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历史

2016-11-11 15:29李洋洋
人间 2016年27期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

摘要:亚历克斯·米勒的作品《别了,那一道风景》中主要讲述了战争、种族屠杀等事件发生之后,这样惨痛的历史给人们造成的身心创伤。战争不止给参与者带来苦痛,甚至下一代同样遭受精神上的折磨。本文具体探究在新历史主义的情境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历史,这关系着我们如何对待暴行,如何反思暴行,最后达到如何防止暴行再一次发生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别了,那一道风景》;大屠杀叙事;新历史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24-02

亚历克斯·米勒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之一,他的多部小说获澳大利亚文学奖和英联邦文学奖。他出生于伦敦,17岁时跟随父母移居澳大利亚,从此继续其高中教育,生活至今。迄今为止,他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应该是他的小说《祖先游戏》,因为这部小说取材于中国,以中国移民如何寻求身份归属为主题,并且广泛书写了他眼中的中国文化。而他的《别了,那一道风景》,则是继《祖先的游戏》等著作后的又一力作。

最近几年,他似乎特别关注澳大利亚历史遗留的问题——澳大利亚原住民与殖民者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和斗争。与众多描绘大屠杀后文学注重幸存者的生活、心理状况不同,《别了,那道风景》则是作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另外一个高度,从大屠杀发生后,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种族的后代如何面对先辈们残忍的行为角度出发,对澳大利亚人,乃至全人类从古到今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大屠杀产生的原因及其结果,进行的更加深刻的剖析。本书最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作者复原了一次大屠杀的前后经过,采用第一人称的角度全面描述了这次大屠杀的前因后果。并且,这一大屠杀叙事并不是单纯的复述,在讲述中插入了许多作者对于大屠杀的思考。作品中主人公重获直面历史的勇气,重新面对残酷历史,也正寄寓了作者认同的正确态度。

一、战争的阴影

存在历史主义认为“我们同过去的具体关系是存在的经验,是一个触电般令人震惊的事件,远远要比19世纪末历史主义实践者的舒适美学鉴赏更为惊心动魄,扰乱人心。过去在观察我们,审判我们。”在这一观点出发,过去是一种既定的存在,是不论承认或否认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存在。法西斯战争的反人类和残酷性,让全人类惨遭屠戮的伤害和恐惧的侵袭。这是一个十分沉重而可怕的历史,主人公的父亲作为罪恶的一方发起战争,造成了生灵涂炭,特别是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更是惨绝人寰。战争的伤害是大面积的,不论是对被侵略国家和民族,还有侵略国无辜的人民,战争给所有人带去的只有伤害。作者设定的主人公正是法西斯德国无辜的人民中的一员,但是就算奥托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他的父亲却是亲历者,这一点让主人公始终无法释怀。因对于法西斯战争的残酷性心知肚明,所以非常害怕面对自己的父亲有可能是战争罪犯这一事实。甚至在他心中始终有着与父辈“共谋犯罪”的想法,觉得自己也是战争的罪人,虽没有直接参与,但同样是罪恶的一分子。法西斯战争的残忍性,表现出了人性最恶的一面,人人为之胆寒,难以接受。所以在战争结束之后,战争中的幸存者有些就选择彻底回避这一历史,否认残酷事实的存在。

奥托年幼时经历了法西斯战争,父亲也是战争中的一员,在战争结束之后,德国作为法西斯国家战败,奥托心中始终藏有一个疑问,那就是父亲在战争中是否犯下了罪行。但是他从来没有问出口过。他的父亲“他去世的时候,我庆幸我们让他安安静静地死去。他死的时候,面带微笑,握着我的手。我们保持沉默,直到最后一刻。我们从死一般的缄默中学到了什么。然而,这样做并不对。我现在还后悔。回首往事,我认识到,我本该至少应该弄清真相,不管最终的结果怎样。可是我缺乏勇气。”而问不出口的原因,当时年幼的奥托都明白,因为父亲自己对身历战争的经过缄口不言,那么作为亲人更加不能触碰父亲内心的伤疤。“我父亲经历了战争而幸免于难。对他那一代人而言,活下来的人不可能清白无辜。”这是主人公对父亲沉默的原因作出的猜测,正是基于担心父亲的心灵遭受二次创伤的考量,因为父亲的原因,他的心里始终有这样一道坎,阻止他对大屠杀作出深入研究。年老丧偶的悲痛使他没办法再继续生活,直到在最后一次演讲时遇到的澳大利亚原住民女教授维塔,经她介绍,奥托听取她的叔父,原住民文化顾问道佳尔德临终前坦陈其曾祖父当年屠杀白人定居者的故事,感受到原住民对于历史勇敢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受到其感染,他终于获得直面历史的勇气。

二、大屠杀之后

在澳大利亚道佳尔德的农庄里,奥托不断回忆起战争期间独自居住在舅舅的农庄时的情景。舅舅曾说他的父亲在战争中是特务,这在他幼小的心中埋下了怀疑父亲的种子,并将这种怀疑延续一生。并且在回忆中,偶然一次与吉普赛小姑娘的相遇让他一直难以放下。他在舅舅的农场看到了这个小姑娘,她向他讨要面包,并对他说家里人都被杀害了。“那残酷的屠杀,她说,就在这天凌晨,就在她眼前。”小姑娘的整个家族被人屠杀,小奥托觉得不寒而栗。在奥托的回忆中一直却觉得“无论那时,还是现在,都让我觉得遭难的不是她,而是我。”奥托由此而加深了他“共谋犯罪”的想法,虽然不是他直接造成的对吉普赛人的屠杀,不是他直接参与法西斯战争,可是他内心丝毫不减轻负罪感。

