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尼克松主义与“和平新战略”

2016-11-11 15:58时婷李蔚
人间 2016年27期

时婷李蔚

摘要: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十分紧张和复杂。为了摆脱美国的困境,第37任总统尼克松入主白宫之际,采取现实主义态度,提出新的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缓和美国力量相对下降面临的危机,堪称是这一时期美国外交的点睛之笔。①

关键词:尼克松主义;和平新战略;国际局势

中图分类号:D83/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87-01

一、尼克松政府对外战略简析

在国内一些教科书和专著中,大都强调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战略已从昔日的“进攻型的全球战略转变为防守型的全球战略。”我们认为,这种提法过于笼统,缺乏分析。尼克松主义在实践中确实在军事领域内进行过局部的战略退却。但是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理应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科技等国际关系的各个领域,军事领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军事上的退却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的整个对外战略转变为防守。事实上,尼克松执政时期的美国政府只是局部调整了其对外战略的战略重点,即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上的进攻转移到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进攻。美国政府之所以要调整其对外战略的战略重点,是为种种原因所迫,不得已而为之。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尼克松主义指导之下的这种战略调整是美国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国际竞争的新对策。其次,从战略思想上来分析,尼克松主义旨在缓和的口号下向社会主义国家发起新形式的进攻,以便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②最后,从美国历届政府对外战略演变的角度来分析,尼克松主义是美国统治阶级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总之,尼克松主义乃是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的战略重点是在非军事领域内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因此,单纯地把它理解为从全球性的战略进攻转向全球性的战略退却是不全面的。认识这一点,不但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尼克松主义,而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美国政府的对外战略,有助于我们在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正常关系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尼克松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十分紧张和复杂。正如毛泽东所指出:“尼克松政府内外交困,国内一片混乱,在世界上非常孤立。③

在这样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尼克松政府吸取了过去进行武装干涉带来的教训,为了缓解美苏争霸中苏联带来的强大威胁,同时保住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尼克松认为越战结束后,必须制定出新的亚洲政策,并且新的亚洲政策主要是对付中国,所以,此时新的政府不得不考虑到这些现实的不利的因素,不得不放弃“全球干涉”的政策,改变策略,采取“收缩”、“缓和”方针来应对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国际局势,争取到更多同盟者甚至是非同盟的同情和支持。

三、尼克松对亚太地区提出的政策构想

早在尼克松竞选总统的时候,他就曾经提到过:“新领导将在太平洋地区结束战争,赢得和平。”这些可以表明他早已经考虑到要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作出重大的调整。1969 年 7 月 25 日,尼克松在关岛就亚洲政策发表讲话。这一讲话是美国决心“收缩力量”的修补说明,被正式称为“尼克松主义”或“关岛主义”。半年后,他向美国国会递交了一份题为《70 年代美国的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的咨文,这个咨文进一步把“尼克松主义”发展成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其宗旨就是以盟国的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基础和后盾,以谈判为重要手段,推行美国的世界缓和新战略,以遏制苏联扩张为目的。④由此,尼克松就把关岛讲话从对亚洲的政策推广为美国的全球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尼克松政府开始了美国外交新布局,主要采取了如下几个外交突破:1.结束越南战争。2.调整与盟国的关系。3.改善与中国等第三世界的关系。4.以缓和外交遏制苏联的扩张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成功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为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表明了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接触,这不仅对中美两国,甚至对中国与联合国以及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就美国来说,它对改变由于“越战”所带来的国际威信日益下降,经济实力大为削减的状况,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缓解与改善;同时,使尼克松可以在其“五级世界”的理论基础上,重新确立美国的战略部署,继续维持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现在看来尼克松的“和平新战略”思想,十分重视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接触”就改善中美关系这一个实践来看,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无非有最明显的两点,那就是通过改善中美关系来增强对抗苏联的实力;还有一点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他们构想的“和平演变”的战略和政策。所谓尼克松主义是在尼克松第一任期内逐渐形成的,并由相关官员、记者和学者们总结深化而成的。其实,尼克松在1969年关岛记者会后,也并没有严格执行所谓的尼克松主义。在尼克松主义的实施问题上,也必须区别对待,如从1969年到1971年,美国确实减少了在越南、泰国、菲律宾、日本、韩国的驻军,但尼克松政府在印度支那多次使用军事升级的手段,支持老挝及柬埔寨政权。⑤

在尼克松任内,尼克松主义是一把政治双刃剑。从肯定方面来看,媒体和公众认为美国在海外的军事行为已经逐步收缩,许多人轻信尼克松的花言巧语,认为他不会再使美国卷入类似越南战争的冲突中。从消极方面来看,批评者利用尼克松主义反对尼克松,特别是当他对柬埔寨轰炸升级,对老挝轰炸,在1971年的印巴战争期间派巡洋舰到印度洋。在中东地区,尼克松确实遵循尼克松主义,美国加强对伊朗国王巴列维的支持以对付内外威胁。而美国这一外交政策到卡特政府时期最终以灾难性结局收场。在拉美,尼克松政府对巴西的政策倾斜,引起阿根廷等国对巴西的强烈不满,形成对美国的抗衡。

四、结语

尼克松从现实主义的思想出发,以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面临的内外环境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它使美国的外交政策从战略扩张转为战略收缩,从攻势转为守势,是美国战后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为以后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指导方针,更重的是它在外交上做出的努力也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国际格局的形成。

注释:

①杨帆:《浅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动因》,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月第28卷 第3期。

②吴健,周文琪.美国对华战略演变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③同上。

④ 朱继婷《浅析尼克松主义与美国外交的新布局》

⑤ 夏亚峰 《“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4期

参考文献:

专著:

[1]吴健,周文琪.美国对华战略演变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2]李庆四.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政策.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论文:

[1]夏亚峰.“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4期.

[2]朱继婷.浅析尼克松主义与美国外交的新布局.

[3]王杏芳,金正昆.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及美国的战略调整.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3期.

[4]杨帆.浅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动因.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月第28卷 第3期.

作者简介:时婷(1991-),女,山东威海人,研究生在读,山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国史。

李蔚(1969-),女,山东淄博人,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