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2016-11-11 15:58管艳匠
人间 2016年27期
关键词:贾谊

摘要:西汉的政论文始于陆贾,壮大于贾谊、晁错。本文以西汉的政论文为出发点,简要介绍了贾谊的生平、政论文创作,之后从其其创作文风、创作情感表现、造势的高潮技巧以及作为策士所具有的超前预见性等方面来体现他与先秦策士紧密联系的策士风范。

关键词:贾谊;政论文;策士风范

Abstract: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political essays begins with Lu Jia,grow in Jia yi,Chao cuo.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political essays as a starting point,this paper took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the life and Political essays creation of Jia,and then reflect his closely links to the pre-qin counselor demeanor by his writing style,perfect skills of the momentums building as well as Advance predictability as a strategist.

Keywords:Jia Yi ;political essays;the demeanor of the sch

中图分类号:TG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88-02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情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以说,李义山的这首《贾生》,正道出了一代鸿儒贾谊的悲凉。他十八出道,二十三岁就出任朝官,至太中大夫,之后因为朝臣嫉妒其才能作为一代鸿儒的他,是曾与汉文帝半夜谈神论鬼,论计长生,然而,他更是一位激情澎湃、频谈天下大计的策士。

西汉刘向说;“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之属,生纵横、长短之说,左右倾侧,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景春更道:“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息(亦作‘熄)。”此二人历数苏张等人,以为纵横家之代表,将其在当时的地位赞扬地无以复加。“(贾)谊去战国未远,虽世移时变,然其未免激发暴露之气。”(张木式《张南轩先生文集》),“有先秦遗意”(刘熙载《艺概·文概》)“有战国文气象”(《朱子类语》)。这里所谓的“先秦遗意”、“战国气象”指的就是以强烈的情感以及与之相关的气势为主的战国策士遗风。策士在外交或向主人进谏时竭尽纵横捭阖之能事,善于造“势”,或善对用深趣浓的寓言打动对方,善于用形象的比喻去说明道理,或善用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善用亲身生活体验去启发对方,以达到感动他人,让他人赞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西汉政论文发端于陆贾,是在高祖“试为我言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天下”的诏令下产生的。贾谊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政论文,使政论文达到了成熟。他作为一代鸿儒,其的政论文正却完美地体现出了这种策士风范。他以道义为根本,以苍生为己任,怀着一颗挚诚的心,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向皇帝展示他的赤胆忠言,这些都在他的政论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接下来我们不妨详细地来探寻一下他的这种策士遗风。

一、以道义为根本,不追名逐利

策士形象有两种,前者即朝秦暮楚、狡诈多端、唯利是图之辈,前文重墨渲染的苏秦、张仪是之;后者是于艰难时刻“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大救苍生的高才秀士,先秦鲁仲连、汉时贾谊是之。这类人为人排忧解难,力图挽救苍生,却功成而弗居,千金而不取,商贾之行而耻为之。

且看贾谊,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贾谊一生的心血,凝结成了一部《新书》,被鲁迅先生誉为“西汉之鸿文”的《过秦论》就被置于卷首。此文主题是批判秦朝政治,而核心思想是论秦失民心而亡。此论分上、中、下三篇,都是特写秦失民心问题的。

上篇论的是,秦王朝先王们筚路蓝缕,惨淡经营,到始皇时终于得以统一天下,以为可以江山永固,万世称帝。然而一介平民陈涉率几百疲乏之众,揭竿而起,天下遂“云集响应”,于是众起而秦族亡。看到如此“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结局,贾谊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或作“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①

中篇写的是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后,重以无道,作阿房宫,修骊山墓,严刑苛赋,黎首困穷。天下如此,怎叫陈涉做良民?贾谊由此生发感慨:“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之以道,务在安之而已。”

下篇写二世死后,子婴继位,继续执迷“不悟”,“忌讳之禁”繁多,有识之士各个皆是襟若寒蝉,“阖口而不言”。这样的治国方略,哪能不换来“百姓怨而海内叛,天下动而秦族亡“?贾谊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程安矣。”②

《过秦》虽是论汉帝国定国安邦之计,然煌煌数千言,无不唯“民本”二字。再者,他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前文说明了“屈贾谊于长沙”并非是真屈,只不过是文帝在苦心栽培他,好好磨练,去其恃才傲物之品性,学会与诸朝臣和睦相处,这样,多不过十年,朝廷那帮老臣皆不死也要“乞骸骨”了,到那时,他也就“始而立”,而朝廷上下也吾能与之争雌雄者了。他要是知道后世的司马懿就是靠这种持久战方法拖死了诸葛武侯,毛泽东以持久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无耻侵略,不知会作何感想。但是他是不会知道的了,他也不会了解文①①帝的这番苦心,从中原大地来到蛮荒之所,那一段时间心情肯定是“颇不宁静”的。他是沉沦过,借湘江而远吊屈原,见野鸟而知将去,但是他没有忘记文帝,没有忘记天下,上《匈奴》一书,以明“三表五饵”之术;到了任梁王太傅期间,更是上书频频。“是时,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僭疑,地国古制”,他搁置自己的一己之私,洒泪挥毫,成就了另一篇煌煌巨制《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其忧国忧民如此,毫不逊于先秦的高秀文士鲁仲连。他是一代儒生,更是一世策士。