一段时间的相处下,原住民道佳尔德向他袒露心中埋藏已久的故事,奥托将其写了出来。道佳尔德的曾祖父是原住民的武士戈纳帕,因为白人定居者占据了原住民神圣的运动场,拿原住民老祖宗留下来的石块筑起了高墙,这在原住民看来是屈辱,是亵渎。正是这样的矛盾,武士戈纳帕带领他们屠杀了这19名白人定居者。大屠杀之后,武士戈纳帕带着族人远走他乡,远离曾经的家乡,逃离到另一片土地。这次大屠杀是土著和殖民者的冲突导致的,先不说原因到底是哪方对错,屠杀的行为本身是绝对残忍的。道佳尔德曾祖父远走他乡的决定,更是显示了他内心深深地痛苦。他基于信仰的原因残忍地杀害了这些白人,包括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杀害了这些白人兄弟。在奥托复述的故事中,以武士戈纳帕的角度,称呼被他杀害的白人族长为“兄弟”和“另一个自己”。“戈纳帕挡住他的手,给他的兄弟足够的时间从自己那双眼睛里探询为什么死期将至,好让他死个明白。”“他丢弃了那支矛,从那个正在死亡的人身边走开。那个人,也是他自己。”戈纳帕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祖先和信仰的亵渎报了仇,可是他对于杀害白人没有丝毫的报仇之后的畅快,而是厌恶自己这样做的行为,杀害白人,就像杀害自己一样。在成功地杀死白人族长之后,他反而对自己怒不可遏。“留着我的矛!他发了疯似得叫喊着,愤怒、绝望,扬长而去。”虽然是报仇的行为,但这场大屠杀给道佳尔德的曾祖父带来的却只有痛苦的折磨。“他知道,今天已经开始的反抗将贯穿余生,再也不会有让他逍遥其外的时候。”

这一大屠杀叙事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佳尔德曾祖父对于大屠杀的态度,以及撰写者奥托受到启发后转变的历史观。“新历史主义把现实加以历史化,把过去加以现实化。过去塑造现在,而现在也在重释过去。”奥托将大屠杀的历史付诸文本,这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但同时也警醒现在。因为历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过去的存在,历史更是一种发展规律,它能够给人以经验,吸取教训,不至于再犯下类似的错误。作为大屠杀的始作俑者,道佳尔德的曾祖父逃离自己的家乡。他对屠杀的事实供认不讳,诚实地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讲述出来让后辈知晓。目的是希望最大程度上警示后辈,不再将错误的行为延续。而他的后辈道佳尔德向奥托讲述这一大屠杀经过,诚实地还原历史真相,不遮掩,不忽视,展现出历史原貌,以其给予后世警醒,不要再重蹈覆辙,这才是历史最重要的意义。

三、人类共同的悲剧

无论是令世界生灵涂炭的法西斯战争,还是澳大利亚土著对殖民者的大屠杀,其实质都是人类的悲剧。面对这样惨痛的历史,逃避面对,刻意忽视,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直面历史,才能吸取历史教训,不至于再犯同样的错误。主人公奥托正是因为看到原住民顾问道佳尔德讲述历史,不躲避不遮掩的态度,才真正地受到触动。长年以来害怕面对父辈可能犯下的错误,甚至觉得自己与父辈“共谋犯罪”的念头,他虽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总感觉自己也在犯罪。因为战争对最亲近的父亲的怀疑,让他甚至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经历了那场战争,我们不再相信自己。在那遥远的过去,尚有清白可言,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所谓清白无辜已经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这是奥托的真实感受,战争之后,他感受到人类恶的一面,甚至没办法相信自己能够面对,因为历史的真相很有可能可怕到让人难以承受。

道佳尔德的曾祖父对自己所做的屠杀,十分悔恨和痛苦,他无论是在计划大屠杀行为,还是在大屠杀过程中抑或大屠杀结束之后,他从未感到报仇的痛快,只留下深深的厌恶和痛苦。作为暴行者的后代,道佳尔德仍然将这件事讲述了出来,让后代知晓这场大屠杀悲剧。不躲避,不隐藏,甚至也没有对祖父这一暴行作出任何辩解。曾祖父当时是十分后悔而痛恨自己的行为的,并且在余生中惩罚自己,不再回到故乡。道佳尔德将这个故事全盘托出,目的正在于表达祖父的遗愿,希望诸如此类的错误暴行不再发生。奥托在听到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后,真正感觉到屠杀对于人类的任何一方都是一场悲剧。反思历史的前提,只能是直面历史,正如新历史主义看来,“历史并不是‘一件事接着另一件事,并不是任意的古物陈列,甚至也不只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历史并不是过去,历史中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直面历史,不仅挖掘过去,而且有益于现在,更有利于未来。

总而言之,本书通过澳大利亚土著屠杀白人定居者的叙事,反映了主人公奥托对大屠杀,战争的历史态度的改观,以此警示后人,面对历史,不仅需要勇气,更加需要一个开放的历史观念。正如新历史主义所倡导的,历史就是现在,就是未来。直面历史,研究历史,以至于反思历史,才有可能避免人类社会的惨剧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1]《别了,那一道风景》,亚历克斯·米勒著,李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2]《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通论》,张进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4]《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王岳川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李洋洋(1991-),女,汉族,江西上饶人,文学研究生在读,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猜你喜欢
新历史主义
《亨利四世》中的颠覆与抑制解读
新历史主义分析《白鹿原》
新历史主义批判视角下小说《灿烂千阳》的研究
权力与人性
论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内涵与特色
《血色子午线》中父权形象的分析
非现实题材电影的现代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