模式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一种未曾见过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哪怕我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但它们确实存在。

而接下来与他们共同生活的日子,则在不断影响和重建着我对家庭关系的理解。在我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半年中,我没有见过他们一家有过哪怕一次争吵。每周六的家庭聚餐都特别温馨,大家会各自分享自己的生活。聚餐结束后,大家又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彼此互不干涉。我曾以为会存在的隔阂并没有出现,反而他们比我以及我远在中国的家人更懂得也更习惯表达爱意。从见面时的拥抱、亲吻到遇到困难时彼此的推心置腹和鼓励,都是我在过去十几年的家庭生活中极少体会到的。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种我原本视为“冷淡”的家庭模式其实是通往幸福的一种路径。当我们在彼此交织、密不可分的生活里经历不可避免的隔阂和争执时,澳大利亚人却用一种极其松散的方式构建出了亲密度和容忍度都极高的家庭关系。这不能不让我感到震惊,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所习以为常的家庭关系是否是获得幸福的唯一方式。

也许,正如Filippina所说的那样,自由和尊重才是一切亲密关系所应遵循的原则。这也是这个家庭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课。

猜你喜欢
悉尼大学叉车大家庭
你好,你好!
开学啦
秀秀台
叉车租赁市场发展及监管对策
永恒
叉车行业发展新动态
顺应市场致胜永远
09上半年国内工业车辆销量同比下降近四成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