二、巧用比喻、夸张、对比,善于造势

汉文帝期间,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时战时和。虽然匈奴曾经几次入塞相扰,但在汉朝军队的反击下很快就退回本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西汉朝廷。可是,贾谊的御边策却把形势说得极其严峻。《新书·解县》篇写道:“天下之势方倒县,窃愿陛下省之也。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 下也。蛮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 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是倒县之势也。天下倒县,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非特倒县而已也,又类,且病痱。夫 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今西郡、北郡,虽有长爵不轻得 五尺以上不轻得息,苦甚矣。中地左戍,延行数千里,粮食馈饷至难也。斥候者望烽燧而不敢臣人,将更戍者或介胄而睡,而匈奴欺侮侵掠未知息时,於焉望信威广德难。”③在这段话里,贾谊连续运用两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吧 用以边患的严重性写得十分紧迫,大汉王朝的生死存亡,似乎就在一念之间。天子在看到如此情况时,想必肯定是如坐针毡,不得不对此加以重视,拿出相应的对策。这里面饱含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各种资料上,我们都可以得知,匈奴能够拉上战场的军队至少有三十万人。但是,在贾谊面前,匈奴军队就变成了六万,整个部落的人口才三十万,还不如大汉一个县城。《汉书》作为西汉的官方文学,自然不会出错,很明显就证明了贾谊的谬论。贾谊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吗?不是的。他是为了突出西汉王朝与匈奴力量对比的悬殊。极度夸张渲染,突出敌弱我强,使得朝廷能坚定信心来抗击匈奴,解除边患。

《新书·匈奴》篇是贾谊更为系统阐述自己御边之策的作品,此中他认为自己提出的对待匈奴的“三表五饵”之术如果得以实施,会出现如下局面:“故三表已谕,五耳既明,则匈奴之中乖而相疑矣。使单于寝不聊寐,食不甘口,挥剑挟弓而蹲穹庐之隅,左视右视,以为尽仇也。彼其群臣,虽欲毋走,若虎在后; 众欲无来,恐或先之,此谓势然。其贵人之见单于,犹迕虎狼也; 其南面而归汉也,犹弱子之慕慈母也。其众之见将吏,犹噩迕仇雠也; 南向而欲走汉,犹水流下也。”④贾谊的政论文善于造势,这段文字以想象的方式造出了匈奴内部分崩离析之势

三、思想极度超前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惜者一,可为渗透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信理而伤道者,难遍于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矣!臣独曰:“未安;或者曰:‘天下已治安矣!臣独曰:‘未治!”⑤这段文字,足以体现出他居安思危,远见卓识的策士形象。他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策士的超前意识:

贾谊认为,当时大臣们所道“今天下治也”、“今天下安也”之语,是甚于基于各诸侯国君尚未成人的基础上的。他由此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夫抱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固谓之安,偷安者也。”待到诸侯王及冠之后,血气方刚,就会厉兵秣马,引车西向。届时,即使文帝你有高祖之才,拿此又有什么法子呢?况且你还没有高祖之能,即便你有才,把这些诸侯震住了,但是在你成仙之后,驾着白鹤往西天游玩之后,留下那孤儿寡母的,他们又能接下这个山芋么?文帝的回答是什么,史料没有记载,但他肯定明晓了此中利害。有了以上的铺叙,贾谊又顺水推出他早已造好的舟——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齐、燕、赵、吴等国太大,当老国君死后,我们可以将他们的领土分作数块,让他的儿子们见者有份,自己建立一个国家,若如此,土地,还是那些土地,而国家已不是那个国家,各小诸侯势必为了利益而相互争斗,哪里还会团结一致,并立西向呢?

计策,算是很佳了,也非常合情合理,然而文帝竟然没有采纳,原因为何?笔者且不去深究。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在文帝死后,景帝即位,马上爆发了“七国之乱”,严重打击了汉王朝的统治。到了武帝时期,重新拾掇起被爷爷丢弃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更名为“推恩令”,于是,王朝安定了,空前强盛了。

从中,我们应该清晰的感悟到了加以思想的超前性。其他如“谏铸钱”、“谏吴王之子”、“谏益襄”都是如此,在此不再详述。

四、个性色彩强烈,气势充沛

刘熙载在《艺概 文概》中说:“贾长沙,太史公,《淮南子》三家文,皆有先秦遗意。《朱子语类》中也说道:“司马迁文雄健,有战国文气象,贾谊亦然。”的确,度贾谊的政论文,你根本无法忽略他的激切、直率以及自信,这些有时甚至给人以夸大其词之感,所谓长太息者,流泣者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排比句,反问句,感叹句,这些最能加强文章力度的句子在他的文章里比比皆是,不妨稍稍摘录几条:

为计若此,岂不可痛也哉!…悲夫!时乎,时乎,可痛惜者此也! (《大都》)

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案之当时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生而为陛下计,无以易此! (《数宁》)

此外,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还体现在很多其他方面,但是限于篇幅要求,在此不再赘述。

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晁错论》)在今天我们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悲哀的同时,我们需追慕他的策士之风,我们更要从中学到点什么,不然,必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注释:

①闫正义、鍾夏:《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页。

②闫正义、鍾夏:《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页。

③闫正义、鍾夏:《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7页。

④闫正义、鍾夏:《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7页。

⑤闫正义、鍾夏:《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页。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兴国.贾谊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张斌荣.贾谊的心态里程以及其特点[J].青海师专学报(社科版).

[5]张啸虎.中国政论文学史稿[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

[6]闫正义、鍾夏.新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施丁.过秦论的历史意义[R].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

作者简介:管艳匠,男,汉族,湖南益阳,硕士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贾谊
贾谊究竟是否怀才不遇
《鵩鸟赋》:贾谊思想由儒入道的一个阶段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聪慧贾谊不被重用
聪慧贾谊不被重用
“贾谊不遇”是真命题吗
贾谊,天才在西汉初年的沉浮
贾谊为何英年早逝
怀才不遇的贾谊