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016-11-11 15:41吴越
人间 2016年27期
关键词:对华贸易两国国会

吴越

摘要:随着中美经贸往来的日益深入,两国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大量收益,但是与此同时,双边贸易摩擦层出不穷,美国政府时常对中国商品实施严酷的贸易壁垒,这种对华贸易政策直接主导着中国遭遇美国贸易壁垒、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两国经贸关系。因此,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中图分类号:F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51-01

作为世界经济排名前两位的大国,中美互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贸易顺差国;我国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随着中美经贸往来的日益深入,两国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大量收益,但是与此同时,双边贸易摩擦层出不穷,美国政府时常对中国商品实施严酷的贸易壁垒,这种对华贸易政策直接主导着中国遭遇美国贸易壁垒、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两国经贸关系。因此,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大意义。

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原因

(一)1979年-1989年从“严重对抗”转向“友好”的贸易政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经历了一系列摇摆不定,最终选择了对华经济全面封锁,中美两国贸易处于中断状态。在美国的影响下,西欧各国对待中国选择了跟美国相同的态度。在这个阶段里,中美贸易关系附属于政治、外交战略,美国对华贸易由“严重对抗”转向“友好”,两国国内的政治因素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在尼克松访华前,美国国内有两种政治态度,一种态度极力支持对华实行全面的经济封锁政策;另一种态度公开宣扬反对与“红色中国”进行经济贸易。这两种政治态度直接影响到了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直到1972年2月18日尼克松总统后,中美两国发表了《上海公报》,协商确认了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两国之间关系。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确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一系列扩大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而美国开始通过友好的贸易政策将中国带入到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体系之中,两国贸易开始了极大的发展。

(二)1990年-2000年从“制裁”转向“友好”的贸易政策。

1989年,国际社会舆论对中国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为首的所谓西方民主国家纷纷对华实行了严厉的制裁措施,极大影响到了中美贸易的发展。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将制裁重点转移到了中东地区后,对华制裁才开始明显减弱。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以后,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高潮,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为中美经贸关系的复苏提供了良好氛围。

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就中国入世问题达成协议;2000年5月和9月,美国国会和众议院、参议院分别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地位。

(三)2001年至今友好与摩擦并存。

2001年12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WTO。美国以贸易不平衡等问题为借口,对市场开放与人民币升值等问题施以巨大压力,更是频繁利用贸易救济等各种措施对中国的产品实施歧视性贸易政策,贸易摩擦不断。美国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9.11”事件后,美确立了以打击恐怖主义、保护美全球利益为基点的战略,经济利益处于国家利益中的次要地位;而是2007年发生了次贷危机并且引起了全球性的经融危机,美国国内失业率猛增、经济持续低迷、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国政府和国会相机推行了“自由且公平贸易”、“购买美国国货”、“再工业化”等政策,并且利用WTO加大了对中国的进一步管控。

二、美国对华贸易的决策机制

政治经济学对经济政策的解释强调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作用,一项经济政策的出台受到政治市场上的政府、党派、国会、选民和利益集团等的影响。在“三权分立”的美国,贸易政策的制订也具有相应的“三权分立”思想。

(一)美国国会。

国会在贸易政策制订方面的权力主要贸易立法权、外贸管制权和国际条约批准权、调查和监督权、机构设置和人事否决权、授予贸易决策权。

(二)总统与行政部门。

总统的外贸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决定对外经贸方针与政策、缔约权、授予权力的范围内的升降关税权、对外实施经济制裁权。宪法还授予总统宣布对外国实行经济制裁和签署国会通过的对外实行经济制裁的法令等权力。

行政部门拥有的则是提案权与总统否决权。根据美国宪法,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贸易法案,但国会在获得参议院超三分之二多数票的支持的情况下,也可以推翻总统的否决案。

(三)利益集团。

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与国会,而利益集团通过国会或者直接游说政府等手段参与政策制定。

(四)新闻媒体与公众舆论。

美国因选举政治的原因,新闻媒体和公众舆论在美国国内和对外政策的制定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他们既反映着各种利益集团的呼声,也会对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造成压力、施加影响。当然,决策者不仅仅单纯地将公众舆论作为决策的参考,也反过来影响舆论甚至制造舆论使公众支持某一项政策。

三、国会与行政体系之间的制衡

在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下,行政部门和立法机构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和竞争。总统和国会议员的选民基础不一样,各自受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左右。

由于总统与国会议员的选举产生方式不同,导致了总统与国会议员所考虑政策的角度不同,其所代表的利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在对待贸易政策问题上,国会和白宫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在总统、参议院、众议院三者之中,众议院最具地区性,也做容易提出各种极端的观点;总统最具全局视角,也最能用长期观点、站在更高的层面来把握全貌,考虑美国国家的长期利益;参议院则居于两者之间。有学者指出总统在贸易政策上倾向于自由主义而国会倾向于保护主义①,这一点从美国讨论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议案中展现无遗。美国国会讨论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待遇议案过程当中,克林顿积极推动此议案的通过,但在众议院的讨论中,各议员提出了许多附加性议案就是为了阻挠议案通过。而在参议院的讨论中,绝大多数议员把握住了大局观,迅速否定了许多倒退性的修正议案。使该议案在参议院也比较顺利地通过。

注释:

①张建新,吴云翔:《美国贸易政策中的总统自由主义和国会保护主义》,对外经贸实物,2006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对华贸易两国国会
缅甸前4个月对华贸易总额达37.4亿美元
反倾销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研究
新形势下推进中蒙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
“娘子军”
“两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